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共751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做此题时考生要注意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直接联系的,基本目标是纲,基本政策是为实现基本目标而制订的。这个题的备选BCD三项分别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目标的基本政策之内容,有些也很有干扰性,如C。还要注意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纲领的内容与基本路线易混淆,可参见《2006年政治理论辅导讲稿(汪云生等主编,当代世界出版社)》P410~413。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党和毛泽东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学说,是在借鉴苏联经验,总结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符合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具体表现为
A.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B.实现工业化是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乃至阶级差别的根本途径
C.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D.实现工业化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析]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党在我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完全符合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因而,ACD项正确。实现共产主义才是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乃至阶级差别的根本途径,所以,B项被排除。
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决定写人党章的是( )。
A.科学发展观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D.党在领导军队建设、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统战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形成的方针政策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试论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正确答案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认真总结建国头三年实践经验,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因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求得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通向富强的必然之路。(2)三大改造的历史必要性:在建国之初,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为恢复国民经济起过积极作用的川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因而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必要性。①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力量弱小,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任;二是畸形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加剧。总之,中国不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谋求工业化,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②在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一是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会拖工业化的后腿;三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总之,中国的工业化是不可能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组织起来,实现合作化,才能发展农业生,使农业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要求。(3)三大改造的历史可能性: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及社会主义改造初步成功的取得,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可能性。①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就使得社会土义改造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②国营经济的建立,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有了事实上的重要开端。③在建国头三年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已成为对资本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④初步开展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已成为对个体农业改造的最初开端。(4)国际环境的影响:当时世界的冷战格局和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建设城就,也促使我国提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世界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和孤立政策,只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援助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得到国际援助,除走社会主义道路外,别无选择。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初并不景气,而苏联却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无疑给中国人民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认为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促进,中国宜早进入社会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以德治国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今后十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不包括( )。
A.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C.深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
D.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党的 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正确答案
A
解析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十五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又一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成功开辟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是指
A.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D.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解。2006年1月9号,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中明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