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50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金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到1919年八年间,建成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的企业的扩建,新增加资本达到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最初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2分)列举两个典型的民族企业。(2分)

⑶1928—1937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4分)

材料三  1942—1944年,日本从华北煤矿掠走近2000万吨煤;1938—1945年,从当涂、大冶等地掠走1670万吨铁矿石。日本还掠夺华商纱厂54家,占沦陷区华商纱厂的89%。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民族资本主义要获得发展必须清除哪些障碍?(2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形成区域化生产;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国内市场罗达,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南地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等。

(2)分布:东部沿海地区。举例: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或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原因:全国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等。

(4)必须清除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碍。

⑴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可以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形成区域化生产;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国内市场罗达,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南地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⑵根据教材的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最初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典型的民族企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⑶可以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1928—1937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更快的发展的原因。⑷结合材料三“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所学知识,必须清除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到了明清时期,有限的耕地根本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徽人只能“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据许承尧《风土》改编

材料二 新安商人的商业经营是以血缘、乡党的结合为核心而进行的。有力的徽商依靠乡族关系,对于围绕自己周围的子弟,贷予资金或配置各地从事商业,在业务上保持密切的联系。

----腾井弘《新安商人的研究》

材料三 徽商扯起“贾而好儒”、“由儒入贾”几面大旗,儒贾并行,亦发财亦发身,令天下穷儒羡煞。大儒王阳明早年不谈“利”,后来说“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而且肯定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余音时《士与中国文化研究》

材料四 (嘉庆年间)长公(程锁)中年客溧(地名),其俗春出母钱(出贷的钱)贷下户,秋倍收子钱(还贷的钱)。长公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急赴长公。癸卯毂(谷)践伤农,诸贾人不入。长公独予平价,囤积之。明年饥,毂价踊贵。长公出毂,市诸下乎,价如往年平,境内德长公,诵义至今不绝。                                                        ----《太函集》

材料五 徽商又被为“徽骆驼”和“绩溪牛”。骆驼和牛是人们所熟知的两种哺乳动物。在风尘弥漫、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园阡陌、春耕秋耨的农耕地带,牛是人们得力的助手。徽商最忌讳被人称作“茴香萝卜干”。因为“茴香”谐音为“回乡”,“萝卜”谐音为“落泊”,意为在外学无所成或者经营不善落泊回乡。                                     ----百度百科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徽商兴盛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 、四,概括徽商的经营特征。(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徽商的历史作用。(4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但17-18世纪中国又出现了被封建史学家称谓的“康乾盛世”的社会局面。你如何理解“衰落”与“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并能够理解这种“衰落”与“盛世”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衰落的表现: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冲击和削弱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②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加强皇权,同时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专制制度面临空前的危机。③文化思想上,进步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预示了新制度的出现。

(2)“盛世”出现的原因:①清初奖励垦荒,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的发达、商业贸易的活跃创造了条件,为盛世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②清初,国土辽阔,政治统一,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和巩固,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有效抵御了外来侵略,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保障。③康、雍、乾三位皇帝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的开创者和维护者,劳动人民是“盛世”的真正创造者。

(3)“衰落”与“盛世”的关系:“衰落”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盛世”是清初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任何“盛世”都不能阻止封建制度的衰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必然的。

正确与准确理解概念,所谓衰落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所谓盛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有资料统计,直到1890年,我国的GDP仍然占据世界第一位,但是经济结构的落差使我国并不是经济强国,在国际地位上更是被动。本试题实际上回答三个内容:一是衰落的原因,二是盛世的原因,三是衰落与盛世的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材料1: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材料2: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做买卖)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履园丛话·产业》

(1)材料1和材料2反映了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什么经济政策?(2分)实行这种政策的作用有哪些?(2分)

材料3:读图学史

(2)材料3所示三幅图片反映了发生在15-—19世纪的重大事件。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简述上述三个事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3分)并说明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3分)

材料4:1935年,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险法》,其中内容有:“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贫苦受抚养的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对贫困的盲人实行财政资助……”         

——引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3)材料4中涉及福利救济制度的措施有哪些?(2分)其作用怎样?(2分)

正确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2分)

作用:对于保护小农经济、适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需要,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2分)

(2)背景: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3分)

影响: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分)

(3)措施: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残疾、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社会保险法(2分)。(答出两点即可)

作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防止了社会动荡,避免了国家法西斯化,开创了福利资本主义的先河。(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4分)

(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状况:商人贸易活跃,为追逐利润而背井离乡;海上贸易发达;出现“夜市”和“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2)重农抑商。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第(1)问,首先需要读懂材料,再提取与唐宋商业发展状况有关的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海客”和材料二中“客纷纷”指商人活跃,材料二中“夜市”和材料三中“草市”指当时出现“夜市”和“草市”,材料四中“盗贼”“劫杀”指商人面临安全保障问题。第(2)问,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和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有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广东佛山镇“……晨,街西坊工聚之……织造老板供给纺工棉花二斤,收回棉纺一斤”“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仅此地约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远胜苏杭”。

