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农抑商
- 共176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战国策》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1)简述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和影响。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1)思想: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在战国时期这一思想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从材料二看是违背了材料一的思想,前者是限制商业的发展,而后者是反映由于商业发展所出现的状况。这正说明了人为地抑制商业的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商业的发展,从而引起城市的显著变化。
(3)思想:清朝时仍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影响:这种思想对农业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导致中国处于落后的经济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引自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引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从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立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鼓励。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导致“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和条件。
(2)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流转。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符合国情;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引自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引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从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立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鼓励。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导致“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和条件。
(2)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流转。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符合国情;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斯大林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经济主张?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这一经济主张实施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均富”的具体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斯大林的经济观点。根据这一观点实行的经济政策对苏联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
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2)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3)观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必需品短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徽州人佘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制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徽商的优良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华商历史专家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2 )指出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的论证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勤俭,行义、乐善好施。
(2 )论据:把积累财富主要用来购地和子孙读书科举,没有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