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战国、秦汉时期,形成四大经济区域不同特点的决定因素是

A自然条件不同

B开发的早晚不同

C统治者重视程度不同

D人口密度不同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史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是在()

A两宋之际

B东晋南朝

C中唐以后

D宋都南迁以后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

A水稻的发现较晚

B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清)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B宗法、乡土观念的影响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社会地产财富主流意识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存,还出土了一批幼体猪骨,这不能说明的是

A黄河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C我国北方以粟为主要农作物

D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业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统治者大规模地兴修治河工程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C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稳定社会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绍兴五年(1135年),屯田郎中樊宾说:荆湖、江南与两浙有大批良田无人可耕,地有遗利,而中原南渡之人,人有余力。如果“使流寓失业之人,田荒闲不耕之田,则地无遗利,人无遗力,可以资中兴。”材料不能说明

A政局动荡导致流民增多

B樊宾建议政府鼓励垦荒发展生产

C合理安置流民有利于维护南宋统治

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此时完成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从“千耦其耘”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井田制的崩溃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D均田制的实施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

A中国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中国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大力发展陆路交通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汉代亩产粟约合40市斤,唐代平均亩产粟1石约合113市斤。中国古代的亩产量经过汉唐间七八百年的发展,提高了150%。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重农政策的成效

D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地举办的“古代农业展”中有一幅曲辕犁图片,对它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汉代发明的农具②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

③是古代生产力的象征,提高了农业生产率④是一个近代化的工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古代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最早是在 ( )

A母系氏族社会

B商朝时期

C父系氏族社会

D西周时期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唐朝均田制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男子)和笃疾、废疾人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给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具有民本主义思想

B开始实行均田制度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基本实现男女平等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乞巧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C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D劳动人民对封建压迫的强烈反对

正确答案

A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