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识判断
- 共1676题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正确答案
D
解析
[命题出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思路剖析] 荀子是我国战国后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引文认为“天”是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的,它不因为人世间统治者的好坏而发生改变。他用客观规律性来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抹掉了“天”、“神”的神秘色彩,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具有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据此分析,D项是正确答案,A项是客观唯心论,B项是主观唯心论,C项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都不合题意。[必背考点]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应试对策] 在复习中要认真区分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的各自特点和主要观点,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也要掌握其各自特点和主要观点。
近代画家中,最擅长画马的是( )。
A.徐悲鸿
B.齐白石
C.张大千
D.丰子恺
正确答案
A
解析
历史知识中提到:徐悲鸿擅长画马,齐白石擅长画草虫,张大千擅长山水等中国画,丰子恺擅长漫画。
(2007年)关于清末“预备立宪”,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
A.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B.《十九信条》取消了皇权至上,大大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与内阁总理的权力
C.清末成立的资政院是中国近代第一届国家议会
D.清末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作为地方督抚的咨询机关,权限包括讨论本省兴革事宜、预决算等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其实质是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披上“宪法”的外衣,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君主的绝对权力。所以A项《钦定宪法大纲》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是错误的,不能选;《十九信条》其内容,在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所以B项错误,不能选;清末的资政院其性质是承旨办事的御用机构,与近代社会的国家议会有根本性的不同。所以C项错误。清末的谘议局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各省督抚控制的地方咨询机关。其权限包括讨论本省兴革事宜、决算预算、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本省督抚的咨询等。所以D项是正确的。
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宪政运动史上,曾经诞生过许多宝贵的历史性文献。请问下列选项中哪一项被马克思称之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
A.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
B.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C.1776年北美《独立宣言》
D.1840年《共产党宣言》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这是马克思对美国《独立宣言》的经典评价。
The author considers the contentions made by the recent historians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to be______
A.potentially verifiable
B.partially justified
C.logically contradictory
D.ingenious but flawe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该题问:作者认为在本文中讨论的近代史学家得出的论点是怎样的 A项意为“有可能被证实的”,B项意为“部分被证实的”;C项意为“逻辑上是矛盾的”;D项意为“有创造性但存在缺点的”。这些人是文中唯一的观点的代表者,作者对其持复杂态度。应找一个有限定词修饰的选项。在本文的最后一段可以找到线索In summary,historians must be careful about the kind of conflict they emphasize in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意为“总之,历史学家必须谨慎地对待他们所强调的在18世纪美国存在的冲突类型”。因此可知B项为正确选项。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地主阶级洋务振提出的救国思想有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君民共治
D.自强求富
正确答案
B,D
解析
[解析] 在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分为改革派和洋务派两个派别,他们所提出的救国思想各不相同: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兴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张。因此,正确选项为BD。
鲁迅:茅盾:朱自清
A.马一浮:郭沫若:巴金
B.王阳明:陆九渊:朱熹
C.郑振铎:林语堂:冰心
D.金庸:古龙:梁羽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考查同一省份的文化名人。鲁迅、茅盾、朱自清均为浙江省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郑振铎、林语堂、冰心均为福建省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故选C。
医学人道主义在历史发展的时期中的是( )
A.卉代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时期
B.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时期
C.现代革命的人道主义时期
D.近代医学人道主义时期
E.现代医学人道主义时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3)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对我们今天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现实的启示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其中,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在倡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把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以苏为鉴,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正确的评价,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3)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扛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列主义中国化及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中作出了伟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现实启示。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一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实践。
解析
暂无解析
经济结构调整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早认识,早调整,就主动。认识迟,不调整,就被动。“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五’期间要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这种调整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以及产品结构在内的全面调整。”
(1)建国后,我国工业地区分布的趋势是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推进。工业布局的这种变化有什么积极意义
(2)许多专家认为,从经济效益考虑,建国初,我国花费巨资在西部地区投资兴建的重工业,效益比在东部地区兴建同类企业要差。请用所学地理知识简要评述上述观点。
(3)近代的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经济成分是什么
(4)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有什么重大的政治意义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怎样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
正确答案
(1)趋势: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推进。意义:①使我国工业布局日趋合理。②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③有利于支援农业和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④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2)上述观点是正确的。①从经济效益考虑,工业布局应接近原料产地、能源产地和消费市场,接近交通便利的铁路枢纽和港口;而西部广大地区交通落后,对外联系不便,原料、能源和产品的运输困难,经济效益比较低。②从技术要求考虑,发展中国家建立基础工业往往要求集中,以取得良好的聚集效益;建国初期,我国下业基础薄弱,特别是西部广大地区,基础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在西部部署工业企业,社会协作条件差,经济效益差。(3)经济结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其中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4)政治意义: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家地位;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党的领导,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调整经济结构的总的原则:①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②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③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①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②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③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④着力改革基础设施和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⑤继续完善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解析
暂无解析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断言,“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观点( )
A.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B.属于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C.认识到了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
D.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夸大了杰出人物的心理对社会的影响,属于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其缺陷就是看不到社会的客观物质动因,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因此,A、B、D三项正确。此观点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故C项是错误的。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他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乾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特别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都要集中余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 《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著《明史》,把私著《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由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著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依据全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学的主要任务是记述近现代事实,但历代史学家却都是“信而好古”者。
B.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了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的反常怪现象。
C.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万斯同、全祖望等人是大智大勇、不畏牺牲的伟大历史学家,他们著的《明史》是一部堪与《史记》相媲美的史书。
D.《清史稿》虽然是一部近代史,但并不具备真正的史学精神。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A项“都是”过于绝对化,至少司马迁和《明史》的著作者不是。B还有一个原因造成这种怪现象,那就是: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C原文只是就敢于记述近代史方面将《明史》与《史记》作了类比,但这并不代表《明史》各方面都可与《史记》等量齐观。D项正确。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民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摘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材料4
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
摘自: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材料5
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摘自: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结合材料3,分析主体的能动性主要体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解析
暂无解析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D.开创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它开创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初设于()统治时期,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京师大学堂,设立于()年。
A.汉文帝;1901
B.隋文帝;1878
C.汉元帝;1898
D.汉武帝;1898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西汉初年统治者以黄老之术为治国思想,汉武帝听取董仲舒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设五经博士,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1898年,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