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二 关于明代中后期石门镇(注:浙北名镇之一)油坊经济的发展,文献有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防夷五事》: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据称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据称借领外夷资本积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据称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据称夷船进泊处,应请酌拨营员弹压稽查也。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12分)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两方面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防夷五事》的政策实质和消极作用。(6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或商业资本活跃)。材料二: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部门。材料三:对外贸易严加管理,有了明确的法规,使闭关政策成为制度。(12分)

(2)主观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或“敬业”“进取”“守信”“讲义”)。客观上: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繁荣。(6分)

(3)《防夷五事》是清政府闭关政策的体现;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中国科技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

试题分析:(1)通过审题可知,答案来源于材料,材料一中“晋商”一词,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材料二中“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结合教材知识可知: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典型特征;材料三中《防夷五事》,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依据答题提示从主、客观两分析方面。主观上,依据材料“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可知晋商的经营原则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客观上,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达,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专业化的工商业市镇的繁荣为其提供了经营场所。(3)依据《防夷五事》的内容可知其实质,答题限定是“消极作用”,所以依据教材知识回答“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日益重要,海权问题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2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2分)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7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分)

材料二   夷货(外国货物)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摘自《海防纂要》卷七

(2)材料二主张实行什么政策?指出其理由。(4分)

材料三  有人说:“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如何正确理解“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4分)

正确答案

(1) 观念: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2分)

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

举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海上贸易发达;郑和七次下西洋。(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 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2分)

理由: 外国货物不是中国急需品;海禁可以杜绝外患。(2分)

(3)主要因素:新航路开辟。(2分)

理解: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贸中心,加强了欧洲与亚、非、美之间的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对美洲、非洲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给当地人们带来了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贫困和落后。(4分)

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信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结合经济因素分析原因。再列举我国古代航海业和航海技术发展的例子。

(2)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夷货非所急”“绝之则内外无由生”可看出对外政策及理由。

(3)注意时间信息“1500年”,联系新航路开辟,再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点评:“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针对性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更好地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试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10分)

(2)从图1到图2,商业贸易的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材料二中马克思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什么因素有关?  (4分)

正确答案

(1)特征:对外贸易繁荣。(4分)

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分)政治一统,国力强盛。(3分)

(2)从区域性市场发展到世界市场。(4分)工业革命。(4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的对 外贸易已经达到了欧洲,开通了丝绸之路,反映了我国此时对外贸易的繁荣;我国古代的商 业是建立在农耕经济的繁荣的基础上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我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原因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图片分析理解能力。从图示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出现了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英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是和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分不开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牢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远之劳”。

——《明太祖皇帝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9分)

正确答案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3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从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的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9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的两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材料的上半部分主要强调要保护商人的合法权利,材料的下半部分主要强调要利用商人为军事和民生服务;(2)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回答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延续了前代的一贯做法,即以农业为本,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注重利用商人为其统治服务。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最突出也是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经济压迫政策,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重农抑商的原因:根本原因: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原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具体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②重农抑商的发展过程,商鞅变法首创,以后历代均坚持执行;③重农抑商的影响: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受到限制。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社会进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 一

图二 唐朝对外交通图

图三

(1)史学家认为:“汉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国度,而是世界交通网络中的东方中心。”请结合图一论证这一观点。

(2)唐代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唐代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规模空前。试结合图二举例说明唐文化对亚洲国家的影响。(请举出两例予以说明)

(3)有人说,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请依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点、线、面的具体内容。

正确答案

(1)汉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西亚和欧洲。张骞出使西域以后,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几大文明中心之间的陆上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新罗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人喜欢唐诗,很多人会写唐诗,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日本各级学校教授儒学等。(答出两例即可)

(3)点:经济特区;线:沿海开放城市;面: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内地等。

回答第(1)小题时应抓住“汉代的中国……是世界交通网络中的东方中心”这一论点来分析,从当时“丝绸之路”把世界几大文明中心连接起来这个方面组织答案。第(2)小题较为简单,只要列举出唐代文化影响周边亚洲国家的两个具体事例即可。第(3)小题根据图片所反映的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明确“点、线、面”的具体所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                   

——《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 到了近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闽商开始崛起,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素逐渐融入福建人的血液。从19世纪末开始,闽商中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包括陈嘉庚、郭鹤年等。所以,闽商帮也有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     

——《敢为人先新闽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 与“晋商”、“徽商”相比“闽商”具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质?试结合福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分析原因。(4分)

(2)近现代以来,厦门、福州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厦门、福州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商帮”赢得“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的原因。(2分)

(4)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闽商,想投资创办企业,你认为哪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5分)

正确答案

(1)不同:“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2分)

原因:枕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福建与内省的陆上交通极不方便,而海运则成为与省外交通的特殊优势,海外贸易较发达。(2分)

(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答到两点即给2分)

受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敢为人先;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答到两点给2分)

一战期间。(1分)

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①辛亥革命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推动。(答到四点给4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对照,“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 回答第一小问。再结合福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分析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

(3)根据材料一信息“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材料二信息“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素逐渐融入福建人的血液”,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如福建对外开放较早,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回答。

(4)根据所学知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进入到黄金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原因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城市建筑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建筑,平面呈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台,礼堂顶部有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大会堂内还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

问题:

(1)请从材料一、二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北宋“皇帝居住和办公之处”所处的地理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本质特征?

