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共751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和谐社会和矛盾同一性的原理。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它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也就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学会在矛盾同一中思维。而矛盾的同一性原理正揭示了和谐社会的本质。所以选C。选项A、 B、D虽然都在和谐社会中有所体现,但他们并不构成直接的辩证法基础。
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不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
B.列宁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和论述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开端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D.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讲解] 马、恩、列的法治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 列宁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和论述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之一,也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开端。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产物。其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由五个部分组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统一”)是核心精髓;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三“至上”)是根本原则;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内涵”)是基本理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治基础;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是重要保障。三“统一”是核心精髓,不是根本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表明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要( )。
A.把效率和公平相互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起来
B.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C.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D.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把效率和公平相互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广义上的和谐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同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层面本身,指社会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社会的各阶层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摘自《环球时报》
材料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公平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建设更为公平的社会。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构建狭义上的和谐社会的条件应当是什么
(2)如何建设材料2中所说的“更为公平的社会”
正确答案
(1)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应当是,在文化上,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我国的文化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信为重点;在经济上,不同的利益群体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有所差别的,最低是能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回报;在社会结构上,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社会各阶层之间是相互开放的。一个社会尽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等级序列,但这种等级序列不是凝固的,社会中不存在着群体性的排斥制度,这种弹性的社会结构不仅使社会更加稳定,而且使社会充满活力;在管理上,社会的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它既指政府是有权威的,政府的主要方针、政策、制度能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拥护,也指政府的各部门和各级组织运行有效,对社会有较强的整合力。
(2)首先,研究公平问题必须研究社会经济关系,不存在抽象意义上的公平。其次,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制度的统一的、亘古不变的标准,更不能用“永恒的公平”“公平的分配”等臆想的标准去评价社会生活、制定具体的社会经济政策,而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公平。第三,不能仅仅从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去评判公平。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惟―公平的分配制度,因而既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平理解为平均,也不能放任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公平是在尊重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基础上能够保护困难群众的公平,它承认差距的存在,但这种差距应是合理的、适度的。
维护公平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积极推进改革,大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阻碍公平实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三农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说需要通过改革体制、健全机制来解决。二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切实把提高效率与维护公平有机统一起来。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途径来实现社会的公平。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知识点。和谐社会是党的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论断。所谓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全社会的发展要公正、公平。但这里的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在充分尊重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本题是2006年考试的热点问题,考生应高度关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 )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B.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实现共产主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以下关于法和和谐社会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B.法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唯一社会规范
C.只有建立理性法律制度,确立实质法治,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D.创新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机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理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内在的高度统一性。A项正确。和谐社会是社会关系得到全面调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关系的建立,是诸种社会规范、手段措施和工作机制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有效作用的结果。尽管法律及其调整机制已经成为社会调整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B项错误。理性的法律制度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实质法治是指整个社会、一切任何组织都服从和遵守体现社会正义的理性法律统治。和谐社会重在制度的改造和重建,这意味着社会重构、个人重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重建。只有建立理性法律制度,确立实质法治,才能构建和谐社会。C项正确。和谐社会要求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创新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机制,包括建立以宪法为核心而又体现社会正义的法律机制,形成以法治政府为核心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完善利益调控法律机制,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D项正确。
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能力
B.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D.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三聚氰胺阴魂未散,二聚氰胺又来“捣乱”。7月25日凌晨,有媒体爆料,近日在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的样本检测中发现二聚氰胺(双氰胺)残留。据了解,该物质累积到一定剂量,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据了解,二聚氰胺是一种硝化抑制剂,新西兰牧民多将其喷洒在牧草上,以阻止硝酸盐流入河流湖泊。有食品专家表示,国际标准并没有对食品中二聚氰胺可接受的残留量作出规定,但高剂量二聚氰胺还是对人体有毒害。此外,该物质还可用作三聚氰胺的生产原料。由于担心进口商对奶制品中含二聚氰胺的反应,目前,新西兰两家二聚氰胺供货肥料公司都已自愿停止出售二聚氰胺颗粒或喷剂。
材料2
“不诚实是许多大学生比较普遍的缺点。”宝信公司印度尼西亚总部商务助理约翰・沃克曾经指出,现在世界上部分大学生,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高学历学生一稿多投,写假推荐信现象十分严重。他去印度尼西亚国立大学访问时,发现推荐信几乎千篇一律,每一个人的成绩都好得无法再好了。此外,很多学生与国外大学联系留学时都说好要读博士,到了国外后发现工作好找,觉得挣钱更重要,读完硕士就投身商海,这使得国外很多大学都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说“不”。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是我们自己毁了自己的机会。
简述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第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第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第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解析
暂无解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基本特征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治国理想又是治国实践
B.和平和发展的统一
C.理想和现实的结合
D.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暂无解析
读了给定资料,你在思想感情上一定有所触动,请从“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①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②字数900~1100字。
正确答案
改善民生,共创和谐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一直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致力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医疗、教育、住房等突出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纵观世界上民生工作做得好的国家,其基尼系数通常维持在0.15~0.18之间,而我国早在2005年时,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了0.467,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这说明我国的民生不平衡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而现实情况又使社会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差距过大。
一些发达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在西部农村的有些地区,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状况却依然普遍。有人形象地说:到了中国东部像到了欧洲,到了中国西部就好像到了非洲。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小病不医、大病医不起的情况大量存在。这些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下决心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关注民生。”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的这句话正是对该问题的深刻认识。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在于实现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这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单靠哪一级党委、政府或者哪一个职能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协作,方能取得成效。
第一,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转型。要改变过去政府一元化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政府从管制型到服务型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二,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改善民生。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公共资源分布不平衡,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应加快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切实改善民生,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及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同时要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使各阶层人民都能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各阶层民众。
第三,要更新理念,以民为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政府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政府必须积极转变传统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作为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体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关注民众的利益诉求,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俗语说,“国之兴以厚民生为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信心。在发展过程中加强民生建设,不仅能直接起到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效应,还能够提供基础和动力,进一步启动民间资本投资和消费,使民生建设成为保增长、促发展的有力引擎。这样既有利于搞活社会经济改善民生,也有利于创造更加和谐安定的社会政治局面。
解析
暂无解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