-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幅地图,写出战争最后签订的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三个条约名称及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次侵华战争分别给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三次战争,列举两件表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人民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哪一次反侵略中取得了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并简述其胜利的国际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842年《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
(2)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运动(写出两件即可)
(4)抗日战争;国际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史料研读、综合评论、专题探究和问题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用这些方法分析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演进。完成下列问题。
★史料研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逐步完备起来。“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尚书省的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①三省六部职权彼此分工,互不干涉……②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④唐高祖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⑤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1)材料中画线的五部分有两处表述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评论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在不断发生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并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探究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不仅能够实现政权的更迭,而且革命往往还具有强大的社会改造功能(指对旧制度的改造)。
(4)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年)为例,概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凭借着手中的政权对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进行了怎样的改造?请结合史实任选一个方面加以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比较
在近代中国的19世纪末,伴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几乎同时发生了两大政治运动,即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又一次掀起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的革命新高潮。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14、
图15,完成下表。
正确答案
(1)史料研读:①④
(2)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两者相辅相成,互相结合,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选官结合起来,为三省六部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官员,从而既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提高了封建国家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
(3)综合评论: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西方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技书籍,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如引入他与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内容,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是:从展示大国的强大和富有,到认识落后、开始学习西方,谋求民族自强。
(4)专题探究:(任选一个方面作答)政治:①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议会发布《人权宣言》,确立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②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③1792年,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经济:①制宪议会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封建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立法议会颁布新土地法,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③国民公会颁布几项法令,把逃往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
(5)问题比较: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运动兴起于南方。经济因素: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阶级关系因素:南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思想因素:南方资产阶级维新派新思想传播较广。提出“扶清灭洋”,以武力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一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和时代局限性,最后走向失败。
阅读下列材料: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冲击下,中国步人存亡之秋,仁人志士也一次又一次的奇起,救国救民于苦海。
请回答:
(1)列举近代前期西方列强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三例,说明中国社会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前期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有哪两次?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相同的主、客观原因各是什么?其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3)近代前期,清政府爱国官兵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近代列强没有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中法战争,使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担当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但他们是革命的主力军。
(3)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抵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 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们抗争示意图。
(1)据上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么样的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
(2)义和团的道路:扶清灭洋(或“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辛亥革命的道理:民主共和(或“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五四运动的新贡献: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材料一:庚子京城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帝的地位),邀非常之利,遂致乘典远播(皇室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按: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千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67
材料三: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大吏(急促),深恐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
——故宫明清档案《义和团档案材料》
材料四:(按:下文出自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其故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其处也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
(1)材料一、四关于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的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比较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明慈禧太后改变对义和团态度的直接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几个大臣引起的,材料四认为是由于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人民仇视侵略而发生的。材料四的见解较为正确。
(2)看到让她归政的假“照会”。
(3)迫于义和团的声势不敢公开镇压,但必将进行剿除。
(4)认为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正确,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可取的。义和团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缺陷之处,但其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阅读下列材料:
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口号:“扶清灭洋”。
材料二: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
材料三: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义和团。局限性:“扶清”容易让人民群众放松对清王朝的警惕;“灭洋”有明显的笼统排外色彩。
(2)导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性质:反帝爱国运动。特点:“劳工”(无产阶级)在运动中后期起了主力军作用。
(3)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革命人民坚持斗争。
(4)为研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斗争史、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曾经作出过努力,各举2事例说明(说出历史事件名称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革命的行动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纲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事什么? 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共二大上制定的纲领是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主阶级:禁烟运动、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或新文化运动。
(2)三民主义。
(3)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完成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4)五四运动;民主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
(5)标志——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意义——标志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从此结束;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四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分)
(3) 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理由。(7分)
(4)扼要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4)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略
将新疆危机与甲午危机联系起来,你能看出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
依据表格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1)中国边疆危机严重,从西部的陆疆到东边的海疆都处在侵略危机中。
(2)政府对两个危机态度不同,其中两个人物的行动对结局具有重大影响。
(3)由此,我们可以确立对左宗棠和李鸿章截然相反的评价。
题目考查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分析理解能力,本题是准确认识19世纪80~90年代中国社会危机的最好的视角。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80~90年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西北地区遭受由英俄支持的浩罕国阿古柏的野蛮侵略,由左宗棠积极行动收复新疆;东部沿海遭到日军的野蛮侵略,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不作准备导致了最终的惨败。
材料一:昨电示传播,台民不服闭市,绅民蜂拥入署,哭声震天。二百年来文物之邦,忽沦化外,流离迁徙,谈何容易!其惨自不待言。士勇数十营,誓愿与战,撤时断不肯缴军装。日人登岸,民必歼之。崧力不能禁,请设法告日,不可遽遣人来,来或被戕,官不任咎。此时官自难保,焉能保人?当此万古奇变,祈作设身处地之想,焉能使勿滋事端?非挽各国筹一善处之法,和局仍恐有碍。民急思乱,何事不为?并恐劫他国洋行,杀洋人,毁教堂,广开衅端,此后一日有一日之变矣。无任迫切待命之至。
——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服割地恐激他变电》(1895年4月25日)
材料二: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日军以4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台南。台湾抗日义军和黑旗军在刘永福指挥下奋勇抵抗。但由于清政府的无耻出卖,台湾抗日军民的财力、物力、人力消耗殆尽,无由补给。
——《国耻事典》
材料三:1942年8月,美国《太平洋关系》一书中提出战后要对台湾执行“国际共管”。同年11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宣布:“中国应收回东北、台湾及琉球。”立法院长孙科指出:“台湾为中国重要失地之一,若不能收复,绝不能承认国际公约的公平与合理。”1943年,中、美、英在《开罗宣言》中宣布:“日本在中国攫取的一切土地,包括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无条件收复。”
——《中华民国史》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唐景崧的电文中反映了当时台湾出现怎样的局势?造成这种局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特点及反割台斗争的具体困难。(7分)
(3)据材料三,概述材料中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台湾问题上,材料三表明了国民政府怎样的态度?(5分)
正确答案
(1)局势:台湾人民对自己成为亡国奴痛心疾首,积极行动起来准备抵抗日本进入台湾岛,官府不能控制。原因:清政府腐败卖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2)特征:台湾人民反割台的斗争具有自发性。困难:清政府的不支持和封锁;台湾抗日力量的装备落后与物资缺乏。
(3)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态度:国民政府为光复台湾自始至终要求恢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本题用关于台湾问题的材料为载体,考查识记并概括历史知识及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中台湾人民的反应来论述。第(2)问通过材料信息“由于清政府的无耻出卖”来得出答案。第(3)问根据时间“1942年8月”“1943年”来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