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代。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2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素:宗法制(宗法观念);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影响:利于凝聚宗族,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消极影响:限制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图1:近代外国侵略的影响;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汇。图2: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生活巨变。
(4)态度:既要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又要兼顾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马戛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2)原因: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经济上:中国是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大国心理,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扰。
(3)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并分析两宋为什么没有因此而富强。
正确答案
(1) 表现:
①北宋东京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居民20万户,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线,出现了“夜市”及娱乐场所“瓦肆”。
②北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品种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南宋海外贸易发达,东达日本、朝鲜,西到非洲一些国家,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
原因:
①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两宋政府实行了许多发展经济的积极措施,对工商业也采取了极为开明的鼓励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由于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为增加政府收入,两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实行对外开放。
④造船、航海、指南针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条件。
(2)没有富强的原因:
①汉唐至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战乱和抑商政策所中断,难以持续发展,因而“繁荣”是有限的。
②两宋军费、官俸、“岁币”,使政府人不敷出,造成难以解决的积贫积弱。
③政治腐败,由工商业繁荣带来的财富常被腐朽奢侈行径所抵消。
④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尖锐。
本题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这一角度提出命题,又从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繁荣未使国家富强的原因三个方面求答。旨在考查考生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问题的能力。第①问中的“表现”比较容易概括,其中的“原因”和第②问中的两宋没有因此而富强的“原因”,应该从历史原因和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去综合分析,方可得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根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封建统治者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周时期,我国商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唐朝以前相比,宋朝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不顾时势”的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述当清王朝“不顾时势”时,西欧诸国的发展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重农抑商;维护封建统治。
(2)官府控制。
(3)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开设,突破了日中为市的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4)晋商,徽商。
(5)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6)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开辟海外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对历史、现实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状况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决定在十三行行商中就地筹措战争赔款。……各商行被迫摊派的款项总计达300万银元,令不少行商破产。条约规定,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易,最终为十三行的特权画上了句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具有150年历史的商馆毁于炮火,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帝国商行》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三行衰落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广州十三行对当时的中外贸易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据时人(1864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蓰:五倍)……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松、太布市,削减大半”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状况:数量增长;类型多样。(或出现集散型、生产型市镇)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农业、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
(2)原因:清政府的压榨;贸易特权的丧失;战争的破坏。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维持中外商贸交流的使命;垄断对外贸易,严重限制了中外贸易的全面发展。
(3)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影响: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封建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素:宗法制(宗法观念);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影响:利于凝聚宗族,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消极影响:限制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图一:近代外国侵略的影响;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汇。图二: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生活巨变。
(4)态度:既要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又要兼顾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素:宗法制(宗法观念);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影响:利于凝聚宗族,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消极影响:限制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图一:近代外国侵略的影响;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汇。图二: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生活巨变。
(4)态度:既要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又要兼顾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简述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并分析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及货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演变:(1)夏朝以前,人们用天然贝壳作为货币。(2)商周时期人们使用人造贝币。(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青铜为主要材料的形态各异的铸币。(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实行圆形方孔钱,“圆形方孔”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5)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6)唐初发行开元通宝。(7)宋代铜钱大量发行,四川地区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元代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纸币流通的政权。(9)明初废纸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体制。
原因:(1)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产品交换的日益频繁。(2)统治者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维护统治的需要。(3)商业贸易的日益发展,产品的商品化。
地位:(1)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中介和见证。(2)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之一。(3)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也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因此货币由政府来发行。本题首先让学生回答货币的演变历程,主要考查熟练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概括演变的原因,考查根据演变的内容从多角度去归纳和概括,货币的社会地位也需要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加以总结,考查分析概括的能力。
商旅指南
1340年,佛罗伦萨人裴戈罗蒂依据当时商人所了解到的亚洲情况撰写成一本书,为那些想到中国的商人提供参考。从塔纳(Tana)到中国,你旅行的道路是很安全的,据走过这条路的商人说,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安全的。……中国有很多的城市和市镇。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它的都城,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商人,有大量的贸易……无论商人们携带多少银子远去中国,中国的君主都会从他们手中拿过来纳入国库。对带来白银的商人,他们用纸币与其兑换。……用这种钱,你可以购买丝绸和其它你想买的商品。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一定会接受它。
——《新全球通史》547页
问题:
