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进入今年5月份,羊肉掺假、山东毒姜事件吵得沸沸扬扬,食品安全再次提上日程。食品安全关系着你我切身利益,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法典《唐律疏议》中明文规定:凡是故意以有毒的肉赠送他人或者出售,从而造成他人中毒的,判处一年徒刑;造成他人中毒身亡的,判处绞刑。
宋代,为了加强监管,宋代政府让商人们组成“行会”,按照行业类别登记在册,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
清代茶叶市场是造假贩假最集中的领域,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清后期,主管部门还制订了茶叶质量标准……符合标准的放行,否则一律扣留、充公或焚毁。
——《中国古代的食品安全监管》,摘自《揭阳日报》2012年5月27日
材料二: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德裔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在《《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的书中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
——王加丰《食品安全为何是永恒话题》,人民网2011年06月28日
材料三: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200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据百度百科整理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占代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茶叶市场造假贩假盛行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方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背景。(6分)
(4)通过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加强食品安全(7分)
正确答案
(1)措施:制定法律;对违法者处以刑罚:利用行会进行监管;制定质量标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2)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对外贸易的发展(或外商对茶叶的需求)(2分);商人道德素质不高;高额利润的吸引;政府监管不力(任答其中2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3)背景:工业革命的推进(或科技进步使造假水平提高);市场经济下对利润的追逐(或拜金主义的盛行或商家的贪婪);造假食品威胁人们健康。(6分)
(4)启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惩违法者:制定质量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相关的道德伦理教育。(任答3点即可得6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朝制定法律文献《唐律疏议》,明文规定严惩投毒犯;宋代建立行会,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管;清朝则制定了行业的标准。(2)清代茶叶市场造假严重的原因在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较好,造假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另一个方面,对外贸易发展也刺激了不法商人的造假行为。此外,政府监管不力也是重要的原因。(3)从材料二就可以看出当时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已经用在了造假上,食品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4)从中外历史上的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健全法制,加强监管等方面做文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材料二 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三 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
但关于欧元前景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些专家称“欧元为政治货币”,预言欧元生存期不会超过十年。这显然过于悲观,低估了欧洲政治家的决心和能力。但欧元十周年后不久,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欧元的潜在风险。《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界定了欧元的基本属性,但《马约》阐述的欧元四大承诺全部被打破:政府债务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翻倍了;预算赤字没有得到控制;救援禁令同样遭到破坏;欧洲央行不再独立,却因为大量收购贬值的政府债券而危及信誉。
——黄益平《欧元危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说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元的影响。(5分)
正确答案
(1)秦: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宋: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之间商品交流频繁,货币流通量大;四川地区交通阻隔,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6分)
(2)变化:16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4分)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②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③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6分)
(3)影响:欧元的诞生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众对欧洲身份的认同感;但是欧元诞生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意义,跨主权货币的承诺被打破,为欧元区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5分)
试题分析:第(1)问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货币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分析原因主要从秦实现大一统角度回答,宋代出现纸币交子,主要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贸易往来需要方面来回答;第(2)问首先要分析材料得出中国金银比价 16 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 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的这种变化,分析原因要结合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外贸易状况和中国商业发展情况来作答;第(3)问对于欧元的评价,注意结合材料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回答,既要看到它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带来的问题。
点评:货币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政治的演变,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成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经济交流的重要任务。宋代的货币发展则是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了交子。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白银价格的降低和外国对中国的商品需求有关。国际市场打开,西方掠夺的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白银价格降低。20世纪初期,欧元诞生,是欧洲一体化的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迭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1:《明代工商业中心示意图》
图2:《棉花图·收贩》、《甘薯图》、《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南京繁华图》
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图1,指出明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8分)
(2)根据图2提供的资料,分别说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具体表现。(8分)并进而分析为什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而封建制度却走向衰落?(4分
(3)根据图2资料,概要说明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5分)
正确答案
(1)基本特点:(8分)①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②长江沿岸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③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④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
(2) 具体表现:(8分)
①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②甘薯等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使粮食总量大幅增加。③丝织业等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④南京等城市商业贸易繁荣。(每点2分)
