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识判断
- 共1676题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体现了现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典型手法是( )。
A.灵活多变的空间划分和不断变化的空间导向
B.不相交的墙面和通透的玻璃
C.室内外空间联通和地面标高的变化
D.简单的几何形状和丰富的空间变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见《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灵活多变的空间划分和不断变化的空间导向”正是密斯“流动空间”理论的体现。
中国近代早期科技刊物《格致汇编》的主编者是
A.伟烈亚力
B.傅兰雅
C.合信
D.李提摩太
正确答案
B
解析
[分析] 考的是中国近代早期科技刊物《格致汇编》的主编者。本题目在考试大纲中属于“中国近 现代史”第四章“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的内容。 1876年,傅兰雅、徐寿为普及科技知识而创办月刊《格致汇编》,这是中国近代自办的第一 家科技期刊。傅兰雅、徐寿等人还开办上海格致书院,是一所独具特色的科技学校。“格致”,原是“格物致知”的简称,清末是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规定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和传教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烟台条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我国教育近代化之先河开启于哪一时期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本题是考查中国近现代史的题。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作为中国近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第一次交锋,它的产生无疑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对我们的当今教育改革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开启了我国近代化之先河,A项正确;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是一项反抗清政府的爱国运动,C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的临时性内阁,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结束于同年3月12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创立民国,中原十二省纷纷宣布独立。12月,十七省的代表齐聚上海,推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文组织内阁,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项政治运动,D项错误。所以选择A选项。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的历史任务是( )
A.完成祖国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D.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的相互关系是
A.前者主要解决生产力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发展问题
B.两者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
C.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D.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正确答案
B,C,D
解析
暂无解析
下列哪些是宪法的明确规定(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而不仅仅限定于“一定时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饮食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人类早期的祭祀活动以食物作为牺牲,其仪式性、宗教性、政治性从一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饮食美学是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礼仪、宗教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中,吃的意义不言而喻。吃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甚至是哲理、思想的载体,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吃的成语洋洋大观,丰衣足食、风餐露宿、钟鸣鼎食、花天酒地、锦衣玉食、酒囊饭袋等不一而足。粗茶淡饭、箪食瓢饮、不为五斗米折腰等饮食的内容、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上升成为人生态度、风格品质的象征。先秦诸子在其政论中也常以饮食为例,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用美食烹饪方法来阐明治国安邦之大道。孔子就说过“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管子・牧民》篇中的“衣食足则知荣辱”和汉朝郦食其所云的“民以食为天”历来是饮食与政治关系最好的说明。
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 ],“滋味”“余味”“趣味”“意味”“风味”“韵味”“淡味”“清味”“雅味”“奇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语词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无数。在文人笔下,饮食是乡土情怀的折射,在日常的市井生活中体味细节之美、生活之美,这是生活的艺术和生活的态度。文学中的美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红楼梦》的饮食描写登峰造极,成为各界人士津津乐道的不朽话题。
文学与美食的传统在建国以后一度[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那个时代关于吃饭最典型的描述,吃饭、食物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吃饭与革命成为对立面,二者只能选一。物质的匮乏以及对物质的鄙视使得文学中基本上没有食物、厨房的正面描写,吃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创业史》中梁生宝蹲在旅店外面凉水就馒头的描写成为那个时代关于吃的经典描写,《荚蓉镇》里的胡玉音的绰号“豆腐西施”是个带有嘲讽意味的称呼。
汪曾祺和陆文夫的小说重新延续了文学与美食的传统。对人性的肯定和文学的人性化让饮食重新回到了文学,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写肯定了人的欲望,肯定了感官享受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填入文中[ ]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相径庭 中断
B.相差无几 中断
C.大相径庭 终止
D.相差无几 终止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第一空,由后文的“各种美感的差异”可知,主要强调的是与味相关的各种词汇之间的差别,故应填“大相径庭”。中断:中途停止或断绝。终止:停止,不再继续。由后文的“汪曾祺和陆文夫的小说重新延续了文学与美食的传统”可知,第二空应选“中断”。故本题选A。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 )。
A.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级文物保护单位
B.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C.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D.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他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乾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特别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都要集中余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著《明史》,把私著《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由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著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由此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下面对“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一句理解正确的是_____.
A.清代文字狱的灾祸大多落在了触犯政治禁忌的史学头上
B.清代顺、康、雍、乾四代的文网皆因史学而设
C.清代史学是以记述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的,所以酿成文字狱
D.清代文字狱和其他变相文字狱都是以史学研究为对象的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四代设文网,并非因史学而设,只是史学易触犯禁忌而已.C项“现代”应为“近现代”.D项错在“都是”,题干中只是“几乎等于”.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A.涂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倍尔
正确答案
A
解析
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社会学家诺笃尔普、涂尔干和教育家凯兴斯泰纳。
材料1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电令张学良:“……(力避)中突以免事态扩大。”“……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革命文献•九•一八事变真相》笫34辑第879面(台北1978年版)
材料2
蒋介石从坚决拒绝抗日转到抗日立场上来,原因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蒋的转变不在“外因”,即不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潮流、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斗争的推动,而在“内因”,即在蒋所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民族主义思想、个性和权力欲望等。也就是说,蒋由坚决反对抗日转变到抗日,他的思想意志是最后起作用的。而且这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观点。
材料3
1935年1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大全会上提出:“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所谓“最后关头”,意味蒋介石承认对日屈服妥协,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当然就是蒋政权能够生存下去。……形势进一步演变,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当权势力,在面临民族灭亡大风暴、抗日救亡运动猛烈冲击下,何去何从,并不最后取决于蒋个人的态度、意志。他和所有人一样,身不由己,不转变,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统治权力就有被冲垮、被变换的现实危险。西安事变就表现了这种现实危险。……但西安事变的成果大体保存下来了,没有被推翻,这决非由于蒋有过所谓“人格担保”,而是由于日本侵略造成的紧张形势,到了他的政权不能生存下去的“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刘大年《抗日战争的几个问题》
(原文载沙健孙等主编《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1说明“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的政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2)材料2和材料3所表述的观点的不同。结合有关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批驳错误的观点。
正确答案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日本的侵华行径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维护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一党独裁专政,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为维护其刚刚夺取的政权,蒋介石不惜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对日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二是从根本上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及其领导的红军。国民党将共产党视为政治上的最大威胁,这一时期也是革命武装和苏维埃政权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这引起蒋介石的极大恐慌,力图剿灭红军及其有生力量,从根本上铲除其政治上的对手,实现彻底的独裁。
(2)材料2反映的观点认为蒋介石转向抗战不是因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而是由蒋介石的思想意志和所接受的文化传统影响所决定的。材料3认为蒋介石转向抗战是为当时的形势所迫,并不是以蒋介石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材料2所反映的观点是错误的。蒋介石转向抗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剧,威胁到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危及蒋介石政权的生存,屈服妥协达到限度。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冲击也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恪守抗日承诺。材料3所反映的观点片面夸大了个人意志的作用,违背厂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 )。
A.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级文物保护单位
B.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C.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D.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将以下中国近现代史上提出的口号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①“扶清灭洋” ②“超英赶美” 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④“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⑧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④③②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②③为建国后。
( )是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A.癸卯学制
B.壬戌学制
C.壬寅学制
D.五四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1902年的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