——《手工业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4分)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特点?(5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情况?通过材料三和前两段材料的描绘,你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认识?(5分)

正确答案

(1)唐朝长安。“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坊”为住宅区。

(2)北宋东京。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出现了“瓦肆”。

(3)清朝。丝织业发展,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加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但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发展。

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并理解三则材料的关系,通过读材料判断是讲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市,并通过其中的关键字词知道分别是唐朝的长安,宋朝的东京,及清朝的佛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战国时期尽管有许多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商业仍较前代发达。试指出这些不利因素(6分),同时分析此时商业较前代发达的主要原因和积极意义(6分)。

正确答案

不利因素: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度量衡、货币、车轨等不统一;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6分)

发达原因:封建制度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分)

积极意义:商业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在商业发展中力量壮大的商人通过买田置地成为地主,增强了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4分)

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市场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而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导致市场、货币、度量衡、车轨等的不统一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同时这个时候封建制度刚刚确立,各国为了保护封建经济,在政策上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发达的原因还是要从当时的时代特征考虑,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刚刚确立,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积极意义方面,封建制度刚刚建立的初期,商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应该还是从促进新生的生产关系发展这一角度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志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进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5分)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了什

么影响?(7分)

(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2分)

(4)材料四中所说“北宋时代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正确答案

(1)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由于诸侯割据,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以控制;工商业利润丰厚,影响资本流向。(5分)

(2)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大商人势力强大,操练政治、经济,危害国家统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7分)

(3)原因:为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影响:百姓能够安心经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2分)

(4)表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晓市等。说明:宋代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大大超过前代。(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

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材料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1分)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2分)

(4)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2分)

正确答案

(1)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3分)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1分答一点即可)

(3)表现:成为商业大都会;手工业发达;外商云集;水运发达;夜市繁华。(2分答两点即可)

(4)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2分答两点即可)

(5)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答两点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场景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都市生活。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场景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

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结合场景二中有关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2分)

场景三

(六七十年代发行的粮票和布票)

场景四

(3)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国发行了大量粮票、布票等,当时为什么要发行这些票证?你对这一措施有何评价?(3分)

(4)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票证,在市场上现在还能找到吗?为什么?材料四中的券证与材料三中的有何不同?(3分)

正确答案

(1)该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2分)

(2)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

式产生较早,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带来联系与出行方式的变化;处

于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答出任意二点给2分)

(3)生活物资缺乏或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供应不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1分)

  这一措施有利于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是特殊时期实行的必要措施。(2分)

(4)答案一:找不到,因为现在经济得到发展,生活物资供给丰富,人民可以自由挑选所需物品。

答案二:在收藏市场上可以见到,人民把它作为纪念加以收藏。(2分)

材料四是现在商家为了促销发行的购物券,是商业竞争的表现,而材料三中的票证是政府为了限制自由竞争的手段。(如答: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亦可)(1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的喀什是中国最西的地方,当年的“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在此汇聚成一点,再穿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第一个中国城市就是喀什:“这里的居民大都从事商业活动,很多人都是熟练的手工业者,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地经转周游世界各地做贸易。”

材料二  喀什人民广场上有一尊著名的雕塑(注:雕塑底座上标语内容:向深圳学习,向深圳致敬!)

材料三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史上喀什的经济特色,试说明马可·波罗在中国旅游时,当时的中国商业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图中的标语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说明党和政府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经济特色:“丝绸之路”南北交汇点,国际商业中转站。商业特点:纸币流通广泛,古代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

(2)问题:喀什人民追求繁荣富强的精神,深圳为后来的经济特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3)政治: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边疆地区的稳定。经济:可以推动西部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贯彻西部大开发的既定方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成祖在发展与东西洋诸国关系的主动与热心,主观上是为了稳定政局,扩大朝贡贸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傅衣凌 《明史新编》

(1)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交通发展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2,概括隋唐时期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史实,举一例说明交通发展对城市经济繁荣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表现:统一车轨,修驰道;修灵渠;

(2)特点:隋唐时期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

  举例:地处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广州,成为著名的外贸港口城市。地处大运河中心的洛阳,成为当时的繁华都市(两都之一);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成为唐朝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3)郑和下西洋。稳定政局,扩大贸易,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陶朱公:范蠡,春秋末期人,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过的有

[ ]

A商品交换时用纸币

B以做瓷器生意为主

C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D做一些棉花生意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759年,一位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这些言辞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

①清朝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