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去年是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中印两国由水相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身毒,读yu án dú,古印度的别泽)……及诸旁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羁,读jí,马笼头),皆以白玉作之。”
——摘自《史记》、《西京杂记》
材料二 "印度白求恩"柯棣华大夫抗日战争期问,一个由5名印度医生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救助那些被战火蹂躏的中国军民。其中柯棣华,这位诊治了数千名中国军民的青年医生,献出了自己年仅32岁的宝贵生命,谱写了曲中印友谊的赞歌。
——网易新闻中心
材料三 2010年12月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台公报》重申: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肩负着确保两国经济社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对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新华网国际频道
(1)材料一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在古代两国交往史上印度文化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以柯棣华大夫为代表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50年代两国对“对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是什么?从国际关系角度谈谈这一“重大贡献”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早在西汉,中印两国之间便有了友好往来。
(2)“救助那些被战火的中国军民”
(3)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探析古代经济的发展,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材料二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请回答:
(1)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并简要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在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4、图5分析当时的商运方式有哪些?图7 中会馆的出现与图4、图5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二中的四幅图可归纳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哪些重要信息?商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标志:生产工具的进步。
(2)表现:①从材料方面:石、木—青铜、铁。②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③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④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意义: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两汉时期,出现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农耕区域扩大,推动农业发展;隋唐时期,创制了新的耕作工具和曲辕犁,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奠定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3)水上商运和陆路商运。商运活跃促进了商队的形成,促使了会馆产生,会馆的出现推动了商业繁荣。
(4)信息:商运活跃,商业繁荣,会馆产生。作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列举西汉同西域关系的主要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了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见下图),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物产传内地、西汉技术入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等。
(2)“略”。
(3)“略”。
(4)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如:可以从老山汉墓中继续查找;到西域实地考查研究;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如具体答《史记》、《汉书》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资料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和中原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不断丰富,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
材料二 (张骞通西域后)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油、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 。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
材料三 回纥人的服饰在唐朝广大人民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有一段时期,回纥衣装成为社会的流行服。中唐诗人元稹在诗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唐朝宫廷妇女喜好在脸上化装着日月形膏痣,耳上带着耳坠,这也是吐蕃妇女原有风俗。
——张岱年、季羡林《中国全史﹒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
材料四 北方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期)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少数民族统治者“行汉法”的根本目的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中原汉族以及文化为中心;汉族与少数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不断融合;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2)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内容。
(3)巩固统治。影响:有利于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的喀什是中国最西的地方,当年的“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在此汇聚成一点,再穿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第一个中国城市就是喀什:“这里的居民大都从事商业活动,很多人都是熟练的手工业者,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地经转周游世界各地做贸易。”
材料二 喀什人民广场上有一尊著名的雕塑(注:雕塑底座上标语内容:向深圳学习,向深圳致敬!)
材料三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史上喀什的经济特色,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时,中国商业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图中的标语反映了什么问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说明党和政府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正确答案
(1)经济特色:“丝绸之路”南北交汇点,国际商业中转站。商业特点:纸币流通广泛;古代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
(2)喀什人民追求繁荣富强的精神;深圳为后来的经济特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3)政治原因: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边疆地区的稳定。经济原因:可以推动西部边陲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方差距,贯彻西部大开发的既定方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1)宋代以前,中国的海外贸易有哪些重要的通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看,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哪些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汉代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唐代丝绸之路呈海路并行之局。
(2 )集中在海路进行;规模空前;经济效益明显;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3 )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鼓励民间海外贸易;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工商业发达,促进海外贸易繁荣。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以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
正确答案
假如你是第16届广州亚运会的志愿者,你能向游客介绍广州的哪些内容
①古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②清朝特许的对外贸易港口
③《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④改革开放后是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特区
[ ]
正确答案
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古印度的别译)及诸帝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羁,皆以白玉作之”。(《史记》、《西京杂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中印两国都是历史上的文明古国②中印两国很早就有交往,历史悠久
③佛教在中印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④早在西汉时就有中印交往的明确记载
[ ]
正确答案
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
[ ]
正确答案
(26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 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10分)
正确答案
(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 ; 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 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 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3)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
试题分析:(1)可以根据对材料一“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等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来回答。主要指文化普及、推广到落后地区、推广到更多阶层等。(2)可根据对材料二、三、四的理解分析来回答文化普及的原因。材料二主要说的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主要说的是家庭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北宋时期科举条件放宽,“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3)材料五中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历程,最繁盛是在宋代。论证这一观点可根据宋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等的成就来回答。
(17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
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南汇县周浦镇,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89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6分)
材料二 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2分)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图3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3)依据材料三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3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宋代以来官府放宽对城市商业的管理。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4分)
特点:市镇专业化程度高,分布密集。(2分)
(2)变化: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下议院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2分)
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工业资产阶级阶级实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4分)
