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经济学常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看见人们排队购物的情景了.有人将其归功于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上涨消除排队购物现象的。”

试运用经济学常识分析这一看法的合理性。

正确答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排队购物现象反映商品供不应求,而商品供不应求将导致商品价格上涨;(3分)商品价格上涨将刺激供给,抑制需求,使商品供求趋向平衡,从而消除排队购物现象;(3分)价格上涨消除排队购物现象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2分)

本题属于辨析类试题,此类试题的解答基本步骤是:一是简单判断,哪句话正确,哪句话错误;二是正确的原因及好处,错误的原因及危害;三是总结,即得出结论。但本题又不同于一般的辨析题,因为题干只要求回答材料中看法的合理性,而没有要求回答其局限性。可见,首先回答排队购物体现了商品的供求关系是供不应求,供求关系影响,因此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市场经济是运用价格、供求和竞争来调节资源配置的,所以价格上涨对生产的影响之一就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而对消费的影响就是居民会缩小消费,从而实现商品供求关系的平衡,保持价格的稳定,从而消除了排队购物现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选修2经济学常识中关于价值规律的相关考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A【经济学常识】

回顾35年来的改革历史,对于市场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性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价值规律理论,论证市场经济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6分)

(2)有人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发展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请你评析此观点。(6分)

正确答案

(1)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决定资源配置。(1分)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分)价值规律,能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1分)能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分)能实现优胜劣汰,(1分)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1分)所以,发展市场经济要尊重价值规律。(1分)

(2)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自由放任;(1分)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反对政府干涉经济。(1分)但是,市场的作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1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要发展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1分)优化资源配置,我们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1分)又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1分)

试题分析:

(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即价值规律理论,题中类型体现类,问题指向市场在资源配中的作用,解读设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包括价值规律,能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能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实现优胜劣汰,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题目类型观点评析类。题中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正确,但不能发展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其依据包括市场的作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要发展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我们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20设计50年代至70年代初,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人们赞扬“日本经济奇迹”,对日本经济充满信心,认为美国应该学习日本“模式”。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出现了长时间经济停滞,而同时美国经济出现了所谓“新经济”模式带来的新发展,于是人们又说美国“经济模式”很好。但是出乎人们预料的是,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小题1:(1)材料中的经济现象表明了什么?(4分)

小题2:(2)应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说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和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共同根源。(6分)

正确答案

小题1:(1)无论美国模式还是日本模式,都有不可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2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2分);

小题2:(2)共同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分)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都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存在并激化的结果。(3分)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见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入世十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201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6620亿元,占总量的30.5%。但在我国私营企业中仍存在着有些老板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任意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克扣工人工资的现象。

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请你运用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提出解决措施。

正确答案

①剩余价值是有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分)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3分)③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对依靠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企业进行惩戒。(2分)④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手段掌握自主知识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2分)

考点分析:首先应说明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其次,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一方面是政府的作用,重点是宏观调控,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另一方面是企业,企业追求利润可以有很多方法,根本的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等。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怎样理解商品和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正确答案

(1)商品是以物为媒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虽然是以自己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但它不是单纯的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因为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2)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第一,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不同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价值这一概念把同一生产部门不同生产者的差别平均化。同一部门不同生产者之间,通过价值发生了经济联系。第二,价值也反映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种商品,他们的具体劳动各不相同,劳动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他们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通过价值关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可见,价值这一概念,又把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从而使不同部门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经济联系。

该题考查劳动价值论的核心知识,要求我们明确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它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是国家集中的收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幅度,这制约了个人收入的增长和国内消费的扩大,因此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材料二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1)结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关内容,简述我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理由。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对现代企业发展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

(1)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必须尊重劳动,提高劳动的报酬。②随着经济发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提高效益。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两个经济学原理,即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来回答问题。首先要回答这两个原理的具体理论,然后结合问题的具体指向,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主要体现了尊重劳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劳动二重性学说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启示主要强调企业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并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2分)

正确答案

马克思既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也充分肯定其发展生产力、奠定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的作用。阐明了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前提,让人民及时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践行科学发展观,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对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要掌握,设问指明要分析它的二重性,所以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后一问,没有限定哲学还是经济学或者政治学,所以范围有点大,但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展开说明,同时要将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联系起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据新华社报道,新西兰初级产业部8月3日宣布,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旗下部分产品可能含有肉毒杆菌毒素。可能受污染的产品被用于婴儿配方奶粉和运动饮料的生产。 国家质检总局对此高度重视,立即与新西兰驻华使馆取得联系,要求新方立即采取措施,防止问题产品影响中国消费者健康,同时要求进口商立即召回可能受污染产品。

运用《经济学常识》中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相关知识,说明严厉打击伪劣产品的理由。(12分)

正确答案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假冒伪劣商品不具有合格的使用价值,会造成自然物质资源和人类劳动的浪费,所以必须严厉打击。(12分)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知识限定很明确,关于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教材有明确的理论表述,熟练记忆,准确表述即可,然后依据上述知识,分析伪劣商品缺乏真正的使用价值,同时对劳动和资源是浪费,组织语言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马克思的《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被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百科全书。自它出版以来,无论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无论东方经济学家还是西方经济学家,无论研究经济学的人还是研究其他社会科学的人,都要研究它。

请运用所学《经济学常识》,正确概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5分)

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3分)

②具体劳动创造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3分)

③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分)

④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3分)

⑤货币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分)

⑥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3分)

⑦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3分)

⑧价值规律可以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可以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实现优胜劣汰。(3分)

(只要答出其中任意5点即可给满分)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怎样看待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正确答案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主要原因就在于它采取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手段。具体地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进行了社会改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内在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其根本制度所许可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作了一些较大幅度的调节、改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存环境。

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国家干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市场经济的波动性、盲目性和破坏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西方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从而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当代资本主义所进行的调节和改良,从根本上讲,都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日益社会化之间的固有矛盾。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变。它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平衡和不适应的自我调节,只能在其根本制度容许的范围内来进行,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无法克服。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同时,马克思也明确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无疑将作出进一步的调节和干预来缓解矛盾和危机。但只要这种调节和干预还是在私有制的框架内进行,那么,它的作用就必定是有限的。在另一方面,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发挥完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社会主义就还得和资本主义在同一个地球上并存下去。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宣布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20世纪,资本主义尽管发生过世界性经济危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明显地占有优势。本题命题意图就在于引导我们正确认识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同时也要科学地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性问题。

下一知识点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