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共751题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强调了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结合史实不难发现二者发生的时代背景显现不同,“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也并未真正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所以A C D三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故B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如此一批来自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人,在战乱之后来到弹丸之地香港,开始他们的白手起家的创业生涯。
C.凡是具有某种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利于生存斗争的个别特质的个体,都最有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D.张老先生家中藏书丰富,为了查找写论文的资料,我把他家中珍藏的古书几次借回家去详细翻阅。
正确答案
C
解析
(A搭配不当,“沿着”与“方向”搭配不当:B杂糅,应为“来自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的上海人”;D语序不当,应改为“我几次把他家中珍藏的古书借回去详细翻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D.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暂无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正确答案为C。
薄一波指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成于邓”。试述毛泽东在领导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毛泽东在党内率先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率先示范,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作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
(2)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主要有:①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针、新政策;②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即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③提出了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种关系的思想,提出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农、轻、重三者的比例关系;④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重要思想;⑤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经验;⑥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等等。
(3)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①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②它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③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它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当然,这些成果还是初步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根据新时期、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解析
暂无解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的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创举
B.创造
C.创立
D.构建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创举”指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立”指初次建立;“构建”指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业,故选A。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B.改革是动力,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稳定是前提,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D.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ABC三项是一般教材多年来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主要提法,D是十五大的新增观点,本题全选。本题可以作为有关分析题的答案要点。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因为它是
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
C.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D.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正确答案
B,C,D
解析
暂无解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代表邓小平曾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思想。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B.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
C.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四次重大创新、邓小平理论
[解析]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产生了四次重大创新。这四次重大创新分别是:第一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第二次,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第三次,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第四次,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命题。由此可知A项正确,D项错误。本题为选非题,故D项当选。
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法制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意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论形成的标志。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两手抓”的方针。1986年1月邓小平在《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两手抓,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又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由此可知,B、C两项表述为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正确,不当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
中国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等的伟大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胡锦涛《在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活动时的讲话》
请回答:
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容。
正确答案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