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与战争,我们应以史为鉴。阅读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院日本对华采取一系列强硬举动凸现军事色彩。据日本共同社1月16日披露的日本防卫厅应对西南岛屿“有事”的对策方针中,钓鱼岛竟然被包括其中。在这份名为《日本西南诸岛防御计划》的文件中,假想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日本自卫队如何保卫九州以南和中国台湾以北1 200公里范围内分布的大小岛屿,其中包括保卫钓鱼岛。“与其说是保卫,不如说是霸占,试图给人造成一种名正言顺的假象”,一位日本问题专家说。

(1)图一、图二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概括说明图三、图四的历史场景对中国政局产生的不同影响。

(3)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分析日本的野心。有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归属问题,早在二战中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已作了明确规定,请回答该会议召开的时间、名称及具体规定。

(5)你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认识?

正确答案

(1)图一、图二反映了中日两国关系密切。与中国的交往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图三历史场景的影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图四历史场景的影响: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中国面临着两条不同道路的选择。

(3)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4)日本企图占领我国的钓鱼岛,并显示其势力。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台湾和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5)和平友好的交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侵略战争只会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日两国应该以史为鉴、正视现实。

本题为图片型史料分析题,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泛,主要考查学生以图析史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问题设置明确,难度不大。本题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中日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查。中日关系既有友好交往,也有摩擦和战争,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图片,明确图片所蕴涵的历史信息,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然后以所学知识为依托,灵活作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很多年,我们在解读铁路为什么在《马关条约》前不能在中国获得发展时,总是以为铁路理念与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相背离,总是说铁路所经地方破坏了中国的风水,因而被抵制被拒绝。其实,这个说法是不真实的。铁路在《马关条约》前无法在中国获得充分发展,主要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而那时中国之所以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是因为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而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主要的也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而是因为中国没有足够的开发资本,中国凭借自己的资本去开发矿产资源,去修筑铁路,那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困难。

《马关条约》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个条约同意“日本臣民”有权在中国投资办厂,享受进出口政策优惠。根据条约体制,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人获得的这个权利一体共享。于是,在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江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干线迅速分段动工,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矿产资源很快获得开发。至1903年,铁路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巨大赢利空间的新兴产业,以致中国民间资本强烈要求政府将这些产业向他们开放。如果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中国不可能在1895年之后获得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刻发生。

外国资本对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经济侵略,这只是资本凭着本性寻找利润空间和价格洼地。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外国资本和资产阶级》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12分)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观点一:近代中国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论证:

①经济上:《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开矿设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铁路等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清政府放宽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客观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②政治上:民资资产阶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1895年以后也开始兴起,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文化上: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经济侵略加剧,出现了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思潮;随着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兴起。

结论:资本输出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华的新变化,但客观上对中国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

观点二: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带来巨大灾难,阻碍了中国历史进步。

①经济上:通过资本输出在华开矿设厂修铁路,一方通过铁路优势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中国进一步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附庸,另一方面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上: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攫取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③文化上: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如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猖獗,不利于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

结论:资本输出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从主观目的来看还是是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此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灾难。

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14分):

①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周恩来《为江南死难者志哀》

④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回答:

(1)诗①“四百万人同一哭”是因为什么条约的签订日本割占台湾?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首诗写于 哪一年?

(2)诗②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导致这个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抗日战争时期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诗③反映的反共高潮是什么?

(4)诗④反映的解放战争时期的什么战役?结果怎样?

正确答案

(1)《马关条约》,1895年(3分)

(2)长征,左倾,(3分)

(3)积极反共,消极抗日。(3分(皖南事变(2分)

(4)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党统治结束。(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二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5分)

(2)据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5分)

正确答案

(1)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清政府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5分)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5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

材料一

材料二 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成。”

材料三  1937 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杭战。1945 年8 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 年10 月25 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

回答问题。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 2分)

(3)材料三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 2 分)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6 分)

正确答案

(1)①英国(l 分)  ② 《马关条约)(l 分)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l 分)

(2)黄海海战(2 分)

(3)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2 分)

(4)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为中国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了国家主权(或捍卫了民族尊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任答其中3 , 即可给6 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全图》。

材料四: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的理由是什么? (6分)

(2)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 说明什么问题?(6分)

(3)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6分)

(4)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正确答案

(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6分)

(2)材料二说明了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材料三反映的现状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说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各自独占的殖民地。(6分)

(3)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分)

(4) 变化:清政府由抗击列强的侵略到与列强勾结,再到完全被驯化。

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趋汇流;民主革命必须将反帝反封建相结合;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8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 二战后,东北亚地区由于政治地缘等因素,成为大国势力角逐的竞技场,中、美、俄(前苏联)、日、朝、韩等国关系错综复杂。最近更是因朝韩炮战、美韩美日军演等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图和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经济新闻》2010年12月2日的报道称,日本自卫队与美军3日开始在日本各军事基地以及周边海域空域举行为期8天的联合军事演习。此次军演将有34100名日本陆海空军官兵和美国10400多名官兵参加。演习规模达到刚刚结束的韩美黄海军演的6倍,是日美史上最大的联合军演。此次军演美军出动了刚刚结束美韩联合军演的“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在朝鲜半岛局势因朝韩炮击事件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此举意在彰显日美韩三国的紧密关系。

(1)在美韩军演的黄海海域,中国近代史上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中国北洋水师战败,    直接导致近代中国的一次对外战争的失败,这场战争史称什么?(1分)其结局对中国社会有何重要影响?(2分)

(2)材料中提及的“日美韩三国的紧密关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初期,当时日本在    日美关系上实施怎样的政策?(2分)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3) 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    么?(1分)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如何?(2分)

正确答案

 

(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分)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分)

(2)政策: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2分)影响:日本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政策。(1分)

(3)变化:由敌视到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1分)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1分)影响: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2)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斗争或探索,可以查阅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3)张之洞的言论中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以上材料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五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4)根据材料四、五,《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民”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现象:遭受列强瓜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举例说明: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查阅《孔子改制考》;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查阅《民报》;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查阅《新青年》;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查阅《民国日报》或《每周评论》等。

(3)矛盾之处:一方面肯定西方的议会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想使人民真正获得民主权利。社会背景:西方社会政治理论的传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君主专制制度难以难持(或清朝的统治陷于严重的危机)。 

(4) 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用意是: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2)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3分)

(3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正确答案

(1)图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分)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1分)

(2)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1分)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1分)

(3)主要原因:(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以加1-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5分。)

图l: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1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1分)。

图2: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1分)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1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  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段材料反映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制造惨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材料二出自《南京条约》;材料三出自《马关条约》;材料四出自《辛丑条约》。

(3)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一知识点 : 辛亥革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