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在历史上,货币的统一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卷54•食货志》

材料三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四  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的商业,创始于前清中叶。当乾隆、嘉庆间,有雷君履泰者,平遥县人,领本县达蒲村李姓之资本,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所贩颜料中,有铜绿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绿,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日升昌颜料铺之名,遂喧传四川、天津各处,尚无所谓票庄也。尔时各省买卖货物,往来皆系现银,运输之际,少数由商人自行携带,多数则由镖号护送,故保镖事业,厥时甚盛,精拳术者,亦大有用。盖沿途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被劫夺。虽有保镖武士,一遇多人,则寡不敌众,运输于是不灵。夫银钱之收交,关于商家之信用,乃萑符多盗,埂塞路道,银钱之收交爽期.商业之信用将堕,故为各商所深忧。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间,乃发明斯业,为金融业开一新纪元焉。雷君时为日升昌号执事,慨运款之不便,悯多商之束手,遂创兴汇兑一法。凡往来银钱,无论大宗小款,皆揽收该铺,代为收交。此响彼应,无需应现,抵烦一信之通.出纳不爽毫厘。

————

——严慎修《晋商盛衰记》

材料五: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信息反映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飞钱的功能。它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并指出交子与飞钱相比有何新功能?(4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票号的功能,并指出票号的出现有何作用?(5分)

(5)据材料五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4分)

正确答案

(1)秦始皇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1分)

意义:(5分)①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②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③秦始皇对货币的统一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2)功能:汇兑(1分)

作用: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2分)

(3)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铁钱不便于流通;借鉴了飞钱的功能(3分)

功能:货币流通(1分)

(4)功能:存放款;汇兑(2分)

作用:省路费;免转运;防劫失(3分)

(5)背景: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3分)(言之有理答任意3点即可得3分。)

(2)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3分)

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言之有理答任意3点即可得3分。)

(3) 内容:加强市场管理; 实行“海禁”。(2分〉     

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在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1)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选择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所选项填写在后面答题指定区域内)

材料二  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材料三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

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四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五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六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

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正确选择项是:        (2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2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

经济条件。(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分)

(4)据材料四、五、六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分)

(5)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正确答案

(1)B (2分)

(2)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2分)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2分)

(3)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2分)(言之有理答任意2点即可得2分。)

(4)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3分)(言之有理答任意3点即可得3分。)

(5)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并分析两宋为什么没有因此而富强。

正确答案

(1) 表现:

①北宋东京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居民20万户,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线,出现了“夜市”及娱乐场所“瓦肆”。

②北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品种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南宋海外贸易发达,东达日本、朝鲜,西到非洲一些国家,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

原因:

①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两宋政府实行了许多发展经济的积极措施,对工商业也采取了极为开明的鼓励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由于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为增加政府收入,两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实行对外开放。

④造船、航海、指南针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条件。

(2)没有富强的原因:

①汉唐至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战乱和抑商政策所中断,难以持续发展,因而“繁荣”是有限的。 

②两宋军费、官俸、“岁币”,使政府人不敷出,造成难以解决的积贫积弱。

③政治腐败,由工商业繁荣带来的财富常被腐朽奢侈行径所抵消。

④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尖锐。

本题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这一角度提出命题,又从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繁荣未使国家富强的原因三个方面求答。旨在考查考生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问题的能力。第①问中的“表现”比较容易概括,其中的“原因”和第②问中的两宋没有因此而富强的“原因”,应该从历史原因和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去综合分析,方可得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7分)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2)材料三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四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3)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五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

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举措。一个自强奋进的东方民族,一个日益强盛的伟大国家,以特有的胆识和远见、包容和胸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浩荡洪流。

(5)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洪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4分)

明代: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3分)

(2)强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为丰富的原料产地。(2分)

(3)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分)

(4)主要原因:计划经济。(2分)

(5)因素:改革开放的决策;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答对任意三点即可4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市的时间、空间、规模、草市的饮食服务设施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明代市场发展根据材料从商人数量、商品种类、长途贩运等角度回答。(2)从材料“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可以看出扩张的目的是销售商品、掠夺原料。(3)新现象根据材料概括,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计划经济,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回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学生可以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球化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发展的较为薄弱,但是在不同的朝代,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宋朝等。近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逐步的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落后国家成为了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地建立,真正的自主的融入到世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辨机皆致之数万。

