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 ]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 ]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三座大山的重压。“三座大山”是指

①外国资本主义 ②本国封建主义 ③本国官僚资本主义 ④自然经济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决定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决定因素是

[ ]

A民族资产阶级由封建地主、官僚和商人转变而来

B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中

C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D在中外反动力量压迫的夹缝中求生存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

A出身贫贱低微,社会地位低下

B白手起家,创业的艰难

C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D商场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

A属于近代的民族工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家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确定“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这有利于

[ ]

A经济危机的缓和

B美国在华经济势力的增长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国民党统治前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也使官僚资本迅速形成了。官僚资本的本质特征是

[ ]

A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

B发行法币,独占金融

C聚敛财富,垄断经济命脉

D稳定财政,巩固统治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

A出身贫贱低微,社会地位低下

B白手起家,创业的艰难

C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D商场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抗战期间,日军在华北地区对民族企业采取的主要手段是

[ ]

A“军管”办法

B摧毁所有企业

C利用和限制

D实行战时体制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13年到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5年至1920年,中国面粉出超量增加了近59倍。1922年6月,上海的面粉厂开工者占总数的75%,7月份减少至40%。1922-1926年,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他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A面粉厂属于轻工业,没有长效性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列强的压制程度

C上海、天津作为重要工业城市受到的压制特别厉害

D必须发展重工业,改组轻工业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此种状况出现于

[ ]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口须运往外国市场……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这段材料表明“公和永”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