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8.新型固体LiFePO4隔膜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总反应为:,电解质为含Li+导电固体,且充、放电时电池内两极问的隔膜只允许Li自由通过而导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电池的正极为锂

B该电池充电时Li+阳极移动

C电池正极反应式为:FePO4+Li++e-=LiFePO4

D当0.1mol LiFePO4生成时,流经电解质的电子个数为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3 分

28.一氧化碳和氢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于合成甲醇、二甲醚、甲酸甲酯等。

(1)已知某温度下热化学方程式:

(2)如图所示是某乙醇燃料电池工作时的装置,乙池中的两个电极一个是石墨电极,一个是铁电极,工作时M、N两个电极的质量都不减少。

①加入氧气的铂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

②在此过程中,乙池中某一电极析出金属银4.32 g时,甲池中理论上消耗氧气_________L(标准状况下)。

③电解结束后,甲池中溶液的pH____,乙池中溶液的pH_______ (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

若想恢复乙池中原有溶液的浓度应向乙池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221.51

(2)

①O2+4e-+2H2O=4OH-    

②0.224     

③ 变小     变小      B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10.下列有关NaClO和NaCl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H+、NH4+、SO42-、Br-可以大量共存

B该溶液中,Ag+、K+、NO3-、CH3CHO可以大量共存

C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2++ClO-+2H+=== Cl-+2Fe3++H2O

D.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1molCl2,转移电子约为6.02×1023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5.有4.8 g CuO、Fe2O3混合物跟足量CO充分反应后固体减少1.28 g,反应后全部气体用0.6 mol·L-1 Ba(OH)2溶液100 mL吸收。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物中CuO与Fe2O3物质的量的比为1∶2

B原混合物中CuO与Fe2O3的质量比为2∶1

C吸收CO2后溶液中一定有Ba(HCO32

D反应中生成的CO2体积为1.792 L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5 分

27. 铜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以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为主要原料生产铜、铁  红、单质硫时,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已知Na[CuCl2]〕的电离方程式为

(1)流程中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①、②、

③、④的目的相同,在实验中这种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铁红的重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B将有两种产物,一种是单质C、另一种是原子个数比为1:1的一种金属的低价态盐,写出堆浸时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V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此方法中得到的铜纯度不能满足某些生产的需要,需要利用电解法进行提纯。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精炼,则乙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e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若当电路中有2 mol电子通过时,乙中某个电极质量减轻了63.92g,则粗铜的纯度为_________(己知相对原子质量:Fe56  Cu 64)(假设杂质只有铁且精炼时铜与铁的放电比例与混合物比例相同。计算时用%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正确答案

(1)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快速的反应         过滤

(2)生产油漆、铁盐

(3)

(4)CuSO4                      99.1%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下一知识点 :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