——《旧唐书》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于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

材料三:唐时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有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 (宋)洪迈《容斋笔记》

材料四: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晋商兴衰史》

材料五: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晋商兴衰史》

请回答:

(1) 概括上述材料中表明唐朝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4分)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6分)

(3) 依据材料四,说明山西的民风从明初到明朝后期有什么变化?(4分)

(4) 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州是最繁华的城市。(4分)

(2)地处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或者说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政府在这里设置了盐铁转运使,“尽幹利权”;政府有保护商贸的政策,禁止官员先于扬州置邸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三吴地区经济发展最快)。(任答三点都可以给6分)

(3) 民风的变化:由重农变为崇商,由尚简朴变为奢糜。(若答“从尚义、务学到经商逐利”)(4分)

(4) 阻碍晋商发展的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晋商发展的根本原因;晋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影响其事业的进一步扩大;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国家对商品征收重税、实行闭关政策也不利于晋商的发展。(任意三点给6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8分)阅读下列材料

在商、周时,工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战国时期的手工艺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械器易粟”、农民要“以粟易械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大小地主剥削来的农产品,也要通过商人换取奢侈品。同时,全国各个地区的土特产,也要通过交换进行沟通。战国时,南方的土特产是木材、矿产和鸟兽等。东方的土特产是鱼、盐等海产和丝、麻等织品。北方的土特产是马、犬……,这些地区的土特产是相互交流的。

——《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商、周时期的工商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什么不同?(2分)

(2)作者认为当时的市场有什么作用?(2分)

(3)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请以明清时期为例,说明其商业政策及其后果。(4分)

正确答案

(1)要点:有官府垄断到出现私营工商业者;手工业分工更细(2分)

(2)要点: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发展;有利于各地物资的流通(2分)

(3)抑商政策(2分);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心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文物古迹一直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较完整地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古迹。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谢氏大宗祠。建于南宋初年,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 

【材料二】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是像牌坊一样的建筑。 

“坊”作为古代一种由政府划分的一个特定区域,在唐朝时已经非常盛行。

【材料三】资政第。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武进士、官礼部主事谢元俊书院,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 

【材料四】典型民居。南社民居大都为三间两廊布局,以光绪六年(1880)武进士谢汝槿家宅为典型代表。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装饰。

(1)材料一中“大宗祠”的建立受中国古代何种政治制度的影响?(2分)

(2)材料二中,唐代“坊”的功能是什么?在宋代“坊”又有什么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三、四,概述明清时期东莞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正确答案

(1)宗法制(2分)

(2)居住区;(2分)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市、坊不分;(2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2分)

(3)特点:①房屋设计朴素实用;②房屋的布局封闭;③门窗具西洋风格;④采用传统工艺。(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任意2点即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

成因:①实用、封闭受中国古代传统农耕经济的影响;②门窗的风格是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即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并分析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及货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演变:(1)夏朝以前,人们用天然贝壳作为货币。(2)商周时期人们使用人造贝币。(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青铜为主要材料的形态各异的铸币。(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实行圆形方孔钱,“圆形方孔”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5)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6)唐初发行开元通宝。(7)宋代铜钱大量发行,四川地区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元代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纸币流通的政权。(9)明初废纸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体制。

原因:(1)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产品交换的日益频繁。(2)统治者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维护统治的需要。(3)商业贸易的日益发展,产品的商品化。

