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正确答案

B,C,D

解析

[解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的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什么原理阐述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
(2)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

(1)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同一性原理。同一性,即“统一”、“一致”,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矛盾同一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场所,使矛盾的各方在这一统一体中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壮大和发展自己,并且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矛盾同一性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稳定、有序。
(2)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还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因此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和谐、有序。只有社会稳定、和谐、有序才能发展经济,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民主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给定资料2”中,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强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本目的是惠民”。请结合材料的其他部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不超过400字。

正确答案

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也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发挥好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可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丰厚的文化创造源泉,创造出丰富的文化物质产品和文化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文化境界,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追求。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切实保障包括文化权益在内的公民各项基本权益,正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和实现,将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大餐,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将越来越丰富多彩。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自200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屑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之后,党中央就把“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

A.中国共产党
B.依法治围
C.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以人为本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原则,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因此正确答案为A。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 )。

A.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B.体现了我们党新的执政理念,即从强调革命斗争到强调建设发展
C.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D.是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A.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
B.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
C.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D.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一组材料:
材料1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即以超过8%的年均速度高速前进。近两年我国GDP平均年增超过9%,而世界经济平均年增5%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年均增长2.5%,就好比世界迈出一步,我们就已经迈出了两步;发达国家迈出一步,我们就已迈出了四步。钢铁、水泥等工业产值和产量在总量上已多年居于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人均GDP已达1269美元,步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重要发展阶段。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国仍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活力和发展希望的经济体。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多年保持高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却在不断增大。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而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6,表明该国家就有发生动乱的潜在危险。统计显示,中国1979年的基尼系数为0.33,1988年为0.382,1994年为 0.434,说明我国贫富差距早就在不断扩大。2004年中国贫困人口首次出现反弹,未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637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这是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佐证。
摘自人民网
材料3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摘自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2005年2月19日
材料4
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研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确保社会安定团结。
摘自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05年2月2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分析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2)说明材料3、4提出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指导思想及其内涵。
(3)如何把握材料3、4所反映的内容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正确答案

(1)材料1反映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创造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当前和今后世界公认的最具活力和发展希望的经济体。材料2反映出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困人口出现反弹,贫富差距逐年接近世界公认的警戒水平,存在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急需加以解决。
(2)针对材料1、2反映出来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材料3、4提出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是继科学发展观之后,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又一重大理论建树。胡锦涛在一系列的讲话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其核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内涵包括: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3)科学发展观是为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则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和具体目标,是党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二者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观点,深刻地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存在的经验教训,精辟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为什么建设,怎样建设”的重大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论丰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社会和谐
B.科学发展
C.民族振兴
D.祖国统一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第6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出自《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新观点。2007年考研真题第14题的题干“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本题的考点一样,但考查角度不同。本题采用正选法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
C.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高效是公平正义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D.法律在本质上是工具和手段,因此,在具体执法活动中,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一定高于法律效果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讲解] 法律在本质上是工具和手段。在具体执法活动中,要做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三者的统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治效果是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前提,法律效果是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根本保障,社会效果是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目标。也就是说在当前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因此,选项D是不正确的。

百度题库 > 考研 > 考研政治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