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本计算概述
- 共856题
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因下列各项原因导致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中,属于永久性差异的有( )。
A.支付的各项赞助费
B.购买国债确认的利息收入
C.支付的违反税收规定的罚款
D.支付的工资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不确认为收益。如B。 (二) 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作为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 (三) 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确认为费用或损失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则不允许扣减。如A、C、D。 (四) 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则允许扣减。按照会计制度要求,某些费用或损失不能计入利润表;但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允许抵减。
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因下列各项原因导致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中,属于永久性差异的有( )。
A.支付的各项赞助费
B.购买国债确认的利息收入
C.支付的违反税收规定的罚款
D.支付的工资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不确认为收益。如B。 (二) 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作为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 (三) 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确认为费用或损失计入会计报表,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则不允许扣减。如A、C、D。 (四) 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则允许扣减。按照会计制度要求,某些费用或损失不能计入利润表;但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允许抵减。
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在产品成本时,影响在产品成本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是______
A.在产品的数量的变化程度
B.在产品的完工程度
C.完工产品的数量
D.废品的数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A.①②
B.②④⑤
C.①③
D.③④⑤
正确答案
C
解析
[分析]
各种开发成本估算模型通常采用经验公式,提供一个或多个数学算法,将成本作为若干个变量的函数计算求得。常用的估算模型中,IBM模型是静态单变量模型,利用已估算的特性(如源代码函数)来估算各种资源的需求量。Putnam模型是一种动态多变量模型,它假定软件项目工作量的分布和Rayleigh曲线类似,并把项目的资源需求当作时间的函数。该模型为描述开发工作量和计划进度之间关系定义了两个方程:①软件方程,表明开发工作量与项目规模的三次幂成正比,与开发时间的四次方成反比;②人力增加方程,表明工作量与开发时间的三次幂成正比。Putnam模型一般应用于超过70000代码行的项目。
COCOMO模型是一种精确且易于适用的成本估算模型,它是由基本COCOMO模型、中级COCOMO模型和高级COCOMO模型组成的集合。基本COCOMO模型是静态单变量模型,用一个已估算的源代码行数为自变量的经验函数来计算软件开发工作量和开发成本。中级COCOMO模型在基本模型中已计算的软件开发工作量的基础上,再用涉及产品、硬件、人员、项目的15个成本驱动因素来调整工作量的估算。高级 COCOMO模型不但包括了中级COCOMO模型的所有特性,而且为上述15个因素在软件生存周期的不同阶段赋予了不同的权重。
COCOMO模型由Boehm于1981年首次发表,Boehm后来又和同事一起定义了更复杂的COCOMO Ⅱ模型,该模型反映了软件工程技术的近期变化。COCOMO模型非常适合专用的、按技术说明制作的软件项目,而COCOMO Ⅱ模型更适用于广泛汇集各种技术的软件项目,为商用软件、面向对象软件和通过螺旋型或进化型等开发模型制作的软件。
企业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采用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将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间进行分配。2010年2月企业投产甲产品2000件,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为2400小时。且当月实际发生制造费用287000元,制造费用定额为每小时30元。则当月完工甲产品的成本中应含制造费用( )元。
A.226800
B.287000
C.196000
D.215000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当月完工甲产品的成本中应含制造费用=287000-2400×30=215000(元)
正确计算成本的前提条件是( )。
A.完善各种计量检测设施,严格计量检验制度
B.做到形象进度、产值统计、实际成本归集三同步
C.做好各项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清查和盘点工作
D.统计施工产值的工程量和实际成本归集所依据的工程量均应是相同的数值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相对于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A.建立众多的间接成本集合
B.同一个间接成本集合中的间接成本是基于同一个成本动因所驱动
C.间接成本的分配应以成本动因为基础
D.不同集合之间的间接成本缺乏同质性
正确答案
A, B, C, D
解析
暂无解析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相对于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A.建立众多的间接成本集合
B.同一个间接成本集合中的间接成本是基于同一个成本动因所驱动
C.间接成本的分配应以成本动因为基础
D.不同集合之间的间接成本缺乏同质性
正确答案
A, B, C, D
解析
暂无解析
某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A产品的正常生产能量为1000件,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如下:
直接材料=0.1×150=15元
直接人工=5×4=20元
制造费用: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15+20+6+5=46元
本月生产A产品800件,实际单位成本为:
直接材料=0.11×140=15.4元
直接人工=5.5×3.9=21.45元
制造费用:
单位产品实际成本=15.4+21.45+5+6.25=48.10元
要求:
计算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正确答案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
变动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800×5.5-800×5)×1.2
=480(元)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1280+480
=-800(元)
由于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低于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使变动制造费用下降 1280元;由于实际工时高于标准工时,使变动制造费用上升480元。两者相抵,变动制造费用净下降800元,为有利差异。
解析
暂无解析
F公司是一个服装生产企业,常年大批量生产甲、乙两种工作服。产品生产过程划分为裁剪、缝纫两个步骤,相应设置裁剪、缝纫两个车间。裁剪车间为缝纫车间提供半成品,经缝纫车间加工最终形成产成品。甲、乙两种产品耗用主要材料(布料)相同,且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所耗辅助材料(缝纫线和扣子等)由于金额较小,不单独核算材料成本,而直接计入制造费用。
F公司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实际发生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是:材料费用按定额材料费用比例分配;生产工人薪酬和制造费用按实际生产工时分配。月末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是:材料费用按定额材料费用比例分配;生产工人薪酬和制造费用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F公司8月份有关成本计算资料如下:
(1)甲、乙两种产品定额资料:
(2)8月份甲产品实际完工入库产成品2000套。
(3)8月份裁剪车间、缝纫车间实际发生的原材料费用、生产工时数量以及生产工人薪酬、制造费用如下:
(4)裁剪车间和缝纫车间甲产品的期初在产品成本如下:
要求:将裁剪车间和缝纫车间8月份实际发生的材料费用、生产工人薪酬和制造费用在甲、乙两种产品之间分配。
正确答案
[提示] 题中的要求是:实际发生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是:材料费用按定额材料费用(甲150000元,乙100000元)比例分配;生产工人薪酬和制造费用按实际生产工时(甲1600小时、4200小时,乙800小时、2800小时)分配。
裁剪车间: 甲产品实际耗用的直接材料=280000×[150000/(150000+100000)]=168000(元)
乙产品实际耗用的直接材料=280000×[100000/(150000+100000)]=112000(元)
甲产品耗用的生产工人薪酬=30000×(1600/2400)=20000(元)
乙产品耗用的生产工人薪酬=30000×(800/2400)=10000(元)
甲产品耗用的制造费用=120000×(1600/2400)=80000(元)
乙产品耗用的制造费用=120000×(800/2400)=40000(元)
缝纫车间: 甲产品耗用的生产工人薪酬=140000×(4200/7000)=84000(元)
乙产品耗用的生产工人薪酬=140000×(2800/7000)=56000(元)
甲产品耗用的制造费用=350000×(4200/7000)=210000(元)
乙产品耗用的制造费用=350000×(2800/7000)=140000(元)
解析
暂无解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