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日洋楼,彩轿日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名日洋灯,火锅名日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颜料之鲜明者日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陈作霖《炳烛里谈》

(1)材料一中,道光年间带“洋”字的词语大量增多,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民间出现了以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贴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

——选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二

(2)请回答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3)依据材料三,说明义和团对待西洋事物的态度有何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的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国货运动”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涌现出许多世界著名品牌。中央电视台日前评选出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动中国经济,影响民众生活的60个品牌”。皇明集团是本次入围的60个品牌中最具自主创新精神和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荣耀中国,榜样世界”成为皇明最独特的入选理由。2010年世界太阳能大会将在中国德州召开。

——皇明网

(5)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你认为我国企业应该从皇明的成功中借鉴哪些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开放通商,外国商品大量涌人。

(2)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提供r阶级和物质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盲目排外(反对一切外国事物)。原因:其成员受外吲商晶的冲击而破产失业、常受外国教会势力的欺压、听信于外国事物危害性的宣传、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

(4)促进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强群众的爱国意识;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5)立足自力更生,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品牌意识,打造世界知名品牌;走国际化道路,学习同外先进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学习与创新

材料一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建设与发展

材料三 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反思与继承

材料四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五 山东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济南与广州的中山路、青岛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4)根据材料四、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体现: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推翻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理论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特点: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原因: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3)政府的支持;教育的进步;国家的基本统一;货币统一、关税自主(或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等。

(4)从当时来看,辛亥革命的发展范围有限,而且具有严重的不平衡性,这必然导致它对城市和乡村影响的不平衡;从长期来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它对中国的影响需要作百年以上长时间的宏观考察与分析,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宽的视野上去审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明清之交的时代,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处在风云突变的时代。

(1)当时的欧洲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中国社会三方政治势力各是什么?激烈的政治角逐为什么导致爱新觉罗独吞果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中国社会两种经济制度有何表现?为什么新现象不能战胜旧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影响:揭开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2)三方政治势力:腐朽的明王朝、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满洲清朝。原因:明朝腐朽;李自成忙于登基;满洲清朝在关外准备了29年,正处于封建制的上升时期。

(3)表现: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新现象出现。原因:中国封建主义的封建经济严重压抑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发的正常发展。

(4)清军入关打断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并为垂死的封建主义打了一付强心剂,封建社会的延续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首先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十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2)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规模大(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制末和海禁闭关政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同意: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闭关阻碍了中外交流,落后于世界。

不同意:农耕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表现:农业:粮食税;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减少耕地面积和农牧产品数量(或减耕减产);稳定(控制)物价,保障民生(发展经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五: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六:“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王朝》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4、5、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6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请简要评价此思想。(4分)

正确答案

(1)现象:反映了在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现象: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6分)

(3)重农抑商思想。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但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5分)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中“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可知出现了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第(2)题“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可知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第(3)题从“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所学知识概括。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材料二 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材料三 它(辛亥革命)对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远远超过1840年鸦片战争的影响和作用力。从社会转型的角度上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因为随着辛亥革命,中国社会才发生真正的结构上的变化。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材料二可研究民国初期哪些历史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你对辛亥革命具有“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体现: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推翻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理论贡献:提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①主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理由: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做广告。②主题:实业救国思潮。理由:广告中有“提倡国货,挽回利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标语。③主题:时尚潮流演变。(或“妇女解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理由:广告中时髦女性的穿着打扮。④主题:大众传媒的发展。理由:广告刊登在《申报》上,说明了大众报业的发展。

(3)辛亥革命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的全面变革,开启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全面走向近代的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或“里程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1895——1900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分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推动。“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4)战争、日本侵略、官僚资本压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昊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略”(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拜金、重商和倡奢。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用“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频繁来上海的外国商船

材料三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原因:农业、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外国商船云集中国沿海口岸倾销商品。联系:使中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4)由封建社会逐渐向近代化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清代山东植棉进一步发展,植棉州县增至90余个,达州县总数的87%。……酿酒制曲主要分布于平原粮产区,而榨油业则以山东半岛和鲁中山区较盛。……从乾隆年间开始,淄川县出现小机户,栗家庄树荆堂恒盛机房的创始人毕丰涟以一张织机起家,道光时发展为织机20余架。……清代潍县商人足迹更是南达江淮,北至盛京、吉林。苏州的东齐会馆就是潍商与胶州商人共同创建的。

——摘自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

——《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烟台进出口贸易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新特点: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农产品加工形成区域性分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较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2)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的重要场所。影响:加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尤其是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材料二 美国《纽约时报》一记者在1871年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荣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提取广州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出现专业化的城镇,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南方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规模扩大,反映了经济重心在南方和南方交通地位的变化。原因: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使农民与封建政府的人身关系松弛;交通的便利,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冲击,社会兴起重商的风气。

(2)西式建筑物大量出现,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原因:清代闭关锁国后,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广州是第一批开放通商口岸,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图(a)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b)北宋东京城的布局

图(c)《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2)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马嘎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2)原因: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经济上:中国是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大国心理,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扰。

(3)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井口之交,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手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郭陈列传》

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未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6分)

(3)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2分),提高其所交税额(2分);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2分)。

(2)为限制土地兼并(2分),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2分),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长治久安(2分)。

(3)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分)。但从长远看,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分)。

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等信息可以知道当时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

(2)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回答”。由材料二中的“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可知是为限制土地兼并;由材料三中的“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等信息可以得知是为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由材料三中的“本未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可知是为保证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长治久安。

(3)题目要求评论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应该全面的辩证的进行评价。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该政策“重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从长远看,则主要表现为局限和不足,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