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两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造纸与印刷业、船舶修造业、机器制造业以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

材料二: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

材料三:张謇(1853——1926) ,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世擘。

材料四: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曾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根据材料三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企业数量少,投资总额少,发展缓慢,以轻工业为主,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发展情况: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的作用;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的思潮和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倡导实业救国,并身体力行,创办大生纱厂等近代企业,有很强烈的爱国精神。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或三座大山)的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缓慢;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经济结构中主要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动情况。 

(1 )依据图片所示,指出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线(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下图是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2)观察材料二中的火花图案,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思想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剑桥中华民国史》

(3)材料三中提到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D

(2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动力: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精神或实业救国思想。

(3 )时间:1912 ~1919 年(或一战期间;辛亥革命后);原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产生并成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战争不断,政局动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四家由澳大利亚归国华侨兴办的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它们不仅给当时的上海人带去了最时髦的购物方式,还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百货业。在那个提倡“实业救国”的年代,这四大百货公司成为华人资本的一个典范,孙中山先生就对百货业特别有兴趣,他本人还购买过“先施”公司的股票。而四大百货的成功并不是一夜成就的神话。

【材料二】(这些百货公司)男职员全部都穿“中山装”,女职员全部都穿蓝色的旗袍,全公司的职员都穿黑袜黑鞋,早上公司没开门,全部职员都进来了,限定一个门进来。所有的职员每个人都有一个胸牌,号码是“1”开头,你就在一层上班,是“2”你就在二层上班,所以那些管理员一进门就看你的号码,就知道你是在哪层上班。

【材料三】四大公司对中国近代商业的创新还有很多。比如,1917年的上海,女子就业人员非常稀少。但是,先施公司却率先雇佣女店员。永安公司不仅紧随其后,还把出众的女店员,比如把销售康可令金笔的小姐当做明星一样来宣传和炒作。还经常在商场内组织职工进行大型时装表演,并首创企业生活类杂志《永安月刊》来引导消费。另外,发行礼券、代客送货、美容表演、邀请电影明星演唱、赠送奖学金等一系列促销手段,都是这一时期具有永安特色的销售方式,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材料四】顾客至上、职员统一管理、广泛吸纳人才、培养后备力量,这些是现今全世界通行的管理措施,而在半个所世纪前的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已经广泛实施了,它们就是四大百货公司屹立商场屡试不爽的法宝。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上海四大百货传奇:实业救国时代的归侨梦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能够成功崛起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兴盛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缩影,但总体来看,近代中国的商业发展是明显不平衡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客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华侨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乐于投资,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四大百货公司创造的“最时髦的购物方式”的影响;孙中山等名人的支持与投资;国民政府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2)顾客至上,诚信经营;职员统一管理,采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广泛吸纳人才,培养后备力量;思想解放,如雇佣女员工并予以宣传;树立企业的形象;组织文艺表演和定期促销,以吸引顾客。

(3)长期的战乱和战争破坏;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比较低,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统制经济政策等;官僚资本的压制;美日等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先生,因病于2005年10月在北京逝世。荣氏家族企业的变化,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材料二 1922年,荣氏家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荣氏兄弟被迫将申新一厂、申新二厂抵押给日商,以极苛刻的条件借出高息款项350万日元用于周转。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美元。

材料三 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家人将申新三厂迁往台湾的主张,并协同工人一道制止搬迁行动。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荣氏家族企业在此期间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解放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到1956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促成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或者“中国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亦可)。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深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剥削。

(3)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1)指出材料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观察上图画面回答以下问题:

(1)画面②“阳光灿烂”应出现于什么时期?说说出现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面③“蛀虫”代表哪些势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面④“冰雹无情”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并指出其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一战期间;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③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④“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2)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

(3)遭到巨大打击。

(4)命运:难以健康发展(或在夹缝中生存);根源: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年,各地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已经拉开序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民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 1912年-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表格中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正确答案

(1)政治愿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世界和平。措施:政治—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经济—奖励实业,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生活—剪辫子;在称呼上,改”;在礼仪上,改跪拜为握手等。

(2)特点:工业结构比例失调,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工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政治影响: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发起新文化运动。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实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4)继承与发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朝着小康社会迈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部分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后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

(2)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3)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50年代经济……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继岸信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的相同点、实质和各自的侧重点。其效果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世纪初,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和。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国家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

(3)根据材料三,从生产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你认为在材料三所示的时代,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示意图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否定了苏联的哪些做法?概括1976年、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将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三者结合起来。

(2)相同点: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侧重点:日本政府侧重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德国侧重市场调节。说明:制定经济政策要依据本国国情(或答两国的经济政策都适合本国国情)。

(3)不同之处:中国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不发达;西方国家以重工业为主。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簿弱。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发达,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根本出路: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实现民族独立。

(4)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为给工业化积累资金,牺牲农民利益,使农民积极性受挫。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成就本身。”请结合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论证费正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政治:专制集权高度膨胀,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传统的农耕文明取得了巨大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当世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明清时期虽然出现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但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礼教纲常愈趋苛严,以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新思想的出现与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下表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三组结论,哪一组有明显错误?试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余的两组结论,哪一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哪一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请分别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丙组;明清之际批判理学的新思想,虽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但本质上还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2)甲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枢机构,无决策权,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乙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图片材料只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出现。

(3)①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的整体发展阶段;②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③思想:理学和心学占据正统,批判理学的新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④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历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民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此前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三权分立,保障分权与制衡;联邦权与州权,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两党制,保持彼此制衡与监督。

(2)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奴隶制身份上和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

(3)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封建专制主义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淄博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都临淄两汉时期仍然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西汉齐都人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索隐》注曰“市租谓所卖之物出税,日得千金,言齐人众而且富也”。

  材料二 据《清代刑部抄档》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斯孔入煤矿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材料三 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濯又自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少量机器进行开采。材料四 德国成立的山东矿物公司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著名煤矿之一。无论机械化程度,还是资金规模与煤产量,都在全国各煤矿中占主要地位。由于淄川煤矿储量丰富,煤质和煤层都很好,德国矿物决定重点开发淄川煤矿。为了加快煤炭外运,淄川煤矿还修筑了通往淄川车站的铁路支线,使煤炭可以经铁路直接运往青岛。

(1)据材料一,分析两汉时期淄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出淄博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当时淄博地区的短篇小说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反映淄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中国经济领域新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商业发达。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蒲松龄 《聊斋志异》。

(3)政府开办矿业,使用机器生产;外国资本进入。

(4)新式矿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一方面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则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学习与创新

材料一: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建设与发展

材料三: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反思与继承

材料四: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五:山东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济南与广州的中山路、青岛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4)根据材料四、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体现: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推翻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理论贡献: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特点: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原因: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3)政府的支持;教育的进步;国家的基本统一;货币统一、关税自主(或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等。(4)从当时来看,辛亥革命的发展范围有限,而且具有严重的不平衡性,这必然导致它对城市和乡村影响的不平衡;从长期来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它对中国的影响需要作百年以上长时段的宏观考察与分析,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宽的视野上去审视。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