衰落原因:(4分)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经济。(2分)
②也催生了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从而动摇封建制度的基础。(2分。如写市民阶层扩大,可给1分)
(3)三者关系:(5分)
①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扩大,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资源。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商品化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④三者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促进)。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明代工商业中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明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长江沿岸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能力。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具体表现:从《棉花图·收贩》可以看出,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从《甘薯图》可以看出,甘薯等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使粮食总量大幅增加;从《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可以看出,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从《南京繁华图》可以看出,南京等城市商业贸易繁荣。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而封建制度却走向衰落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得出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扩大,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资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商品化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三者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促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日:‘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特点》和[明]谢肇潮
《五杂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战国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3)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4)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
在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密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一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 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厘肆,埒于二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主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咽喉近代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一一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三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太祖)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的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金陵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小农经济、封建文化自我封闭和保守性的大环境影响;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错误的竞争观念。影响:有利工艺传承,保证工艺水平;从长远来看,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全国的统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3)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反映着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王朝都城及其相对独立的方国都邑之间。遵循明确的等级城邑制度。各城或建筑高峻城墙,或挖掘巨大壕沟,或利用天然屏障。
陕西岐山风雏村所发现的西周时期的四合院遗址,凸显着主从有序、内外有别、封闭内敛的典型的“深宅大院”的空间序列,以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着伦理秩序。
风雏村遗址四合院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城市的主要职能,并概述西周城市和民居建制中反映出的社会特征。(4分)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材料三 中国资本主义私营现代企业的产生前提,是由西方列强的冲击造成的。西方列强入侵冲击造就的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摆脱了传统中国城市模式的新兴城市,又为其生产提供了土壤与舞台,中国最早的民营现代企业就是从外资那里获得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又庇护于“租界”这种特殊的场所而得以免除滥用职权、腐败无能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才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卷)
(3)通商口岸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现代企业”出现在通商口岸的原因,并分析通商口岸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作用。(8分)
正确答案
(1)职能:政治、军事中心;(2分)特征:宗法分封制为核心,以礼制维护秩序。(2分)
(2)表现:城镇商人聚集,交易金额巨大,专业分工不同,分布数量密集。(4分)影响: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于发展。(2分,若答“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也可得1分)
(3)原因:原有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随着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较早接触到西方先进的近代工业技术;便于获得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免受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和损害。(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作用:是了解、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点和重心,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4分)
试题分析:(1)中国古代的城市特别是唐代以前的城市都是政治军事中心,经济功能隶属于政治功能;从材料“主从有序、内外有别、封闭内敛的典型的“深宅大院”的空间序列”可以看出相关的社会特征。(2)从材料“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白银动以数万计”、“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等信息可以找到答案。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可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3)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的比较好,自然经济瓦解的较早等一系列的因素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较早的产生于此;作用可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古代在唐代以前,城市主要是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经济功能不强,在宋代以后经济功能逐渐的增强,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近代,在列强的冲击之下,民族工业产生并且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13分)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习惯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俗,它们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中国史·博学人》
材料二 在整个19世纪,英国男子衣橱中必备的衣着,一般是一套白天礼服、一套晚礼服、一件海军蓝的上衣和三四条灰色裤子。礼服是不经常穿的,常穿的是海军蓝上衣和灰裤。……在政府或企业上班的职员,一般都穿一身“公务套服”,以灰暗的颜色为主,白衬衣,打领带,所以这些人又被称为“白领阶层”。与此相反,工厂工人上班时,多穿蓝色工作服,被称为“蓝领阶层”。在英国,大致可凭人们的服装看出其所属的社会阶层。
