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实际上,就在普遍认为是中国屈辱史开端的184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当时中国GDP是世界的33%,比美国和欧洲的总和还要多。在这之前,茶叶行销于俄国,生丝及丝织品见爱于日本,中国之磁器、地毯、漆器、首饰,与家具使西欧各国首都表现着富丽堂皇。未漂白之棉织匹头称为“南京货”,初行于欧洲,后及于美洲。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乡镇工业产品仍保持着一种黄昏前的质量优势。
材料二:中国制造在辉煌的“早熟”之后为何没有驶出前工业化的历史三峡,进入到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近代制造业阶段?在人口过剩导致劳力节约型技术付之阙如这一传统解释之外,小自耕农在有清一代的全面崛起提供了另外一个观察维度:在生产单位的细微化过程中,口粮的种植与商品作物的种植是结合在一起的,专门化的收入无法排挤掉其他农作物,中华农业帝国未能再进一步形成地区和国家层面的经济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扩大……而那些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组织的革新被搁置一旁。多达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消费方面,农民是边缘人物,他们除了盐、酱油、火柴和小量食用油之外,与市场几乎绝缘。
材料三:18世纪后期,英国率先开工业革命之先河。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大量原材料和农副产品。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中心。1851年,英国商船数量占全世界商船总数的一半,工业制成品占领了50%的世界市场,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位置上衰落下来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制造业的地位。分析形成这种地位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产量比重大,质量好,以传统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行销世界。(3分)
(2)劳动力过剩和小农经济强大阻碍了技术革新;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和农民的贫困使国内市场狭小阻碍了工业发展;封建专制制度阻碍工商业发展;外国的经济侵略阻碍中国工业发展;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方工业大发展。(6分)
(3)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原因: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首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拥有广大殖民地,市场广阔。(4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直接概括出中国古代制造业的特征,即产量世界占有比重大,质量好,以传统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行销世界。(2)材料二中文字“在人口过剩导致劳力节约型技术付之阙如这一传统解释之外,小自耕农在有清一代的全面崛起提供了另外一个观察维度”说明劳动力过剩和小农经济强大阻碍了技术革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封建专制制度阻碍工商业发展;外国的经济侵略阻碍中国工业发展;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方工业大发展等因素也是造成中国近代制造业衰落的重要因素。(3)从材料三中文字能够直接得出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结合所学史实可知其出现的原因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首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拥有广大殖民地,市场广阔。
图一 唐朝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图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比较上面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示例:
信息一:工商业市镇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的明显增多。
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信息二: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向中东部沿海集中;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说明:经济重心由内陆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唐朝时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经济重心在北方,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工商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历史地图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图一反映的是唐代工商业发展的特点,图二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发展的特点。任选一幅图,先归纳工商业市镇分布的特点,在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体阐述即可。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棉纺织革命与世界市场
材料一 “先在英格兰发生,很快就席卷整个欧洲的棉纺织革命,事实上首先是对印度工业的模仿,然后作为一种报复,赶上并超过印度。”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光绪十二年《遵化通志》记载:洋线盛行以来,价廉易售,玉(田)丰(润)产棉之境苦难销运,种棉倍少,纺线织布亦鲜利益,多至辍业。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首先发生于英格兰的“棉纺织革命”主要成就是什么?(2分)对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中国“世代传习”与英国“专利保护”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时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近代专利制度开创于英国,1624年英国制订专利法(当时称为“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难怪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据《大国崛起》《为什么175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传习有何影响。(2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四中“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有哪些?(2分)分析材料说明“垄断法”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主要成就: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从输入棉纺业产品到大量输出。(2分)影响:大量的廉价棉纺织品流入印度和中国,造成当地传统的棉纺织业破产;中国和印度被迫卷入世界市场。(2分)
(2)影响:保证了手艺的家庭积累;妨碍了工艺技术的革新发展。(2分)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落后的传统观念(宗法观念、男尊女卑);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时代传习;手工业市场狭小,为了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2分)
(3)珍妮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改良蒸汽机等。(2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专利制度保护发明的财产权,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力,推动工业革命发展。(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主要成就”可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材料一中的信息“赶上并超过印度”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洋线盛行以来……产棉之境……纺线织布亦鲜利益,多至辍业”作答。
(2)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特点和影响。“影响”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不求革新和提高”作答;“原因”可从小农经济的特点、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官方的政策等角度作答。
(3)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影响。第一小问任意列举工业革命期间两项发明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其对发明者的激励和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的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二: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思考,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南海一号”是宋代我国向外运送手工业品的船只,船上大量手工业产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1)说明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说明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现历史史实,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词施复夫妇“雇人织绸”,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说明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根据所学知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现历史史实,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南海一号”是宋代我国向外运送手工业品的船只,船上大量手工业产品的出现说明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6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图1 图2 图3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问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试归纳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6分)
