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则徐《四洲志》
- 共447题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虽然出现了一些偏差, 但这些探索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1分)
(2)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3分)
(3)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2分)概括指出它们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哪些重大问题?(4分)
正确答案
(1)林则徐(1分)
(2)洋务运动 (1分) 戊戌变法 (1分) 辛亥革命 (1分)(或革命、建设中照搬俄国模式、苏联模式等)
(3) ① 两项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各1分)
② 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大问题:(各2分)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试题分析:
(1)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的事例有: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戊戌变法学习英国;辛亥革命仿照美国体制;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照搬苏俄十月革命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列举三例即可)结局都以失败告终。
(3)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点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尤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会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摘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文部、司法、农商务、递信凡九部,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宪法较为抽象;宪法约束君权。
(2)宣传维新变法,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3)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制。探索:建立中华民国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