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写下《七子之歌·台湾》一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读了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作,请你说一说:

(1)台湾是怎样被割占的?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

(2)诗中“郑氏”指谁?“酷炎的夏日”指什么?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3)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近来少数“台独”分子气焰嚣张, “台独”活动愈演愈烈,你能用史实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有力的反击吗?

正确答案

(1)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

(2)郑氏指郑成功   “酷炎的夏日”指日本。表达了作者强烈要求收复台湾的愿望。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与台湾建立了友好联系,以后历代政府都加强对台湾的管辖。1662年,郑成功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之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又回到了祖国怀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知识、日本国情的掌握。台湾古称琉球,郑成功曾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日本的国旗是太阳旗。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阅读下列照片,回答相关问题(13分)

请回答:

(1)图①与列强哪次侵华战争有关,《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2)图②的发言是在哪次会议上?(1分)指出图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2分)简要说明此次会议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2分)

(3)图③乔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1分)图④所反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4)以上照片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2分)有何感想?(1分)

正确答案

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会议:亚非国际会议。(1分)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2分)

作用: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分)

(3)原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分)

特点: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分)

(4)主题: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程。(2分)感想:落后就要挨打,若国无外交。(1分)

试题分析:(1)此问主要结合所学史实回答,《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其影响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此问考查史实,联系课本回答,是亚非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很大不同。(3)这张图片是我们课本中的,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的情景。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的一种重要职务,所以反映了中国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4)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遭受侵略到恢复合法席位等可自拟主题——中国的外交历程可作为一个参考答案。感想类的问题一定要紧扣题意,防止答偏题。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程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比较归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趋势:1919年之前,以不平等条约为主流;1919年以后,逐步修改或收回平等权利,但因中国弱小等原因,没有实现平等权利;1949年9月,针对近代签订的不同条约制定了不同对策。(3分,如按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分别概述,可酌情给分)

主要影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3分)近代后期收回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中国完全摆脱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2分)

(2)主要特点:分别审查.根据条约内容(平等、不平等)确定灵活的政策;对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2分)原因:对美国.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废除美国对华不平等条约及特权;对苏联,鉴于苏联是新中国盟友,采取积极谈判,订立新的平等条约,逐步收回国家权利。(2 分)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第一小问主要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并结合表格分析即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巴黎和会开始到“改订新约”的运动、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减少了 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而到《共同纲领》“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对于不同的条约采取不同的政策。第二小问,影响的回答需要按阶段论述,可以以巴黎和会为界线,巴黎和会前后签订的条约的影响来作答即可。第(2)问,主要特点从材料中归纳,抓住有效信息,“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从材料中可知原因“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而对于苏联,因为“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所以“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35年前,中日老一辈政治家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战略决断,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揭开双边关系的新篇章。35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断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温家宝出席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钓鱼岛位于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处。大陆福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东偏南约385千米(208海里)处。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日本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4分)

(4)对于日本政府2012年的非法购岛行为,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3分)

正确答案

(1)时间:1896年;(1分)

条约:《马关条约》;(1分)

情怀: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1分)

(2)主要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2分)

(3)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促进了亚洲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4分)

(4)方法:坚决抵制,捍卫我国领土主权;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3分,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1)时间:由材料一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应该指的是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岛给日本,据此推断时间应该是1896年。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就是前边提到的《马关条约》。情怀:由“往事惊心泪欲潸”和“四百万人同一哭”可以知道表达的是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2)主要原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分析”,所以根据材料二中的“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可知主要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这是以前的反侵略战争所没有做到的。

(3)意义: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三中的“从此揭开双边关系的新篇章”、“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等信息再结合所学可知,中日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促进了亚洲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4)方法:日本政府2012年的非法购岛行为是指非法购钓鱼岛的事件,因为钓鱼岛是我国领土,所以我们应该坚决抵制,捍卫我国领土主权;但还是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注:飞扬的意思)。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竟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

——摘自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回答:

(1)材料中所提及的“三事”分别是指哪三件事?(6分)

(2)如何理解“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6分)