(3)材料三图1和图3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两次重大运动?材料二、三之间有何内在联系?(6分)
(4)概括材料四中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当时的主要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官营手工业衰落;(2分)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2分)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2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2分)
(2)①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④政府对兴办实业的政策发生变化。(6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给6分)
(3)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2分)联系: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在政治上、思想上要求民主;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民主又进一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4)基本思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分)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2分)影响:南方谈话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2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2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图二是什么生产工具?相对于图一它的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材料三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2)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分)
材料四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材料五 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3)据材料四、五回答,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哪几种资本形态?哪一种产生得最早?根据材料四、五指出哪一种资本发展最快?这种资本在当时发展最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分)
正确答案
(1)图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1分)图二是:曲辕犁(1)
进步性: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1分)
(2)特点: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分)
(3)三种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3分)
最早:外国资本。(1分)最快:民族资本。(1分)
主要原因: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等)。(2分)
试题分析: (1)问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图一可判断出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有图二可判断出生产工具是曲辕犁,“进步性”可由所学知识中曲辕犁的特点得出: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2)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由材料二中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和人口的增加可得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特点;由材料三中的“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的信息可得出当时存在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3)问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资本形态”可由两幅图表综合得出,“产生最早”可由所学知识得出,“发展最快”可由两图表中的数据比较得出,“主要原因”一问,只要把握住材料的时间信息不难回答。
(36分)饮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盐自古被称为“食肴之将”
(1)请阅读上表,对盐业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分类(写标号)并说明理由。并概括影响盐业政策变化的因素。(12分)
意大利从14世纪开始,(宴会上出现了)主菜和甜点之间的中间菜。宾客们利用上菜的间隔,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同时品尝菜单上没有的菜,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成为让宾客惊呼的一道风景。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中间菜还把食品和不能吃的装饰混搭在一起,装饰是画家和雕刻家精心创作。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在著名的“锦鸡福宴”上,中间菜就是一出神秘剧,有演出和对话,取材伊阿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而教会对中间菜一直持强烈的批评意见,认为大吃大喝和亚当夏娃的罪孽有关,并批评不该采用异教徒的题材。在某种意义上,中间菜是文艺复兴这段“插曲”的前奏。
——摘自《权力的餐桌》
(2)概括中间菜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间菜是文艺复兴的前奏”这一观点的理解。(12分)
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地出现了西餐馆,但是连“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国人都对其评价不高。国人认为西餐腥膻生冷,还有“野蛮之风”。郭嵩焘出使英国,曾携夫人“仿行西礼,宴请英国绅商士女”,国内攻击他“令内眷入席陪宴,有失体统”。到民国初年, 吃西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虽吃不惯却仍对其感兴趣, 这与中餐馆存在的问题有关……西餐让中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1916年徐珂所著)对此有详细描绘:“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据说清华大学校长还对出国前的留美学生进行吃饭培训,包括如何保持优雅和安静。与此同时,一种既能像西餐一样显示格调和品味,又不违背华人口味的餐馆应运而生,其中以上海锦江川菜馆最为著名。
——摘自《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3)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材料所述的社会现象。(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正确答案
(1)阶段和理由(阶段划分清晰并言之有理即可得4分)
②④:民间自由产销。
①③:官营
⑤⑥⑦:官商合作、官督商营
因素:政府财政状况,国力的强盛,统治的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商人对统治秩序的威胁,统治者的个人因素。(8分)
(2)特点:在菜单规定之外,是厨师个性化的创作;量大并品种丰富;与艺术作品混搭在一起;配以文艺表演。(6分)
理解:中间菜不再受教会禁欲主义思想的限制,使宾客充分体会到美食和文艺的现世享乐,甚至采用了异教徒的古希腊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厨师和文艺家的个人才华。这与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以人为中心、摆脱神学束缚的思想相符。(6分)
(3)示例:(12分)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口味和饮食文化,中国人没有广泛接受西餐。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推动的思想解放,到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接受西餐中平等、尊重妇女及文明优雅的礼仪,并以此改造中餐。由此说明,外来文明的传入,很难被全盘接受,必然是吸收与排斥并存,以及各种文明的交融。
试题分析:(1)本题需要细读材料,对材料加以归类,各阶段具体管理模式如下①为官府运销②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③产、运、销完全官营④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民间自由销售⑤⑥⑦都体现了在政府监管下,商人经营的模式;政策变化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统治者的角度(政策、目的、统治者个人素质等),二是盐业自身的作用方面加以考虑
(2)依据材料“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得出是厨师个性化的创作;依据“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可以得出量大并品种丰富;依据“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可以得出与艺术作品混搭在一起,配以文艺表演等。依据材料“在著名的“锦鸡福宴”上,中间菜就是一出神秘剧,有演出和对话,取材伊阿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而教会对中间菜一直持强烈的批评意见,认为大吃大喝和亚当夏娃的罪孽有关,并批评不该采用异教徒的题材。”可以得出其中涉及了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冲击,和古希腊文化的再现,所以有了相关理解。
(3)材料描述的现象为近代以来西餐在中国的传入发展过程,最初传入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为人所接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深入,以及对西方的了解加深,西学的传入等,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并在一定时期成为时尚。解读时即要得出现象,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找出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 ]
正确答案
