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你认为这一结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在对华输出商品的同时,设立银行,兴修铁路,开矿办厂,进一步扩张在中国的经济势力。帝国主义还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共同掠夺中国。《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使中国遭受沉重的战争负担,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题目考查对于重要历史概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正确分析理解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的《马关条约》对于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究竟是如何加深的,这就要从条约的具体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来考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一种从对中国近代化作用的角度去考察,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从运动的性质及内容去考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反动。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评价义和团运动”的论文。

你通过哪些主要途径可以收集到相关的历史资料?评价历史事件一定要有一个相关的标准。请判断选择下列单项选择题。

①  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

A.革命领导人的问题      B.革命政权的问题

C.革命的思想问题        D.革命的阶级属性问题      

②  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历史事件是否

A.具有历史上的知名度    B.得到人民的拥护

C.促进历史的进步        D.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3).你认为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发展上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

(1).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书籍、查找相关报刊和纪念文章、实地考察或参观相关博物馆和纪念馆等。

(2).①.B   ②.C   

(3).①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②义和团运动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③义和团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准备了条件。

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认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A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

(2)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3)“和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和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合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义和团的一份揭帖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生平。”

据此请回答:

(1)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义和团有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和团的观点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他们赶出中国。

(2)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901年签订的《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     亿两;禁止中国人民参加         活动和组织;划定             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           ,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可以驻兵。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正确答案

 辛丑  4  反帝  东交民巷  外务部

试题分析:通过1901、清政府、总理衙门等词可以看出这是《辛丑条约》

点评:关于《辛丑条约》,还可以考查其影响: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日本是一个侵略性的国家,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给亚洲和周边国家人民带来了慎重的灾难。据此回答:

(1) 结合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概括近代以来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主要特点与趋势。(3分)

(2) 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却以日本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试分析造成这两种结果的主要原因。(6分)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日本首相小泉却不顾亚洲各国的反对,继续参拜供有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2005年也是日俄战争结束的100周年,日本却以各种形式大肆庆祝战争胜利。

材料反映和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3)以上材料反映和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4)从以上相关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⑴特点:由大陆扩张向南方海洋发展;有既定的侵略国策,有计划有预谋,对外侵略战士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对手越来越强;都由日本首先挑起,不宣而战。(3分)

⑵胜因:日本对于发动战争蓄谋已久;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发展;日本海军力量强大;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清蒸副的腐败落后及沙俄的农奴制残余造成国力相对落后。(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满分,4分)败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及力量的相对弱小。(2分)

⑶当今日本国内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和军国主义复活。(1分)

⑷认识:任何国家都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2分)

第⑴问概括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特点和趋势可以从范围、对手、准备以及战争过程方面分析概括。第⑵问失败和胜利的原因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分析,重点在日本自身方面;第⑶⑷问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无论是庆贺还是参拜都反映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复活,因此认识自然就是要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94年得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结果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黄海海战,但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是在威海卫战役中,不是黄海海战,所以该题目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844年10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11月,清政府又在法国的胁迫下,同意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他们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从此,西方传教士随着鸦片和商品涌入中国,他们批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活动。

材料二 1858年6月,中俄、中英、中法中美《天津条约》相继签订,其中规定:“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材料三 外国教会和传教士早在鸦片战争前,他们就发出了要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狂妄叫嚣。鸦片战争后,他们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争先恐后窜入中国边疆和内地。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为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建立血腥统治效劳,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

材料四 山东是这场风暴的发源地。19世纪末山东大小教堂1300余处……这些教堂和教士,对当地人民进行血腥的压迫和掠夺。……这种情况,不但激起广大人民的无比愤怒和仇恨,甚至连清政府一些高级地方官吏也表示不满。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列出相关条约中有关宗教文化侵略的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三分析材料一、二中西方国家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山东是这场风暴的发源地”,“风暴”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材料三、四说明“风暴”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1)《黄埔条约》中规定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其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2)《天津条约》中规定“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自由传教。(3)传教士可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

②(1)利用宗教活动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越。(2)加强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控制。

③风暴:指“义和团运动”。原因:(1利用传教士对中国进行侵越,充当侵越中国的急先锋。(2)教士对当地人民进行血腥压迫和掠夺。(3)教士活动猖獗,官府袒教抑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或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推行郡县制(或推行县制)

(2)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创建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或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前两点为必答,后四点任答两点即可)

(3)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下一知识点 : 辛亥革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