(2)与唐朝相比,北宋商品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请从图一和图二提取历史信息,说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科技和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和地位。

(4)根据第(1)问和第(3)问的信息分析人类政治文明史发展的趋势。

正确答案

(1)变化:①居于城市中心位置。 ②被其他部门与城墙重重包围。

特征: ①皇权专制(至上)、等级森严、中央集权。

(2)出现了夜市、打破坊市界限、出现专门市场。

影响:出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理学兴起、书法艺术更具个性化、民间风情画出现、宋词盛行、说书艺术流行、出现瓦肆等等

(3)原则:民主集中制。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了。

(4)由专制到民主。

(1)本问考查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理位置的变化可直接由图片中提取信息,分析其反映的本质特征时注意结合自秦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及皇帝制度的发展;(2)注意唐朝“坊市”界限的严格、北宋时期坊市界限的打破、夜市的出现以及专门市场瓦肆的出现可说明题中观点的正确性;分析其对北宋科技和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时注意联系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4)从专制到民主是全人类政治文明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唐《通典》将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的入海处,称为三会海口,即现今的军粮城一带。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会海口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由于三会海口港的兴盛,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从金朝开始至元、明、清的7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南北统一的盛势。而且这几个朝代均定都北京。由此,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项所需用品,从全国各地筹运至京都。直沽(今三叉口至大直沽一带)骑河临海,位于南北运河交汇入海河的三叉河口,河船、海船在此处向京城转运货物较为方便,又因此处地势较高,适于兴建各种陆上建筑,遂成为漕运枢纽。从元朝起,直沽港开始兴盛。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因直沽是海运、河运及商船往来之要冲,令在三叉口西南侧筑城设卫,调沿海诸军士屯守,并赐名“天津”。至清初,继承明制,战事不多,国力强盛,漕运进一步发展,当时自天津城西北角经北大关至天后宫一带,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

材料三: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埠。此后,英、法、美3国开始在天津紫竹林租界一带沿河筑港,紫竹林港区开始繁荣。由于外国航运业的侵入,使天津港口的规模和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传统的漕船运输逐渐被大型轮船取代;河运为主逐渐被海运取代;单一的漕粮为主货类逐渐被多样的外贸件杂货(洋货)取代;主权港沦为殖民性港口。随着紫竹林港区和对外贸易航运的发展,带动了天津各业的兴旺,拉动城市重心向租界地区转移。天津在开埠后的80多年间,一跃成为国内第二大城市,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港口水运通衢五洲,广联四海功能的发挥。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期天津始兴的原因。(3分)

(2)明清时期,天津成为北方著名的工商业中心。依据材料二指出其原因(4分)。

(3)近代时期,天津的经济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由于处于三水汇流的入海处,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3分)

(2)由于北京长期成为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种消费品大多通过漕船运输到天津,再转运进京,使天津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4分)

(3)由漕运、商业中心变成了外贸中心、远洋航运中心、工业中心和铁路交通中心。原因: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工商业迅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和海运业的发展;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外贸中转站。(6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文字“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会海口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说明天津城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转运军粮的须要。(2)从材料二文字内容可直接归纳出明清时期天津成为北方著名的工商业中心的直接原因,即由于北京长期成为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种消费品大多通过漕船运输到天津,再转运进京,使天津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3)从材料三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天津城职能的变化是由国内传统的商贸中心转变为主要服务于对外经贸的通商口岸,即由漕运、商业中心变成了外贸中心、远洋航运中心、工业中心和铁路交通中心;结合所学可知其职能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工商业迅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和海运业的发展;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外贸中转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北宋到南宋初,为了对商人征税,各地在税务官下设立“专栏”,对商旅进行严格的盘查。高宗绍兴年间,长江沿岸的税务增加栏头,对商旅进行非法缴租……税务专栏人员下面还有许多打手,“设弓罗箭,如待寇至”,商旅一到,他们就大打出手,在正常商税之外另有勒索。

材料二 南宋之时,不少人已逐步改变了以前人们把工商业称作末业的看法,而认为“士农工商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并说这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三 北宋熙宁年间,岁入缗钱六千万,南宋熙丰年闻为六千五百三十万缗,略高于北宋。北宋庆历中,每年商税收入为一千九百七十万缗,熙丰年间更多一些,约占缗钱的三分之一。            ——《简明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说明了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认识。