古代罗马贵族以身穿丝绸服装为时尚,这一现象最早出现的时代可能在
[ ]
正确答案
中国获得“丝国”的美称,始于
[ ]
正确答案
(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9分)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分)
正确答案
(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2)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4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分)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4分)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6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回答时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6世纪、到17世纪及区域“美洲、欧洲”主体“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分析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依据所学回答。材料指的是清末的旧工业,故应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清末,列强入侵,引起中国社会的剧变,外国商品大量涌入,而他们凭借技术优势及侵略特权,使中国传统手工业深受冲击。第(3)问,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局势及中美关系特点分析回答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的发展变化及中美关系的特点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经营形态?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后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①中国古代手工业有两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②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技艺水平较高,但生产不计成本,效益低下。私营手工业有农民家庭手工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两种形式,在官营手工业的压迫下曲折发展。③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日趋商品化。明代中叶以后在很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归纳能力,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回答。农业和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是,手工业作为服务于农业文明发展的从属地位一直没有发生改变。从生产力、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有“丝国”之誉。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被称为“瓷器大国”。
请回答:
(1)简述这两种工艺品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
(2)这两种影响巨大的工艺品为什么不能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有长足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唐朝以前,丝绸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物资,通过丝绸之路,汉代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到西亚和欧洲。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到国外,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2)古代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
注意从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来理解,同时还要注意从国际背景进行分析。
(1)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2)问注意结合小农经济社会的特点来回答。
(17分)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以)上。中农食七人,是七十万人常受其饥也。
——摘自《汉书·贡禹传》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表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指出材料一所述手工业的类型及其特点。(2分)分析古代此类手工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4分)
材料二:1851年英国举办首次世界博览会时,维多利亚女王就通过外交途径邀请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参展,但清政府并无兴趣,而在上海英商洋行任买办的徐荣村得知此事,立刻行动,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包装船,紧急运往伦敦参展,并荣获优质奖牌。
——戴鞍钢《世博会与晚清江浙经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英国在这次博览会上有可能展示的产品有哪些?(至少举两例)(2分)。概述清政府不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原因(2分)
材料三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是中国参加历届博览会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其中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左图为该金质奖章。
巴拿马国际金奖奖牌(张裕公司1915)
(3)中国展品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的巨大成功折射出民族工业的发展。试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4分)
材料四: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幻想小说《新中国》中以第一人称写下这样的故事:主人公陆云翔在读《项羽本纪》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了方便市民前往参观,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隧道电车。陆士谔的小说《新中国》问世的那一年是1910年,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时间相差整整一百年,百年之前的“预言”,竟如此神奇地应验了!……2002年12月3日,经国际展览局大会投票表决,中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这将是注册类世界博览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支持和信任,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瞩目和期盼。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
——摘自电视专题片《百年世博梦》解说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陆士谔百年之前的梦想与“预言”为什么会神奇应验?
(3分)
正确答案
(1)类型:官营手工业
特点:政府经营;生产规模大;大量使用“卒徒”;技术水平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世界。
(2)蒸汽机、铁路设备、蒸汽机车、纺织品、纺织机械等;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世界的发展趋势缺乏了解;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3)辛亥革命的推动(推翻封建专制;资产阶级地位提高;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或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政府与人民的支持与参与;上海自身地理优势与国际影响力,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支持和信任;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瞩目和期盼。
略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简明宋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简明宋史》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笼。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材料四 且说嘉靖年间,这盛泽镇(江苏苏州郊区)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下丝来,细员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节不匀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多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绸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绸机……(后来)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冯梦龙《醒世恒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6分)
(3)施复夫妇经营的丝织业属什么性质?其产品用途是什么?(4分)
(4)从施复夫妇经营的丝织业规模变化来看,反映什么本质问题?结合史实分析这一本质问题出现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秦汉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成为丝绸生产中心,并且植桑、丝织技术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叶以后,南方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江浙和四川成为丝绸业中心。(6分)
(2)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开垦过度;历代帝王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平衡;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6分)
(3)民营手工业。供民间消费。(4分)
(4)本质问题: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4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