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 共303题
工业文明阶段判断非农业用地的土地质量是以土地的区位和用途等来衡量的。
正确答案
正确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土地资源为例:
①采猎文明阶段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这时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②农业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工业文明阶段
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判断非农用地的土地质量,不再依据土地肥力的高低,耕作的难易程度,而是以土地的区位和用途等来衡量。
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根据2008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一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小题1:根据图文资料判断,我国耕地减少最多的年份是_______年,②③⑤地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列举⑤处的2个重要的农产品基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述①处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看,其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例如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试分析生态退耕对干旱地区、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对生物的有利影响。
小题5:为实现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与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的目标,你认为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至少三条)
正确答案
小题1:2003,建设占用耕地2分
小题2:桑蚕基地,商品粮基地,出口农产商品基地,淡水鱼基地,甘蔗基地(选2个)。2分
小题3:人少地多,商品率高;位于季风区,水热条件配合较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粮食增产潜力大;3分
小题4: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
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3分
小题5:开发宜农荒地;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耕地;各种建设少占耕地;
切实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贯彻国家的政策,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的储备工作(任选三条)3分
小题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我国耕地减少最多的年份是2003年,②③⑤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加及经济发展,建设用地增加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较少。
小题2:⑤处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基地,商品粮基地,出口农产商品基地,淡水鱼基地,甘蔗基地。
小题3:①为三江平原,人少地多,商品率高;位于季风区,水热条件配合较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粮食增产潜力大。所以成果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小题4:生态退耕的作用有: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小题5:本题考查我国土地资源的政策。保证耕地面积可以开发宜农荒地;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耕地;各种建设少占耕地;切实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贯彻国家的政策,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的储备工作。
矿产资源分布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分布无规律可循。
正确答案
B
试题分析: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形成分布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影响,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明确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1:油价的上涨和矿难的频发,显示了能源短缺的困局日益严重。“电荒”在我国不少地区愈演愈烈,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也给百姓生活造成强烈冲击,而节约能源则是我们必须达成的全民共识。下图为我国三大常规能源运输方向示意图。
材料2: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
(1)根据材料1提供的信息,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征__________
____ _。(2分)
(2)C能源在调出区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从能源对环境影响的角度看,A、B、C三类能源中属于最清洁能源的是________;B能源对调入区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4)图中B能源输入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有哪些?为了缓解B地能源紧张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5)结合材料2分析西部输出了资源却发展了经济的原因。(2分)
正确答案
(14分) (1)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生产大于消费;我国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消费大于生产(2分)
(2)该区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地处我国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2分)
(3)C(水电)(2分) 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2分)
(4)B地电力紧张的原因:①该地区常规能源缺乏;②该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耗电量大。(2分)
措施:①跨区域调配能源,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②发展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建设核电站;③宣传节约用电等。(任答2点2分)
(5)西部地区通过资源的输出换来了资金、技术,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扩大了就业,提高了收入。(2分)
略
读图23-2,回答以下各题:
(1)图中工厂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水泥厂选址 ,理由 ;炼铁厂选址 ,理由是 。
(2)拟在城东建一飞机厂,该方案是否可行 ,理由是 。
(3)拟将开工的铁路桥,从自然角度考虑设计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4)若该地区位于我国江南某区,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填一种即可),耕作制度应为 。
正确答案
1)不合理 水泥厂位于冬季风居民区(城市)上风向,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可构成对城市的大气污染 合理 炼铁厂位于与季风垂直的郊外(或答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也可),对城市大气环境影响不大 (2)不可行 位于湖泊附近,地势低洼且大气湿度大,造成排水不畅和多雾天气,此外该处风速也较大 (3)桥梁的高度和桥涵孔径大小要考虑当地暴雨强度等因素 (4)水稻 一年两熟。
在季风区,应避开冬、夏季对吹的风向,将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居住区在下风向。桥涵孔径、桥梁的高度都要考虑暴雨强度。气候资源决定种植制度,江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都利于水稻的种植,而且能达到一年两熟。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