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材料二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三 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五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概括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本”“末”各指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5)根据材料五,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2分)分析其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D
(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2分)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原因:①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分)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
(3)“本”指农业,“末”指商业(4分)
(4)重农抑商(2分);表现在设立关卡和加征商税(2分)
(5)闭关锁国(2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以我国传统著名的黄梅戏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主要特点的掌握情况。解答时要首先明确《天仙配》这一传统戏剧所反映的内容,然后联系学过的有关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分析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其特点有: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联系所学回答影响。
(2)解答此题要首先分析材料,分析材料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大户、小户;日取分金为饕餮计;两者相资为生久矣”等,然后联系所学过的内容及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可知应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中后期,我国资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的掌握情况。回答时要注意材料中的提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依据所学可知,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同时要联系所学的知识回答。由此可知:在我国古代,“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掌握情况。回答时首先要梳理一下我国古代有哪些经济政策,与本关的是哪一经济政策。再结合材料“(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归纳总结。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掌握情况。回答时首先要梳理一下我国古代有哪些经济政策,与本关的是哪一经济政策。再结合材料“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及所学分析归纳。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1793年)
材料二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 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1913年张謇在就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时,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
——摘编自 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及其严重后果。(4分)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晚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2分)李鸿章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他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之道?(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提出的实业发展主张。(4分)试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实业主张。(4分)
正确答案
(1)看法: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有限的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2分)
政策:闭关政策。(2分)后果: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分)
(2)问题:严重入超(贸易逆差)。(2分)原因:中国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机器产品竞争。(2分)办法: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2分)
(3)主张: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业;引进外国资本发展钢铁业。(4分)
评价:针对外贸逆差、银钱外流的严重问题,要求发展实业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具有浓烈的爱国精神;(2分)针对性提出实业发展重点,倡导开放主义,其思想及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对今天也有现实意义。(2分)若能结合近代民族工业所处的艰难环境、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最后陷入困境等事实指出张謇思想的局限,同等给2分,但本问总分不超过4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的问题,可依据材料中内容分析,同时也可以依据教材中有关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关系的立场与原则来分析解答。材料一中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与清末的思想一致。有关于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及其严重后果的问题,可以依据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特点和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分析。
(2)有关于19世纪晚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的问题,依据材料中“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表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中中国处于劣势地位。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中的“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分析,这段内容表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所以成本高,无法与外国机器产品竞争。材料中作者的解决方法是在上海购买机器。
(3)有关于概括张謇提出的实业发展主张的问题需要依据材料内容来归纳,也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来归纳解决。材料中的“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即是答题点。评价张謇的实业救国的主张需要从其积极的与消极的两方面来归纳。重点侧重于其积极意义来分析归纳。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4分)
(2)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于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6分)
(3)新气象:产生了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2分)
主要原因:近代小农经济解体,经济结构变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6分)
试题分析::第(1)问,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准确的概括材料的内容:从材料“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可以看出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从材料“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可以看出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能力不高。第(2)问,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可以归纳出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第(3)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此时中国出现了近代企业,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
(17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木棉)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少,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要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9分)
正确答案
(1)变化:棉花种植区域扩大,总面积增加;主要(优势)产区发生区域转移。(2分)
影响:棉布普及改善人民衣用状况:密切小农与市场联系,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生产区域性加强,跨省区经济交流发展,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在商品经济活跃基础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6分)
(2)影响:对中国:白银外流,造成财政困难;毒品直接摧残危害人民的体质和精神;造成银贵钱贱,金融体系紊乱,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3分)
对英国:扩大了英国商品在印度的市场;鸦片走私扭转了对华正常贸易的逆差;茶叶的高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分)
对印度:印度手工棉纺织业破产倒闭,加深印度经济殖民地化;客观上也有利于印度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近代化。(3分)
试题分析:第(1)问,本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的变化主要是概括材料的有效信息,从棉花的种植区域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的影响需要抓住与棉花种植有关的棉花的买卖、生产的棉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解题时需要考生分别从中国、英国、印度三国归纳分析,结合已学可知从鸦片战争前的三角贸易看,中国出口茶叶给英国,英国把棉织品输往应属殖民地印度,印度把鸦片偷运到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鸦片贸易;对英国从中国茶叶高关税、棉制品输往印度扩大市场方面分析;对印度主要是棉织品对印度的双重作用。
