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 共1078题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300亿美元。1960年,达到614亿美元。之后,每年的GDP总量呈稳步小幅上升态势。1972年突破1000亿美元,之后用了10年的时间达到2021亿美元(1982年)。从此以后,我国GDP总量逐年稳步大幅增加,2008年达到38600亿美元。1960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4.6%,1987年曾一度跌至1.6%,此后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3.7%提高到2008年的6.4%。 注:俄罗斯为1990~2008年增长率。
1960年,世界GDP总量为______。
A.13159亿美元
B.13348亿美元
C.13576亿美元
D.13722亿美元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6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14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4.6%,则世界GDP约为614÷4.6%≈133XX亿美元(首数法),应选择B。
年度投资规模按投资率法测定时,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于( )。
A.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投资率
B.上年度投资总额×(1+年度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率)
C.(年度投资增加额/上年度投资总额)×100%
D.年度投资总规模×合理建设周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下列指标中属于衡量宏观税收负担的指标是( )。
A.企业税收负担率
B.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
C.直接税负担率
D.间接税负担率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衡量宏观税收负担指标是从宏观即全社会的角度来衡量税收负担,综合、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税收负担的总体状况。衡量宏观税收负担指标主要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和国民收入负担率。
测定在建投资总规模的增长率法,指在建投资总规模适度的基础上,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的( )计算在建投资总规模合理的年增长率。
A.增长率
B.增长量
C.年均增长率
D.当年增长率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2007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710.2亿元,增长23.5%,研究与试验发展(R81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49%。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21.4万元,比上年增加1.4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492.9亿元,增长0.8%;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042.8亿元,增长29.5%。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7%、13.3%和82%。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26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687.9亿元,增长21.3%;高等学校经费支出314.7亿元,增长13.7%。企业、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2.3%、18.5%和8.5%。
分产业部门看,八大行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1%。专用设备制造业为1.95%,医药制造业为1.82%,通用设备制造业为1.5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1.4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1.41%,橡胶制品业为1.2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1.1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1.03%。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100亿元的有北京、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浙江、辽宁、四川、陕西、天津、湖北和河南共12个省(市),共支出2994.6亿元,占全国经费总支出的80.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市)。
2006年,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国研究和试验发展总经费支出的比重是( )。
A.84%
B.78.2%
C.82%
D.77.6%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本题可以先求出2006年试验发展经费后,再求比重。但由于数据较大,可以从比例入手,2007年总经费的增幅是23.5%,试验发展经费的增幅是29.5%,因此2006年所占的比重是[3042.8÷(1+29.5%)]÷[3710.2÷(1+23.5%)]×100%=[3042.8÷3710.2]×[(1+23.5%)÷(1+29.5%)]×100%≈82%×[(1+23.5%)÷(1+29.5%)]≈78.2%。故选B。
类 别 产值(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13.26 15.1%
工业总产值 7.9 19.2%
农业总产值 6.33 8.6%
乡镇总产值 35.15 31.2%
财政收入 0.3198 19.46%
2000年某区工业总产值比农业总产值多多少亿元( )
A.7.9
B.1.57
C.5.36
D.1.47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找准数据直接代入计算,即7.9-6.33=1.57亿元。故选B。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实际说明,十六大提出用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依据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依据;
①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科学技术保持着迅速发展的势头,科技与经济日益融合,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我们必须十分珍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国内的事情办好。
②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提出新的、更高的战略目标。
③第三步战略目标所构想的,从本世纪初到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五十年,时间跨度比较大,有必要对第三步战略部署进行具体的设计。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容是: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②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④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3)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为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提出了具体部署,分阶段实现现代化,星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对我国2010年、2020年和建国一百周年这三段时期的发展目标作出了展望。这就是通俗说法的“小三步”。十六大把新世纪“三个小阶级”的前两个合起来,提出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所谓“承上”,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是现代化建设第一、第二步战略步骤,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所谓“启下”,是说经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二十年的奋斗,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解析
暂无解析
某咨询单位受当地政府委托,研究制定当地宏观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规划。咨询工程师在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过程中,拟采用收入法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该咨询工程师收集到2007年该地区的所有生产要素收入和间接收入数据如下:工资176亿元,利息5亿元,租金20亿元,利润83亿元,折旧18亿元,间接税96亿元。
咨询工程师根据“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首先对人口资源环境类指标进行量化,具体包括:森林覆盖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服务业就业比重(%)、耕地保有量(亿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城镇化率(%)等指标。
问题: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哪几种根据咨询工程师收集到的数据,计算该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净值。
正确答案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该地的国内生产总值=(176+5+20+83+18+96)亿元=398亿元
该地的国民生产净值=(398-18)亿元=380亿元
解析
暂无解析
2010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以下简称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长21.7%;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6%,比上年的1.70%有所提高。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为3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应用研究经费893.8亿元,增长22.3%;试验发展经费5844.3亿元,增长21.7%。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投人R&D经费5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政府属研究机构投入1186.4亿元,增长19.1%;高等学校投入597.3亿元,增长27.6%,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73.4%、16.8%、8.5%。
分产业部门看,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最高的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为2.04%;投入强度在1.5%-2%的有4个行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1.82%)、通用设备制造业(1.5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9%)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5%)。
分地区看,R&D经费超过300亿元的有江苏、广东、北京、山东、浙江和上海6个省(市),共投入经费4136.5亿元,占全国经费投入总量的58.6%,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江苏、浙江和广东7个省(市)。
分地区看,2010年R&D经费超过300亿元且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的省(市)有______。
A.6个
B.5个
C.4个
D.3个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2010年R&D经费超过300亿元且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5个省(市)。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构成( )。
A.社会总产品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总值
D.社会总产值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城市经济增长是一个城市的收入和产出的扩大,它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的变动来衡量。城市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为( )。
A.实物
B.价格
C.生产量
D.消费量
E.人口
正确答案
A,B,E
解析
[解析] 城市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实物、价格和人口三个方面。
从( )形态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
A.价值
B.产品
C.收入
D.实物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某咨询单位受当地政府委托,研究制定当地宏观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规划。咨询工程师在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过程中,拟采用收入法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该咨询工程师收集到2007年该地区的所有生产要素收人和间接收入数据如下:工资176亿元,利息5亿元,租金20亿元,利润83亿元,折旧18亿元,间接税96亿元。
咨询工程师根据“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首先对人口资源环境类指标进行量化,具体包括:森林覆盖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服务业就业比重(%)、耕地保有量(亿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城镇化率(%)等指标。
[问题]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哪几种根据咨询工程师收集到的数据,计算该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净值。
正确答案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该地的国内生产总值=176+5十20+83+18+96=398(亿元)
该地的国民生产净值=398-18=380(亿元)
解析
暂无解析
从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来看,支出法GDP的组成部分包括( )。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利息支出
D.政府需求
E.净出口
正确答案
A,B,D,E
解析
[解析] 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就是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整个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来计量GDP。从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来看,支出法GDP的组成部分包括:消费支出或消费需求(C)、投资支出或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或政府需求(G)和净出口(NX)。
在我国,人们经常提到有关财政的“两个比重”是指( )
A.财政收入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
B.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C.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D.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E.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