正确答案

(1)商业税收成为宋朝政府的重要财源。原因: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对商业的看法改变,商人地位提高。

(3)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观点对商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终将发展起来。

解答该题目的关键是注意从材料三中总结出“商业税收成为宋朝政府的重要财源”。其次,注意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材料:

材料一 (北宋东京)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着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3分)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何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生产方式上有何显著变化?(4分)

材料四 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资料

(4)据材料四,分析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2分)

材料五  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为什么建国后的30年里,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1分)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正确答案

⑴答: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每点1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共3分)

⑵答:特点: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每点1分,任意答出二点即可,共2分)

⑶答:最早出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或:19世纪中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分)。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1分)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任答一点即可,1分)

变化: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1分,只回答“机器生产”不得分)

(4)答:特征:中国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5)答:原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分) 影响:短时间内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忽视了经济客观规律,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回答时,一方面要注意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归纳总结,另一方面要注意结合所学的知识。如材料“……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较发达、功能完备,各种场所俱全。

(2)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回答本题,主要从材料中分析归纳,如材料“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说明官营手工业趋于衰落;“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则说明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且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相依为命久已。”说明家庭手工业这一时期也更多地面向了市场”。

(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时期及其原因,以及与古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区别。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两幅图片的内容,从其提示的名称“继昌隆缫丝厂”和“上海洪盛碾米厂”可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应是19世纪60、70年代;结合所学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对于区别主要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分析解答。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理解分析。分析解答要立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同时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及具体贸易的内容归纳总结。从表格的内容可知,中国进口的主要是消费资料,出口的主要是原材料,突出地说明了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表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5)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变革,分析回答要立足于当时的具体的客观环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分析。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建国后经历了从计划市场并存到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再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过程是由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所决定的。分析影响,应结合历史阶段特征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农耕文明有其封闭性,这种状态下的人们缺乏进取心,较难接受新生事物和新观念。而工业文明的发展则相反,人们勇于创新,注重效率和科学技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 18世纪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英国的工业文明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引领着世界的发展”?(8分) 

(3)当传统农耕文明遭遇英国工业文明时,中国“不是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正确答案

(1)自然经济的束缚(2分);重农抑商政策(2分);对外开放程度低(2分)

(2)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2分);坚持以科技发展为基础(2分);注重大机器生产方式或大力发展工业化(2分);重视市场意识,坚持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分)

(3)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1分);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归纳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有“社会主流体制”(小农经济)、“商业在体制内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2)从材料二中可以直接归纳出英国工业文明的特点:即推行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推行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3)材料三中中国“不是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包含两层含义:①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中国被迫进入工业文明的直接动力,②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表现。

点评:本题主要从东西方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动力因素的角度,进行对比考查二者发展的不同结果,而这一结果的巨大差异也正是导致近代西方快速超越中国,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落后和挨打的主要原因,对此问题的思考有助于解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以下是战国和辽、宋、夏、金时期货币形制的图案:

货币的演变反映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变动。

据此回答:

(1)参照图1,概括说明秦朝实施这一措施的重要意义。

(2)依据图2 和所学知识,宋、金、夏时期中国货币有何新的发展?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面貌?

正确答案

(1)奠定了后世铜钱的形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新发展:出现纸币,与铜钱并用。社会面貌: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民族政权的并存。

从图1可明显看出秦统一货币的重要历史举措,其意义既要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意义,也要考虑到对后世的历史影响。图2前两种货币是纸币,后一种是铜钱。货币种类多样化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政权的并立形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人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回答:(1)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2)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1)长安唐代

(2)突破坊市制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

本题以图片资料的形式呈现,令人耳目一新。它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完成该题。

图片:宋代工商物产分布图

阅读图片,结合所学概括图片中所反映的宋代工商业发展特点,并说明原因。(12分)(注:须指出三项特点并分别予以说明。)

正确答案

特点一:工商业种类繁多,具有地域性特点;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特点二:工商业城市林立;原因:工商业政策宽松

特点三:北不如南,西不如东;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得到开发

特点四: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得到发展;原因:海外商运发展(或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南宋以东南沿海立国)

特点五:边境区域工商业有一定发展 ;原因:政权对峙,人民交往频繁,边境贸易发展

(每项特点2分,说明2分;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并加以说明可得12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来总结宋代工商业发展的特点,首先从图中的分布地区可以看出:南方比北方的工商业发展要繁荣;东方及沿海地区比西方要繁荣;边境地区的工商业也获得一定的发展。其次从工商业的种类上看,工商业的种类比较多,且大量的工商业城市兴起。原因要结合所学宋代的相关政治、经济知识进行总结答题。在政治及政策方面:宋代政权对峙,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在经济政策方面,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工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在经济方面: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海外商运获得发展,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