(20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 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郡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⑴“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2分)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2分)
⑵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2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⑶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3分)
⑷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2分)
正确答案
⑴经济形式:小农经济。(2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⑵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4分)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3分)(答出三点即可)
⑶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2分)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纪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⑷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者资本主义萌芽)。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4分)
试题分析:(1)经济形式:“牛郎织女传说”是讲“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经济形式,所以应该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因为材料没有提供任何相关信息。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因素:由材料中的“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有了专业经理”、“还有理财专家”可以得出相关答案。原因: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由于这些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现象,所以应该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去想,即可得出答案。
(3)信息:由材料中的“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以得出答案。新特点:由材料三可以得出“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货币经纪占主要地位”、“区域性商帮出现”。
(4)新现象:根据材料中的“有力者雇郡人织挽”可以知道这是有雇佣关系产生,意即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应该知道,由于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由盛转衰,成为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因素,所以资本主义萌芽只能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将力役改为代役的银差……赋与役合一。
材料二 17世纪初,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l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材料三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赀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两则材料中“丁”的含义。(6分)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措施带来的影响。(9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中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二中的“丁”指赋税单位。(6分)
(2)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3分)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削弱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任意答出其中1点得2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一二,“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即汇聚一个州县的赋税,丈量土地,计算人丁徭役,“丁”为成年男子,而“赋税51900.5丁”中的“丁”是赋税单位。
第(2)问,主要考查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三中引文大意为:工匠佣力之类的手工业者,可以赚钱自给;大商人手中的钱财无数。但是他们都因为没有田地,而可以免除“差”。人们都将田地看做陷阱,这样一来,有钱的人就“缩资以趋未”,即把钱留起来,不买田地,而去做生意,据此分析可知既可以抑制土地兼并,还可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减轻人民的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等。
材料一:《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5分)
材料二:(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 织作冰纨琦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三: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四: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五: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2)材料二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三所展示的纺织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材料四、五反映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正确答案
(1)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户个体经营)(2分)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
(2)丝、棉。(2分)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4分)
(3)材料四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五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2分)这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3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男耕女织相结合,体现了小农经济的模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出处为汉朝,得出纺织的原料应为丝,并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可知为棉,并对二者的优劣加以比较得出答案。
(3)从经营方式上加以比较,根据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概括出结论。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出现过。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的新课标卷涉及本专题考题共有13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大多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农耕经济,涉及的知识点有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城市发展、对外贸易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计算比较、论证阐释等方面能力。
(10分)遗迹遗物为研究古代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物证。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位于河南省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出土大批器物,其中的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条型石铲、陶壶、三足陶钵、筒形罐,还出土了陶塑猪、羊等原始艺术品。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甘肃临夏大何庄遗址发现七座房基,随葬陶罐中还保存着小半罐被火烧焦的粟粒,出土大量石制、骨制、角制工具,还有陶制纺轮56件,并发现铜匕一件。家畜已能鉴别出猪、牛、羊三种。
材料二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稻穗纹陶盆(见右图)……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另外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
结合所学,提炼上述考古发现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10分)
正确答案
原始农业出现早,分布广(黄河和长江流域)(2 分);体现了南稻北粟作物分布的特点(2 分);以石器为主,种类多的农具(2 分);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 分);原始制陶、 纺织技术出现(2 分);原始艺术出现(2 分),定居生活。(以上答出五点即可给满分)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河南省出土“齿石镰、条型石铲、”、“出土了陶塑猪、羊等原始艺术品”、“黄河流域8000年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甘肃临夏出土了“烧焦的粟粒”、“出土大量石制、骨制、角制工具”、“陶制纺轮56件”、“家畜已能鉴别出猪、牛、羊三种。”;河姆渡遗址中的“稻穗纹陶盆(见右图)”;由此可以总结出:原始农业出现早,分布长江、黄河流域;生产工具种类多;农业种植为主,辅助于家畜饲养;原始制陶、纺织技术出现;体现了南稻北粟的农作物分布特点。
(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淼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特别在游牧民族未形成和强大之前,其周边一直被有效切断,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中国古文明的保护屏障,也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材料二 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的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庞大的人口和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外族的入侵可以消灭一个王权,却消灭不了所有家族。庞大的人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不仅赶不尽杀不绝,众多的人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都能认知同一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性和时间通道上的连续性的重要支柱。由道、儒学说至汉吸纳的佛学经典,共同以大儒学说共融的理论一直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为主的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精神和理论的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引自儒学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信条。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起于隋有固定文体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是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字经历演变的历程;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5分)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文化能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因素:自然因素有山脉、太平洋、沙漠和草原等;人为因素有长城。影响:使中国较少面临外来入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中外之间的交流,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4分)
