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A.政治家
B.学术人才
C.新国民
D.实业人才

正确答案

C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维新派教育家及其代表人物教育思想贡献及其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维新派教育家的思想贡献在于首先明确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张和培养具有时代人格精神的国民,这是他们区别于洋务派教育思想之处。尽管他们不排斥培养政治家、学术人才和实业人才,但其着眼点显然不在于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

A.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
B.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
C.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D.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选项A、B、 C的说法片面,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伟大历史意义表现在______

A.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D.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表现在: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二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三是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四是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五是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因此,正确答案为ABC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2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材料3
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康有为“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向日本学习,采用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学习英美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以下有关中国近代历史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就是在这次变法中设立的
B.护法运动是一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运动
C.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民主主义者高举“平等”和“求实”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由此可知,D项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纵观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近代计算机发展阶段、现代计算机发展阶段和______发展阶段。

A.个人计算机
B.自然语言计算机
C.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即微机及网络)
D.大型计算机

正确答案

C

解析

[知识点]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评析] 计算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近代计算机发展阶段、现代计算机发展阶段和计算机与通信结合阶段。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的是

A.严复
B.康有为
C.蔡元培
D.梁启超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旧中国近代警察的历史,是( )结合在一起,镇压革命、迫害人民的历史。

A.军警
B.军特
C.军、警、特
D.军警和司法机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旧中国近代警察的历史,是军、警、特结合在一起,镇压革命、迫害人民的历史。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有人对此作了如下评论:“共产党的让步多,蒋介石的苦恼大,民盟的前途好。”请结合这次会议上三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及其后的局势发展评析这一说法。

正确答案

(1) 政协会议上,共产党与民盟合作,同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进行了有效的斗争,取得了重要成果。(2) 为实现和平民主,共产党作了一定的让步,采纳丁民盟的一些主张。政协协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间派在中国实行英美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要求,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和平民主的原则,实际上否定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这一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次会议的斗争结果。(3) 但是,“民盟前途好”这种说法也反映了对局势的盲目乐观,蒋介石不允许任何民主改革,很快撕毁了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之后又宣布民盟为“非法”。面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奋起反击,人民解放战争迅猛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日益壮大,中国最终走上了共产党领导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解析

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实际上代表着当时中国的左、中、右三种政治力量。会议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问题。对此,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但会议经过反复协商和斗争,最后通过丁《关于政府组织案》等决议。为争取实现和平,共产党作了最大让步。 回答本题,可分两个层次:第一,抓住在政协会议上共产:党所作的让步。这种让步既有对国民党的。如退出南方一些根据地;也有对当时属中间营垒的民盟的,如采纳了民盟的一些主张。1946年在重庆召开的政协会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间派在中国实行英美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要求,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纲领还有很大距离;但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接受了政协的这些协议,这是最大的让步,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民盟的前途好。第二,要结合材料给出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分析评议“民盟的前途好”的盲目性,概括出这三种政治力量在政协会议后的较量及其对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说明中国走上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直至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国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说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为邦本”的继承。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正确答案

(1)以人为本的思想或观念在中外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减轻当权者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但是,他们提出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2)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3)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以人为本,古今表述相同,但实质不同,古代是统治人民,当今是服务人民。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临时约法》的内容包括:( )

A.确立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
B.规定国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C.规定国家的土地政策
D.规定中华民国的疆域范围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考点] 《临时约法》的内容
[解析] 《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于 1912年3月11日公布,是近代中国宪政史上真正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律文献。主要内容有:确立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规定国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临时约法》的内容包括:

A.确立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
B.规定国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C.规定国家的土地政策
D.规定“中华民国”的疆域范围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考点] 《临时约法》的内容
[解析] 《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于 1912年3月11日公布,是近代中国宪政史上真正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律文献。主要内容有:确立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规定国民在国家中的地位。CD项在引临时约法》未有涉及。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的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试结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以及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时起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正确答案

(1)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并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束缚的生产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前提。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十多年来,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
(3)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最终实现。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面文字,分析清末《钦定宪法大纲》的实质。“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立法、行政、司法皆总揽于统治大权,故一言以蔽之,宪法者所以巩固君权,兼以保护臣民者也。”

正确答案

《钦定宪法大纲》的实质是(1)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迫于内外多重压力,仿照日本明治宪法,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简称《宪法大纲》,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作为附则的“臣民权利义务”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宪法的形式第一次确认了君主立宪的政体,规定皇帝在宪法范围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第二部分规定了臣民在“法定”范围内享有言论、出版、著作及集会结社的自由,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2)题中文字是对皇权的具体规定:大清皇帝永远是大清帝国的合法统治者,并永远得到臣民的尊重和拥护;皇帝的神圣尊严,不能受到任何侵犯;君主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各个方面的权力。总之,宪法大纲要巩固君权,同时兼而保护臣民的权利,宪法l的首要作用是保护君权,其次是保护臣民。 (3)《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表明了清政府在多重危机的冲击下实现自我拯救的意图,在主观上有欺骗性的一面。其内容和步伐不太令人满意,但此举在客观上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成为中国法制史上首部具有近代宪法性意义的法律文件,,其中关于皇帝权力的行使不得超过宪法的范围及对臣民权利义务的规定,开创了中国宪政运动的先河,对于启发民智,培养民众近代法律意识,推动中国资本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3)但是,《钦定宪法大纲》的缺陷也是十分的明显,最突出的就是皇帝专权,民众权利较少。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条文内容上,大纲都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精神。所以,大纲的宗旨在于以宪法的形式巩固君上大权,希望通过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披上“宪法”的外衣,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君主绝对权力,以继续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这从本题的条文中清楚地体现出来。 (4)《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多少带有欺骗的性质,但它又表露出了清政府的愚昧和顽固。它既不想改变皇帝万世一系的目标,也不愿意赋予臣民以权利。因此,公布以后,立即受到了社会各种势力的批评和反对,最终使清政府的统治陷入更严重的危机之中。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剖析《钦定宪法大纲》的实质。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The author considers the contentions made by the recent historians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to be ______.

A.potentially verifiable
B.partially justified
C.logically contradictory
D.ingenious but flawe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该题问:作者认为在本文中讨论的近代史学家得出的论点是怎样的 A项意为“有可能被证实的”;B项意为“部分被证实的”;C项意为“逻辑上是矛盾的”;D项意为“有创造性但存在缺点的”。这些人是文中惟一的观点的代表者,作者对其持复杂态度。应找一个有限定词修饰的选项。在本文的最后一段可以找到线索:In summary,historians must be careful about the kind of conflict they emphasize in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意为“总之,历史学家必须谨慎地对待他们所强调的在18世纪美国存在的冲突类型”。因此可知B项为正确选项。

百度题库 > 政法干警 > 行测 > 常识判断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