(3)“甲寅之役”后,山东地区的权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山东问题后来在我国引发了什么爱国运动?(2分)这一运动对中国历史有何重大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甲午战争、日俄战争、1914年日本出兵山东。﹙6分﹚

(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国际地位下降;日本加强对朝鲜、我国东北地区的控制。﹙6分﹚

(3)日本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统治地位。(2分)1919年, 因山东主权问题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2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日的关系。第(1)题由“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甲辰之役......甲寅之役.......”说明这三件事是发生在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902年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的日本出兵山东。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国际地位下降;与此同时日本加紧了对朝鲜和我国东北的控制。第(3)题一战之后在并未得到中国的同意的情况下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均让给日本,在关于山东问题上1919年5月4号,中国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回忆教材知识回答五四运动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列材料是:(11)

l945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的内容:“……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

回答: 

(1)日本天皇在诏书中认为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他又认为停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日本停战的实际原因是什么?(6分)

(4)近代史上日本为“帝国之生存”而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分别

如何?(5分)

正确答案

(1)发动战争 原因:为了日本的生存和东亚安宁

停战的原因:美国投放原子弹,为日本民族和世界文明带来和平与安宁。

真实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联合作战,共同打败了日本法西斯(6)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1937-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取得了反侵略的完全胜利国际地位提高(5)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拳匪纪事》

材料三:义和团各团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庚子纪事》

材料四: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五: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1、2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3、4反映义和团对待洋人的态度怎样?

(3)材料4反映了义和团的什么局限性?

(4)材料5“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指的是什么?说明义和团的作用是什么?既然“瓜分一事,实为下策”,那么此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上策”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清政府仍然奉行卖国政策,人民不堪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②“灭洋。”③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④指当时义和团不畏强暴的英勇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上策是“以华治华”,扶值清王朝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从中可以看出义和团兴起的原因:一、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二、清政府仍然奉行卖国政策。

(2)依据材料中“义和团各团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由此可见,义和团对待洋人的态度是“灭洋”。

(3)依据材料四中“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不仅仅是反对外来的侵略势力,同时也反对伴随着西方的入侵,随之而来西方工业文明。义和团运动没有分清侵略势力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区别,而一同反对,带有笼统排外的局限性。

(4)依据所学知识,“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抗击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其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即: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帝国主义无法直接瓜分中国,其上策是寻找列强在华代理人,以维持其在华利益。即以华治华”,扶值清王朝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0年9月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被日本巡逻船撞击,船长被绑架,进而被日方拘留。整个事件发生在钓鱼岛海域,随着事件的发生,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化。(14分)

材料一:中方外交部发言人姜瑜针对钓鱼岛事件发表申明: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船和渔民的行为已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应,希望日方正视事态的严重性,立即无条件放人放船,避免事态恶化升级。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政府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与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是客观事实,我们主张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谈判妥善解决问题。                                       

材料二:日本加紧对钓鱼岛的占有的原因:

①钓鱼岛周边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价值很高。按国际法,拥有某岛屿,就自动获有该岛屿周边200海里的海疆领土,日本若占据钓鱼岛,那么日本国的疆土面积增加不少。②钓鱼岛周边海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底下有“第二个中东”的蕴藏量。③日本队对钓鱼岛的一旦占有,中国进入太平洋的门户几乎被关闭。日本的防御纵深向西(即向中国领海)扩展300公里,那么中国的蓝水海军将从此处于东面被战略包围的劣势。想再轻易进去西太平洋就永远会是一个梦想了。

材料三:环球网记者王欢报道,日本有媒体发布消息称,近日中国国内一系列游行活动,可能会影响日本在华企业的销售业绩,各大日企近日也纷纷表示不安和担心。日本共同社10月18日报道称,近日在中国各地爆发了反日示威游行,不仅日系汽车成为了攻击目标,索尼和松下等日本电器制造商的专卖店也遭到袭击。在华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日企对此感到不安。报道称,中国某市本田汽车销售店的负责人17日表示,接连有客户打来电话说自己的车被掀翻或遭到破坏,希望修理,店方为此疲于应付。有消息称游行者还损坏了丰田和日产的乘用车。厂家担心消费者为避免私家车成为袭击目标而疏远日系汽车。 

----------------以上信息来自雅虎资讯、强国网、西祠胡同

(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最后结果是什么?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何在?

