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 共880题
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般包括( )。
A.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B.经济增长、区域协调、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C.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进出口增长
D.经济增长、区域协调、物价稳定和进出口增长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一般包括4个。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它们从各个层面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
简述经济政策目标可能冲突的区域。
正确答案
在经济政策目标系统中,因政策工具的运用而引起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增加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投资者的预期利润率,就需要维持较低的利息率水平,或者使实际工资率下降。前者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后者需要刺激物价上涨。在供给变动缓慢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又会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物价上涨。为了控制物价,就要抽紧银根,这又会使经济滑坡。因此,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目标与稳定物价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量,这一般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货币供应量,缩小投资规模,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效率原则要求对提供和创造不同效率的人们给予有差别的报酬;平等原则要求缩小收入差距。强调效率的结果会拉大收入差别,但收入均等化又会因缺乏足够的刺激或动力而影响效率。(4)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这里的国内均衡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内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解析
暂无解析
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一项( )的工作,它取决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涉及诸多方面体制改革和思维定式的转变。
A.全局性
B.战略性
C.导向性和全局性
D.全局性和战略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主要有______
A.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合营企业
B.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C.国家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国家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一般用于成员国弥补暂时性国际收支不平衡、经济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用是( )。
A.国际金融机构信用
B.国际商业信用
C.国际银行信用
D.国际间政府信用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国际金融机构信用是指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为其成员国所提供的信厢,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一般期限较长,利率较低,条件优惠,但审查较严格,一般用于成员国弥补暂时性国际收支不平衡、经济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单独使用支出变更政策调节内外均衡,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对政策要求的矛盾,这被称为( )。
A.丁伯根法则
B.米德冲突
C.蒙代尔的政策搭配说
D.斯旺图示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要实现内部均衡,即稳定通货,还须实现外部均衡,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一般地,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均衡,以汇率政策实现外部均衡。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工具无法使用。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时,财政、货币政策都会左右为难,经济学上称之为米德冲突。
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一项( )的工作,它取决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涉及诸多方面体制改革和思维定式的转变。
A.全局性
B.战略性
C.导向性和全局性
D.全局性和战略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衡量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看( )是否达到平衡。
A.自主性交易
B.调节性交易
C.国内交易与国外交易
D.官方交易与私人交易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微观个体从个体利益出发的目的带来的交易活动是自主性交易。
试比较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正确答案
国际收支失衡后,有时并不需要政府当局立即采取措施来加以消除。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机制,往往能够使国际收支失衡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和,乃至自动恢复均衡。这种功效在不同的国际货币制度下是不同的。
(1)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在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就是大卫・休谟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在金本位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就意味着该国黄金的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黄金存量下降,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物价水平下跌后,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或消除。同样,国际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黄金内流趋于扩大国内的货币供给,造成物价水平上涨。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盈余趋于消失。
(2)在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这是指纸币本位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动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持汇率不变。在这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仍有自动调整机制发生作用,但自动调节的过程较为复杂一些。国际收支失衡后,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物价和利率等变量,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①利率效应。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当局就必须干预外汇市场,抛售外汇储备,回购本国货币,造成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这首先会带来市场银根的紧缩、利息率上升,于是导致本国资本外流的减少、外国资本流入的增加,结果使资本账户收支改善;反之,国际收支盈余会通过利息率的下降导致本国资本流出的增加,外国资本流入减少,使盈余减少或消除。这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利率效应。
②现金余额效应或收入效应。
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货币供给减少,公众为了恢复现金余额水平,会直接减少国内支出(即吸收);同时,利息率的上升也会进一步减少国内支出。而国内支出的一部分是用于进口花费的,这样,随着国内支出的下降,进口需求会减少。这是现金余额效应或收入效应。若国际收支出现盈余也可以通过国内支出增加造成进口需求增加从而使盈余得到自动削减。
③相对价格效应。
国际收支赤字时,货币供给的下降通过现金余额效应或收入效应(支出下降)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下降,本国产品相对价格下降,会增加出口需求,减少进口需求,这便是相对价格效应。同样,盈余通过物价的上升也得以自动减少。
(3)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不通过储备增减来影响外汇供给或需求,而任凭市场的外汇供求来决定汇率的上升和下降。在这种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外汇需求会大于外汇供给,外汇的价格即汇率就会上升。反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外汇需求就会小于外汇供给,外汇价格下跌。通过汇率随外汇供求变动而变动,国际收支失衡就得以消除。根据弹性论的分析,汇率的上升即本币贬值造成了本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上升,会带来出口的增加和进口数量的减少,只要一国出口和进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国际收支赤字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同样,国际收支盈余通过本币汇率升值也会自动减轻或消除。
解析
暂无解析
依我国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规定,基于保障国家国际金融地位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因,国家可以对货物贸易采取下列哪一项措施?
A.禁止进口
B.禁止出口
C.限制进口
D.限制出口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点] 国家对货物进出.口与教术进出口的限制或禁止[解析] 根据《对外贸易法》第16条:“国家基于下列原因,可以限制或者禁止有关货物、技术的进口或者出口;……(九)为保障国家国际金融地位和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限制进口的”。所以C项是正确的选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