(3)风貌:上海分布着外国租界;设有海关;出现西式建筑,引进西方巨钟;有电灯照明和西式马车,行人多穿中式服装。(任2点,3分)
认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受西方影响,中西文化和生活并存。(2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宋朝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官市制度终于崩溃,城门外出现商业区”和“这一发展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出市镇化的原因原因:宋代以来官府放宽对城市商业的管理;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和商业繁荣。从材料列举的江南市镇数据之和可以得出分布密集这一特点。从89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可以得出市镇专业化程度高或区域化程度高。
(2)从图1中可看出1801年英国城镇人口展全国人口比例不足30%,1851年超过50%,可以得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从图2中可看出1832年下议院议员中地主占2/3,到1865年工业资产阶级占近40%,可以得出:下议院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1851年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可以得出变化的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英国议会构成变化是因为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他们要求分享政权;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3)通过图3可以看出:西式的建筑、大钟、西式马车,行人穿中式服装,通过文字材料可以看出海关、英租界、钟塔和电灯。谈认识就是分析、总结特点、影响、规律等,综合上述信息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受西方影响,中西文化和生活并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建筑与服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的进步·交通和通讯
(19分)材料一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1)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2分)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材料二:京津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近现代,这里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
(2) 从下图可知,天津是我国近代北方最重要的工业中心,该地区的近代工业是怎样兴起的?(5分)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的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相比,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特别快的原因。(5分)
材料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3分)
正确答案
(1)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
(2)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的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3)交通便利,区域内有大运河、长江水道;南京、上海等地开辟为通商口岸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迅速,商品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好;靠近政治中心南京,受辛亥革命影响深;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4)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列强分华签订签约开辟通商口岸的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第一步,英国从海上来,在东南沿海开辟通商口岸。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了包括广州与上海在内的五个通商口岸。随着列强的侵华的深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北京条约》把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
(2)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的地区,其开放的时间也较早,所以此地的自然经济解体也较早,这为其近代经济发展清除了巨大的障碍。再有它靠近我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所以这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的。
(3)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有以下点:一是安定的政治环境,这是前提;二是交通便利,便于运输原料与成品;三是技术条件,这是关键;四是劳动力条件,这是非常重要的客观条件;第五是政策,这是最重要的主观条件;第六是市场条件,这是必要条件。纵观近代史上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上述例举出来的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筛选,然后再结合近代史这一地区各方面发展的史实来回答。
(4)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逐步进行的,第一步开放的是经济特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城市,然后是开放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北方沿海城市,也有南方沿海城市。然后又是长三角、闽南三角等经济开放区,接下来是开放内陆城市,先开放沿江港口城市,再然后是沿边城镇,最后是内陆的省会城市,最终达到了全方位的开放。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南、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其中,外资首先投资建立现代工业企业,从项目确立、技术设备引进等方面为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起了示范作用。以清朝地方督抚为主体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化发轫期真正主要的推动力,使工业化在短期内即发动起来。私人资本和中资私营企业在这一时期由于其投资规模小、行业分散,故贡献有限。但这些企业生产活动与国内经济密切相关。
材料三 中国资本主义私营现代企业的产生前提,是由西方列强的冲击造就的。列强入侵冲击造就的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摆脱了传统中国城市模式的新兴城市,又为其产生提供了土壤与舞台。中国最早的民营现代产业就是从外资那里获得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又托庇于“租界”这种特殊的场所而得以免除滥用职权、腐败无能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才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与“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分别指什么?(3分)
(3)通商口岸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使中国日益殖民地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现代企业”出现在通商口岸的原因(3分)。分析通商口岸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作用。(3分)
正确答案
(1)宋代: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 早市、夜市、草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出现商帮。原因: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对外贸易的刺激。(9分)
(2)势力: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3分)
(3)原因:原有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随着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便于获得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免受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4分)作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点和重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是了解、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3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考查的是宋代和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时期“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具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市镇经济繁盛;出现了商帮和会馆。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可以概括出“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有: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对外贸易的刺激。
依据材料中“外资首先投资建立现代工业企业…起了示范作用”、“以清朝地方督抚为主体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化发轫期真正主要的推动力”、“私人资本和中资私营企业…与国内经济密切相关”,可以看出三种势力分别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依据材料三中“是由西方列强的冲击造就的”、“现代产业就是从外资那里获得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免除滥用职权、腐败无能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由此可见通商口岸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便于获得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免受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依据所学,通商口岸城市交通便利。第二小问考查通商口岸的设立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是了解、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五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根据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4分)
(4)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5分)
正确答案
(1)①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③海外贸易更加兴盛;④都市商业繁盛;⑤出现了世界是最早的纸币并大量使用。(10分)
(2)①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②火药广泛运用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③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6分)
(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了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更加注重意境。(4分)
(4)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5分)
试题分析:(1)实际考查了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根据对材料和教材有关掌握进行回答。北宋时市场的时间和空间被突破、商业活动限制减少、海外贸易发达、纸币出现、商业城市繁荣等。(2)考查了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根据教材知识进行回答。(3)需要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分析理学的影响,材料三反映了理学兴起后更加注重内心修养;材料四反映了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材料五反映了书画上注意意境。(4)结合教材知识,明代晚期李贽等思想家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可以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等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本题的考查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分析材料重现历史,题目难度不大,设计的灵巧。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起来,不仅出现了夜市,也出现了一些迎合市民需求的娱乐场所。在农村则出现了草市。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北宋城市发展的状况等。北宋时期也是我国古代传统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书出现,同时火药得到普遍的应用。在思想上,出现了宋明理学,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