(2)请用史实证明根据材料一中姜瑜的申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4分)

(3)结合上述材料,我们该如何理性对待钓鱼岛问题(6分)

正确答案

(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抗日战争中国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改变了中国反侵略战争屡败的局面,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分)

甲午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妥协求和;压制民众的抗日斗争,阻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李鸿章政策的失误。(2分)

抗日战争:全民抗战,制定科学的作战方针,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2分)

(2)参考资料:钓鱼岛发展历史:1895年6月2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全岛及(包括钓鱼列屿在内的)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的台湾、澎湖列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回归中国。 

1969年5月,日本将岛上原有的表明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了标明这些岛屿属于日本冲绳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名字。

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邓小平副总理访日,表示钓鱼岛问题可以留待子孙后代解决。(4分)

1996年10月15日,日本外相重新声称日本对钓鱼岛享有主权,并否认曾和中国达成任何搁置钓鱼岛主权问题的协定。

(3)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遵从国家政策的安排,不任意滋事;振兴国家……(言之成理即可)(6分)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0年9月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被日本巡逻船撞击,船长被绑架,进而被日方拘留。整个事件发生在钓鱼岛海域,随着事件的发生,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化。(14分)

材料一:中方外交部发言人姜瑜针对钓鱼岛事件发表申明: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船和渔民的行为已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应,希望日方正视事态的严重性,立即无条件放人放船,避免事态恶化升级。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政府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与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是客观事实,我们主张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谈判妥善解决问题。                                       

材料二:日本加紧对钓鱼岛的占有的原因:

①钓鱼岛周边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价值很高。按国际法,拥有某岛屿,就自动获有该岛屿周边200海里的海疆领土,日本若占据钓鱼岛,那么日本国的疆土面积增加不少。②钓鱼岛周边海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底下有“第二个中东”的蕴藏量。③日本队对钓鱼岛的一旦占有,中国进入太平洋的门户几乎被关闭。日本的防御纵深向西(即向中国领海)扩展300公里,那么中国的蓝水海军将从此处于东面被战略包围的劣势。想再轻易进去西太平洋就永远会是一个梦想了。

材料三:环球网记者王欢报道,日本有媒体发布消息称,近日中国国内一系列游行活动,可能会影响日本在华企业的销售业绩,各大日企近日也纷纷表示不安和担心。日本共同社10月18日报道称,近日在中国各地爆发了反日示威游行,不仅日系汽车成为了攻击目标,索尼和松下等日本电器制造商的专卖店也遭到袭击。在华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日企对此感到不安。报道称,中国某市本田汽车销售店的负责人17日表示,接连有客户打来电话说自己的车被掀翻或遭到破坏,希望修理,店方为此疲于应付。有消息称游行者还损坏了丰田和日产的乘用车。厂家担心消费者为避免私家车成为袭击目标而疏远日系汽车。 

----------------以上信息来自雅虎资讯、强国网、西祠胡同

(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最后结果是什么?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何在?

(2)请用史实证明根据材料一中姜瑜的申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4分)

(3)结合上述材料,我们该如何理性对待钓鱼岛问题(6分)

正确答案

(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抗日战争中国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改变了中国反侵略战争屡败的局面,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分)

甲午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妥协求和;压制民众的抗日斗争,阻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李鸿章政策的失误。(2分)

抗日战争:全民抗战,制定科学的作战方针,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2分)

(2)参考资料:钓鱼岛发展历史:1895年6月2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全岛及(包括钓鱼列屿在内的)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的台湾、澎湖列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回归中国。 

1969年5月,日本将岛上原有的表明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了标明这些岛屿属于日本冲绳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名字。

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邓小平副总理访日,表示钓鱼岛问题可以留待子孙后代解决。(4分)

1996年10月15日,日本外相重新声称日本对钓鱼岛享有主权,并否认曾和中国达成任何搁置钓鱼岛主权问题的协定。

(3)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遵从国家政策的安排,不任意滋事;振兴国家……(言之成理即可)(6分)略

下一知识点 : 辛亥革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