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国强兵的秦国
- 共25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
请回答:
(1)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论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变法中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本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2)什伍连坐制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作用。 (3)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变法秦国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评价商鞅变法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列举上述材料中的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标准是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变法取得的客观社会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
(3)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4)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根据生产力的性质考察其社会政治变化的意义。“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四: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据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改革的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立条约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材料“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社会公正(或阶级调和),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或者雅典民主政治的里程碑之一)
2.富国强兵,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统一中国。
3.保护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4.改革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废藩置县,奉还版籍。
5.改革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故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明治政府于1872年正式废除《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把所有权与永佃权分开,规定新兴地主保留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对土地享有永久耕种的权利(永佃权),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根据网上材料综合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比较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内容有何相似点?并分析其影响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内容:建立县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土地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2)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
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
启示: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你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推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2)都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3)“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作者持否定态度;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发展了生产力,是历史的进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