地位:(1)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中介和见证。(2)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之一。(3)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也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因此货币由政府来发行。本题首先让学生回答货币的演变历程,主要考查熟练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概括演变的原因,考查根据演变的内容从多角度去归纳和概括,货币的社会地位也需要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加以总结,考查分析概括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3)①根据材料三分析英文“CHINA”一词这三种说法和日本古代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材料四的三幅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2)英国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和完善,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创造了政治前提。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3)①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方的主要是丝绸和瓷器,所以西方称呼中国为“瓷器”之国和“丝绸”之国。古代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强汉盛唐的中华文明影响了日本和欧洲,故用“秦”、“汉”、“唐”代指中国。(或者汉代、唐代发达的对外水陆交通和开明积极的对外交往,或者汉代、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科技文化)。②影响:小农经济开始瓦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出现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不同的时期,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代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百万户,其中有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以后到清代。这是中国固有文化复兴和进步的时代。这时期此前的贵族没落了,君主得以建立独裁政治,与此相应,中国官僚群体最后形成,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文化回归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近代。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这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

材料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宋代东京出现了“前代都市所未有的经济生活景观”,请依据材料一概括其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生活景观”的主要原因。(7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两人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5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功能比较完备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和场所。(3分)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大量产品投放市场;政府商业管制松动;政治中心的影响;地处汴河沿岸,交通便利。(4分)

(2)同:都认为宋朝发生了商业革命。

异: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5分)

试题分析:

(1)提取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突破了宋代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坊市制度的崩溃”、“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第二小问从宋代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调整、交通发达等角度分析城市繁荣的原因。

(2)材料二内藤湖南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宋代的文化与西洋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也指出“宋朝时发生了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是“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没有使中国进入近代社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一个地名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

材料一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发现了一组文字材料:“……两县共辖109坊,一为永乐、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一为善和、通化、怀远、醴泉等55坊。”

(1)材料所涉及的朝代最晚可能是?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 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2)材料二中的路名,你认为哪两个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的频率会最高(2分)?分别说出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两个路名的理由(4分)。结合史实说明大陆哪座城市最适合使用这些路名(3分)?

材料三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其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3)导致该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的因素有哪些?广场名称的几经反复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4分)。

(4)你从以上材料中得出什么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朝代:唐朝(2分)。理由:因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而宋代开始打破了坊市的界限。(2分)

(2)三民路,中山路(2分)。孙中山在大陆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台湾,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中华民国缔造者)(4分)。后面一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譬如:武汉——武昌首义地(其他如广州、南京、中山皆可)。(3分,城市1分,理由2分,两者必须相关)

(3)因素:启蒙思想影响;法国大革命爆发,对封建势力进行打击;(2分)说明的问题: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十分艰巨、曲折(类似表述亦可)。(2分)

(4)地名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地名的变化有政治色彩;地名的变化能够反应出当时的时代特色.(答出两点给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试题分析:(1)依据“古代中国的商业”一课“市”的形成与发展,可知坊市格局被打破是在北宋,北宋时期突破了坊市分开的格局,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而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则是坊的大量存在,说明应该是坊市分开的格局,应该是北宋以前的,也就是说最晚可能是唐朝。(2)大陆与台湾所谓政权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台湾不可能出现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这样的字眼。而三民路、中山路则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为提出三民主义伟大理论,领导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与他相关的这两个路名在两岸最有可能共同使用。后一问,言之成理即可,因为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只是一座。如武汉,辛亥革命起义地;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中华民国都城、后来解放等等。(3)改名“自由广场”的主要原因要结合材料中的时间进行回答。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因此更名为自由广场。此外,很明显的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广场的名称几经变化,能够反映出法国的民主之路艰难曲折。(4)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不论中外,地名均与政治有关,通过地名变化可知看出当时的政治状况。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有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明嘉兴濮院镇“日出锦布千计,远方大贾携囊群至”,至清代,“镇上业丝者无不兼业绸,而业绸虽不业丝,亦必购买新丝以贷于机户而收绸。”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了。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明清商业中的哪些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5分)

正确答案

(1)具有区域性、专门化;商品种类繁多,商人云集;有资本主义萌芽;在东南地区相对集中;一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4分)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1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分)

(3)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2分)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明清至近代的经济结构。(1)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发展呈现了鲜明的区域性和专门化的特点;(2)近代中国商业市场中出现了西方的工业品的入侵,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3)从农业过渡到工业文明史必然的趋势,尽管有些民族或地区并非自发,但是外部力量的入侵,依然可以使它们被动开始近代化的历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0分)生产与消费决定着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动的原因。(8分)

