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民族的觉醒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打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过去,人们多以甲午战争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其实并不准确。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激的感情色彩居多……在社会历史现象中,“觉醒”一词并不归结于愤激,其准确涵义应在于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运用了“甲午大败”的表述,如何理解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大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40年至“甲午大败”之前,中国出现过哪些“先觉者”,简述他们的思想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史实,说明“甲午大败”后“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出现个别“先觉者”到“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变化看,中国近代历史表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甲午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清朝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引发瓜分狂潮,半殖民半封建化大大加强。日本条件不及中国却反超中国。

2、林则徐、魏源等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求强:开办军工企业,编练先进军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求富:开办民用企业。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提倡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3、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11月康梁等人成立强学会。1896年《时务报》,竭力鼓吹维新。1897年严复,译著《天演论》,引进进化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1898年光绪帝颁布,宣布戊戌变法。(清末新政、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同盟会)

4、从个体到集体的觉醒,屈辱越大放抗越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个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二、三、四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人物:林则徐。贡献:虎门销烟。

(2)主张: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学习西方选进军事技术。材料三:实行君主立宪。材料四:变法图存。

(3)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4)意思:实行君主立宪制。相同:“君民共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中学西传”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所说“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进程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或新航路的开辟,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郑和:展示明朝的强大和富有;加强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增进了解。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认识到中国科技落后,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林则徐:学习西方“长技”,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主张平等交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3)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

特点:侧重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学习外来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不同的政治派别采纳不同的思想主张。(多种学说交织、交替;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等)

(4)认识: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先进文明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吸收世界文明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纵观人类历史,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的重要影响,无论如何形容都是不过分的……整个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海权更替史。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下卷)

(1)请概括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列举世界历史上至少两个史实来论证此观点。(6分)

(2)分别归纳材料二、三中魏源和孙中山的海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生的原因。(16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并请你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8分)

正确答案

(1)(6分)

观点:掌握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有着重要影响。(2分)

史实论证:西、葡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成为海上强国;17世纪荷兰掌握了海上霸权;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4分,任意两点即可)

(2)(16分)

魏源观点:①创设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②保护国内外贸易的发展;(4分)

原因:列强扩张加深中国的危机;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了解西方。(4分)

孙中山观点: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要争取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门户);中国必须自主掌握海权。(4分,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学习西方的深入;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步形成。(4分,任意两点即可)

(3)(8分)

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控制;旧中国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6分)

认识:既要重视海洋权益的维护,又要和平利用海洋。(2分)(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1)第一问,此问不难,白话文的材料,非常的容易理解,只要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即可。材料中的“整个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海权更替史”表明了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掌握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有着重要影响,只要围绕着这个核心思想来回答即可。史实例证可从哪些国家掌握海权使国家昌盛的实例即可。

(2)第二问,魏源的观点可以从材料中的“当缮舟舰,练水师”归纳,可归纳成主张建立强大的海军。材料中的“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表明他主张保护海上贸易发展。材料中的“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表明孙中山的观点是没有强大的海防国家不会有安宁的发展环境。其他的观点可从材料的原文抄录即可。原因的分析应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入手,当时中国列强的半殖民,为了强国海防是必须要壮大的。

(3)近代中国海防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可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正是因为中国主观上的综合国力不够强大,正是由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了近代的屈辱,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所以国家的部分主权包括海防被列强控制,列强了为自己的殖民利益不可能让中国的海防强大。现代中国强大了,海防当然也是强大的,但中国不能因为自己强大就去侵略其他的国家,我们既要维护好自己的海防,又不能侵略别国的利益。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的海防思想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洋务派和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洋务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可看作是对抵抗派主张的一次具体实践

B洋务派和抵抗派的阶级属性、根本目的都是相同的

C二者的主张和实践都有一定积极性

D二者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正确答案

D
下一知识点 : 魏源《海国图志》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林则徐《四洲志》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