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二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3分)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5分)
正确答案
(1)官营手工业。(2分)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4分)
(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3分)
(3)“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1分)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任意两点4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1)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来进行回答材料一中“三服官”是汉官名负责皇帝冠服的制作。“东西织室”设在长安专为皇室织衣。这些机构的手工业类型是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可根据教材了解到作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等。(2)回答汉代纺织业繁荣发展的表现从材料二可以了解到交易量大材料三可以了解到纺织品质量高远销中亚、地中海等地。(3)女性是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可以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男耕女织”一点上了解到。女性的劳动成果不被计算可从女性社会地位低、纺织业仅是农业的补充等方面进行回答。
点评: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的地位,质量好,长期出口海外。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主要是面向官府进行生产,不进入市场,代表着我国手工业的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在明后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产品进入市场。女性是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的劳动力,但是其地位受到忽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据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4)依据材料,简要指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严格限制出口。
(2)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资料。资本主义萌芽。
(3)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4)封建政府的政策、措施;劳资双方的矛盾
(1)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收取重税”、“以低价强迫民间生产”、“强制压价收买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2)由材料中“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看出雇佣关系,体现资本主义萌芽。
(3)由材料中的提取信息:“不法之徒”,“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结合材料分析。
(4)由(1)(3)总结可得。
“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盛赞中国的瓷器。请结合史实简要叙述我国制瓷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我国瓷器能在海外广受欢迎的原因。
正确答案
发展概况: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时,烧制出了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比较有名的是景德镇瓷窑;元代能烧制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明代中后期,能烧制多种彩瓷,其中的五彩瓷尤为著名;清代发明了珐琅瓷。
原因:①制瓷工艺先进,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身。②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结合,富有东方民族色彩。
(2)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提高播种功效;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略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
特点是( )
正确答案
D
我国古代的三种手工业经营方式中以官营手工业工艺水平最高,故A错误;古代手工业除了国内消费外还大量出口,比如著名的丝绸之路,故B的说法不正确;除了官营手工业外,我国古代的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非常狭小,故C错误。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关系?(2分)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分)
(2)请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分别各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重农的表现(3分)
(3)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各列举古代冶炼业、丝织业、陶瓷业的一项成就。(3分)
正确答案
⑴材料一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理由是农业可“使天下各食其力”、商业“游食之民甚众”。 材料二认为农工商皆为本。理由是认为“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2)生产工具:汉代发明播种工具耧车。生产技术:北魏《齐民要术》记载推广绿肥种植和实行轮作,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3)冶炼业: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丝织业:明清时期花楼机能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
此题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为命题的角度。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经济政策,在当时确立的时候有其积极性,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再实行这一政策, 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维护自然经济,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统治者力图维护这一传统的经济政策。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传统经济政策的弊端,主张工商皆本。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都有突出的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大棉,产自海南,诸种植制作之法,渐渐北来。江淮川蜀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被服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其幅匹之作,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获,比之麻,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况不足,而裘褐之费,此最省便。——王桢《农书》
材料二: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挚花,各有其法……人际手脚,竞相座位,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南村辍耕录》
材料三: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亩五至十亩者,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明史》卷78
材料四:松江旧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明神宗年号)以来,用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云间据目》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元明时期我国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11分)
(2)结合个人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谈几点历史启示。(3分)
正确答案
(1)基本趋势: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扩展,棉纺织业不断兴盛,棉布成为人民群众穿着的主要衣料。原因:①棉纺织品有自身的优越性。②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互相交流。③封建统治者重视和推广。④棉纺织业利润丰厚。
(2)①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是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之一。③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导向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题以元明时期我国棉花的推广及棉纺织业的发展为主题,主要考查阅读及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回答第(1)问时要归纳各自的发展趋势,然后立足四个材料,分别从棉纺织品的优良品质、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推广、统治者的重视及利润的丰厚等方面归纳原因。
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私营手工业的竞争,在内部生产关系上进行调整,由征役制改为雇募制。
(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业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本题要结合史实进行概括归纳,以此培养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希望通过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能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产生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三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四 下面是我国近代以来几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发展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松太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的原因。他们破产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有何客观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F1可能是哪些因素?这些因素的根源是什么?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如果你是民国时期一位商人,想投资创办企业,以实现“实业救国”的抱负,那么哪段时间对你投资最有利?为什么?