材料二  19世纪80、90年代,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据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兴起“消费社会”的表现(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消费社会”的影响。(6分)

材料三 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看,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过去,我们很不重视建筑业,只把它看成消费领域的问题,建设起来的住宅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这种生产资料的部门,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部门。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所以,在长期的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大量的人口问题,就可以多盖房子,更好的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邓小平关于建筑业的观点。(10分)

正确答案

(1)趋势:1661—1724年呈下降趋势。(1分)

原因: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大;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趋势:1724—1820年呈上升趋势。(1分)

原因:人口快速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缩小;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2)表现: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人们消费观转向休闲消费、提前消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们实际消费水平提高;商业支付形式的更新,分期付款成为重要支付形式。(4分,每点1分)

影响:休闲消费、提前消费等,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保证了高就业率及社会稳定;但福利制度和“提前消费”,也给资本主义国际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经济风险。(6分,每点2分)

(3)观点:邓小平认为建筑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建筑业发展;建筑业可以解决生产与消费问题。(2分,每点1分)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借鉴西方经济发展道路,经济思想逐渐成熟;完善中国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影响与认识:推动中国建筑业兴起、发展,活跃了社会经济;解决了人们就业问题和满足了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2分,每点1分,任答两点)邓小平关于建筑业的观点,反映了领导人敢于创新社会发展理念,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2分,其它认识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数据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表格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归纳出1661—1724年呈下降趋势,1724—1820年呈上升趋势,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人口、耕地面积、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动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依据“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 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 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等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了高就业率及社会稳定,但是也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危险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即评述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归纳出邓小平在建筑业的观点,认为建筑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建筑业发展;建筑业可以解决生产与消费问题;其次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思想以及经济结构的完善等方面分析其原因;最后可以从建筑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解决就业问题以及有利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等方面论述其影响,就此分析可以得出邓小平的观点反映了领导人敢于创新社会发展理念,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材料二  

          

圆明园旧址                                20世纪初的北京

材料三 上海的地位很快超过广州,因为它腹地很大。太平天国闹到江南以后,当地的士大夫都往上海跑,因为上海有租界。如果说是开工厂,有大烟囱有锅炉,大家其实还是挺害怕的。比如江南制造总局刚开工的时候,那烟囱呼噜呼噜的往外冒烟,老百姓都很害怕,觉得是在烧人,所以没人去做工。太平天国在江南制造了大量孤儿。这些孤儿没什么其他活计做,就去做工人了,做了以后发现挺好。后面的人就跟上了。有一点肯定的是,尽管是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用西方的方式来管的。这一套现代城市发展与工商业的结合在租界里面体现的最好,并提供了一个中国现代化的样板,或者说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较表

-----摘自周一星《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化的若干新动向》

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最突出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和由此

产生的社会影响。(10分)

指出与材料二相关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据

此谈谈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12分)

(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成不同发展状况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1)成就:部分城镇发展超过地方行政中心(2分)

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4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促进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4分)

(2)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有利:列强入侵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国内战争也有客观促进作用(4分)

不利:西方列强侵略和国内动乱的破坏;传统观念的阻滞(4分)

方法:全面占有资料,辩证地分析评论(2分)

(3)变化:1980年之前城市化进展相对缓慢,1980后加速(2分)

原因:前者 文革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的缓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4分)

后者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交往的影响(4分任两点得满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总结城镇发展的突出成就;中国古代城镇的发展首先是商业的发展,故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可以联系所学商业发展的条件进行总结答案;同样商业的发展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另依据材料中“有的镇也升格为县”、“《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可看出城镇的发展促进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二图片及根据材料三“南制造总局刚开工的时候…老百姓都很害怕,觉得是在烧人,所以没人去做工”可以看出西方列强的侵略破坏和固有传统观念阻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依据材料三中“太平天国在江南制造了大量孤儿。…就去做工人了,做了以后发现挺好”、“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可以看出列强入侵和国内战争对城市化所带来的客观的促进作用。第二小问是对西方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分别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可以看出评价的全面,一分为二。

(3)第一小问可根据图表直接概括;第二小问可以联系所学1980年以前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和1980年以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概括答案。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