(1)1340年的中国处于哪个王朝统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商人到中国经商有何利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00多年后,商人若依据本书再到中国去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风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元朝。
(2)利:商旅路途安全;中国市镇多,商品多,交易量大;可以兑换纸币,携带方便。弊:个人私产(银子)难以保障;兑换纸币时可能遭到勒索;纸币购买力难以保证。
(3)东西陆路不畅通,商旅路途安全难以保障(或奥斯曼帝国崛起,过境商人受到盘剥);即使商人到了中国,也可能难以进行直接贸易(或中国实行朝贡贸易,贸易有时间、地点和人员限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单位: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
(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中国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不同的时期,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代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百万户,其中有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以后到清代。这是中国固有文化复兴和进步的时代。这时期此前的贵族没落了,君主得以建立独裁政治,与此相应,中国官僚群体最后形成,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文化回归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近代。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这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
材料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宋代东京出现了“前代都市所未有的经济生活景观”,请依据材料一概括其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生活景观”的主要原因。(7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两人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5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功能比较完备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和场所。(3分)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大量产品投放市场;政府商业管制松动;政治中心的影响;地处汴河沿岸,交通便利。(4分)
(2)同:都认为宋朝发生了商业革命。
异: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5分)
试题分析:
(1)提取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突破了宋代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坊市制度的崩溃”、“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第二小问从宋代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调整、交通发达等角度分析城市繁荣的原因。
(2)材料二内藤湖南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宋代的文化与西洋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也指出“宋朝时发生了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是“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没有使中国进入近代社会。
(19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7分)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2)材料三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四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3)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五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
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举措。一个自强奋进的东方民族,一个日益强盛的伟大国家,以特有的胆识和远见、包容和胸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浩荡洪流。
(5)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洪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4分)
明代: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3分)
(2)强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为丰富的原料产地。(2分)
(3)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分)
(4)主要原因:计划经济。(2分)
(5)因素:改革开放的决策;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答对任意三点即可4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市的时间、空间、规模、草市的饮食服务设施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明代市场发展根据材料从商人数量、商品种类、长途贩运等角度回答。(2)从材料“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可以看出扩张的目的是销售商品、掠夺原料。(3)新现象根据材料概括,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计划经济,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回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学生可以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球化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发展的较为薄弱,但是在不同的朝代,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宋朝等。近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逐步的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落后国家成为了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地建立,真正的自主的融入到世界。
(30分)生产与消费决定着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动的原因。(8分)
材料二 19世纪80、90年代,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据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兴起“消费社会”的表现(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消费社会”的影响。(6分)
材料三 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看,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过去,我们很不重视建筑业,只把它看成消费领域的问题,建设起来的住宅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这种生产资料的部门,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部门。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所以,在长期的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大量的人口问题,就可以多盖房子,更好的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邓小平关于建筑业的观点。(10分)
正确答案
(1)趋势:1661—1724年呈下降趋势。(1分)
原因: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大;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趋势:1724—1820年呈上升趋势。(1分)
原因:人口快速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缩小;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2)表现: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人们消费观转向休闲消费、提前消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们实际消费水平提高;商业支付形式的更新,分期付款成为重要支付形式。(4分,每点1分)
影响:休闲消费、提前消费等,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保证了高就业率及社会稳定;但福利制度和“提前消费”,也给资本主义国际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经济风险。(6分,每点2分)
(3)观点:邓小平认为建筑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建筑业发展;建筑业可以解决生产与消费问题。(2分,每点1分)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借鉴西方经济发展道路,经济思想逐渐成熟;完善中国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影响与认识:推动中国建筑业兴起、发展,活跃了社会经济;解决了人们就业问题和满足了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2分,每点1分,任答两点)邓小平关于建筑业的观点,反映了领导人敢于创新社会发展理念,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2分,其它认识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数据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表格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归纳出1661—1724年呈下降趋势,1724—1820年呈上升趋势,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人口、耕地面积、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动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依据“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 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 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等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了高就业率及社会稳定,但是也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危险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即评述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归纳出邓小平在建筑业的观点,认为建筑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建筑业发展;建筑业可以解决生产与消费问题;其次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思想以及经济结构的完善等方面分析其原因;最后可以从建筑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解决就业问题以及有利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等方面论述其影响,就此分析可以得出邓小平的观点反映了领导人敢于创新社会发展理念,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