(5)根据材料四,你认为哪一条曲线最能代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该经济最后的归宿是什么?
正确答案
(1 )特点: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家庭手工业逐步面向市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产生(或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 )原因:外国商品的冲击。联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3 )因素:我国的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根源: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 )时间:一战期间或1912-1919 年间。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封建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人民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推动
(5 )第④条。归宿:通过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续汉书·百官志》所云:“郡有盐、铁官者,随事广狭置令、长及丞。”
“总一盐铁”, 可以使国家“财用饶”,使农民“器用备”而“务本”,并“一其用,平其贾,以便百姓公私”。是“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中国,“行”或“行会”始见于唐,宋代以后,随着民营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会有了比较广泛的发展。宋代,各行业都有行的组织,而“行”的众多也必然导致同行业组织——行会较多。但作为民营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其发展不快,且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在经济领域中还经常受到官府的许多干预。传统行会的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限制招收和使用帮工的数目,限制作坊开设地点和数目,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和原料的分配,规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由于行会介入生产经营活动,使生产经营的风险得以分担。时至明清时期,行会已较为普及,由于自身具有组织上的封闭性、业务上的垄断性和技术上的保守性,其在经济方面所产生的多重作用与影响更是令人注目。
——摘编自范巧《对唐宋行会制度的性质界定》
材料三 行会进入中国近代以后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部分固守陈规陋俗的行会因此而衰落;另一部分行会则被动或主动地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如上海、汉口、广州、天津等外贸中心城市的传统行会,取消了原来对生产经营的诸多限制,主要对本行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了道德约束。同时,随着一些新兴的外贸行业的产生发展,还出现了新的行会,如上海的洋布公所、洋油杂货公所、震巽木商公所(洋木业)、集义公所(进口海产业),汉口的西皮杂货公会、洋广杂货公所等。
——摘编自朱英《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
材料四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尤其是将生产、销售等产业链环节转移到中国,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利用外资达4200亿美元。《财富》500强大企业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分工体系中,中国仍处于比较低的“制造业中心”层面,尚难以上升到价值产业链条上附加值较高的“研究开发中心”和“营运中心”层面。而在信息化浪潮中,西方跨国公司凭借自己的专利防御体系,更欲垄断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世界最大的100家外国银行中,已有41家在我国设立了81家分行;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已设立代表处200家;外国证券公司设立的代表处60多家。跨国银行日益从事大量的国际货币买卖活动,一旦某国或某一地区经济出现问题,跨国银行就频繁地调入调出资金,造成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近年来,西方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大量吸引高级人才,仅朗讯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就在我国招了300名高技术人才。
——李境舒《2010年经济发展战略趋势研究》
(1)材料一反映汉代实行什么制度?据材料一归纳其作用。(4分)
(2)宋代以后行会的发展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商业环境(3分),结合材料二分析古代行会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行会在性质和范围上发生的新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4)依据材料四,分析跨国公司对当今中国的影响。(6分)
正确答案
(22分)
(1)盐铁官营制度或工官制度(写出其中之一即可,1分)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重农抑商;稳定市场价格;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割据势力和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2)有利的商业环境:①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市各处;②农村“草市"更加普遍;③商业经营时间不受限制;④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积极影响:小生产者风险降低,有利于保护小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手工业的发展。(2分)
消极影响:加强了政府对手工业的控制,不利于市场的自由竞争,阻碍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不利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3)新变化:传统行会向近代化发展(或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了与外贸相关的新行会。(2分)主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掠夺,客观上促使近代中国社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不断扩大;②开放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分)
(4)有利影响:①跨国公司的投资为我国提供了资金和技术; ②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经验,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增强了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 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3分) 不利影响:①跨国公司垄断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对我国产业发展战略和工业化升级构成挑战;②外资金融机构的渗透加大我国金融风险压力;③跨国公司加紧争夺人才,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长期的威胁。(3分)
略
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
A.对 B.错
正确答案
B
明朝时,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松江仍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故错。
元代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以( )
正确答案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织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正确答案
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窑白瓷长颈瓶、青花釉里红婴戏碗、粉彩开光花尊的真
品。该收藏家生活的朝代应不早于( )。
正确答案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正确答案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