(2)因素: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作物品种改良;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学著作的问世;重视水利的兴修;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8分,学生答上4点即可得满分)
(3)历程:甲骨文——金文——篆书(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2分)作用: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3分)
(4)原因:环境上的封闭性;以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由文字、学说理论和考选用人制度三大要素构成生命力特强的内聚性。(3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山脉、大洋、沙漠、长城等因素来判断;第二小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以从免受入侵,促进发展角度思考,消极方面从不利于中外交流角度思考。(2)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政府政策、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3)回答文字发展的历程可结合教材知识得出;评价科举制时注意材料中的角度。(4)根据材料的信息概括影响文化连续性的因素,“保持连续性”说明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并与经济形态有关,同时注意材料三中的文字与用人制度的特点。
点评:中国传统文明与中国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等密切相关。古代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多样,在稳定中国的社会秩序、保证政权持续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往。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这也影响了中国的对外交往。但是另一个方面,中国的地理环境也有利于创造中国的独特的发达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特色的文明的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实录》
(1)材料一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世宗(雍正帝)的观点。(4分)
(2)尽管封建社会长期推行抑制手工业的政策,但还是取得了辉煌成就。请列举古代冶炼业、丝织业、陶瓷业成就各一例。(3分)
(3)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3分)
正确答案
(1)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农工商业同等重要,农工商皆本(任答一句都行)(2分)。 重农抑商。(2分)
(2)符合史实即可。(见课本第8—9页)(每点1分)(3分)
(3)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工商业;坚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只要答得有理都可以得分)(3分)
略
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D
明代倭寇消除后曾一度开放海禁,并未一直执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气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摘编自潘岳《人类文明转型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6分)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史学观点?归纳工业文明形成的主要特点?(10分)
正确答案
(1)影响: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2分)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2分)引起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2分)
(2)观点:从渔猎采集文明经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4分)特点:生产力迅速发展;(2分)伴随着对自然更大的征服和对农业国的征服,先进的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2分)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2分)
试题分析:(1):理解材料,因为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促使国家经济政策变化,并且促使形成政治改革潮流,进而影响文化思想的突破创新。(2):分析材料,从生产力角度阐释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即渔猎采集文明经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材料还阐述了工业革命的表现,即对自然的征服、民主政治的建立等。
点评:此题综合性很强,考查内容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到工业文明发展及特点,即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准确把握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概况总结能力。
(12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耕织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下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的局部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
主要耕作方式各是什么?(4分)
材料二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政府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推行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我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我国政
府在农村实行的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分) 铁犁牛耕(2分)
(2)重农抑商政策(2分) 巩固封建统治(2分)
(3)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请回答:
(1)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和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6分)
图三 大象与玉如意 图四 仙鹤与松树
(2)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两例。(比如:瑞雪兆丰年。每条1分,共2分)
(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4分)
(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1分)
正确答案
(1)图一: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图二: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图三: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图四: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每个2分,意思符合,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2)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人勤春来早,家合喜事多。等(每条1分,意思符合,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2分)
(3)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每点1分,共4分)
(4)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1分)
试题分析:第(1)问要注意结合图示说明指出每幅图的寓意,主要从谐音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为开放型答案,可以从一些谚语、对联等体现的对丰收的期盼作答。第(3)问要根据所学知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主要是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保守性、封闭性、自给自足等角度进行分析。第(4)问应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方面,分析说明。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考试的重点,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长期的小农经济的支配下,形成了以农业为主要特点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锻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
——(乾隆)《苏州府志》
请回答:(22分)
(1)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2分)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经济形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经济形式下生产者的处境。(2分)
(4)针对这种经济形式,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试简要评述这一政策?(6分)
(5)根据材料,你获得有关明清时期近代文明萌发的怎样的历史信息?(2分)
正确答案
(1)小农经济;(2分)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分)
(2)以一家一户(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4分)
(3)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及政府、地主、商人的压迫剥削;生产、生活非常艰难,负担沉重。(2分)
(4)重农抑商。(2分)
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6分)
(5)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