——《世界全史百卷本》
材料三 “(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英)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都城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
(2)材料二中英国男子日常着装有何特点?(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习俗变化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现象:市井娱乐生活繁荣。(2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文人阶层的壮大和市民文化的发展。(3分)
(2)特点:工作服流行;成为社会身份的象征。(2分)
(3)现象:广州姑娘衣着打扮西化。(2分)
原因:广州开埠通商;社会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2分)
(4)认识:习俗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是一个时期时代特征的反映;要正确对待,既不盲从,也不抗拒。(2分)
试题分析:
(1)“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可知市井娱乐生活繁荣;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北宋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等。
(2)“在英国,大致可凭人们的服装看出其所属的社会阶层。”可知工作服流行;成为社会身份的象征。
(3)“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可知当时社会生活西化的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注意习俗变化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要正确对待。
(15分)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5分)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这一观点。(6分)
材料三 汉口开埠以后,江汉关以下地段开辟了租界区。外国人在汉口有自己的码头货栈,兴建了工厂公司,开办了航运业。汉口的商业中心,从沿河一带向沿江一带转移。汉正街的繁华盛景,逐渐被六渡桥、江汉路以及租界滨江商业区所取代。汉口人的日常用语中,除了洋船之外,多了洋火、洋油、洋蜡、洋布、洋铁、洋油灯等一系列洋字号的名词。在洋街的影响下,汉口向近代城市迈进的脚步缓慢地移动了。1871年冬,清政府在汉口设立招商局。 1889年,洋务派人物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以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加速了汉口前进的岁伐。
(3)以材料三的汉口为例,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城市的主要特点及其反应的本质问题。(4分)
正确答案
(1)原因: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5分)
(2)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西方:城市自治权利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商业影响较大。(6分)
(3)现象(此处现象应为特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且与西方差距较大。本质问题:反映情况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4分)
试题分析:(1)分析问题时首先应该注意答案内容的时间点,是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然后重点注意分析这个城市的发展是在“农耕文明”条件下发展。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上的安定与统一,同样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越发展城市才会越来越繁荣。
(2)从材料二中可一一对应找出答案。如材料中“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使其发展缺少法律性的保护。而“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再有从材料中的“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可以分析出中国的商业城市不独立,而政府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所以对商业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而西方的城市比较独立,城市的实力也强大得多。
(3)近代中国城市的特点应该从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做为半殖民地的一个近代化城市,应该带有殖民地化的特点,加之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发展所受的阻碍,所以发展水平不会高。所以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要透过现有的现象的特点来透视本质问题。
(26分)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5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3分)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试从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角度简要评价其历史作用。(4分)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金融措施简表
(3)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采取措施的主要特点。(4分)从中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说明美国怎样确立在世界金融秩序的地位。(4分)
正确答案
(1)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4分)
需求:手工业和商品生产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商业资本的活跃。(任2点4分)
(2)原因: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任2点4分)
作用:近代化史观角度: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把货币从金属货币改为纸币,实现了货币的近代化;也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近代化。(任一点2分)
全球史观角度:纸币取代金属货币,顺应了世界货币纸币化的潮流;促使中国法币与世界主要货币英镑、美元的挂钩,也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任一点2分)
(3)特点:健全法律法规,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4分)
变化:由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到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2分)
确立:美国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4分)
试题分析:
(1)提取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并据此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即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铸币经历了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第二小问从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等方面分析原因。
(2)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有利于中国币制和经济的近代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有利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3)依据材料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分析新政在金融领域采取措施的主要特点:健全法律法规,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使美国实现了由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到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一个玉器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明朝的什么社会现象?(4分)
(2)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三种?(3分)
(3)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4分)
(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分)
(2)经营商业活动;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3分)
(3)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4)投资田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4分)
第(1)问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致富数千金”“佃人用货币折租”“获利甚多”不难得出答案。第(2)问从问题“经济活动”出发,仔细阅读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第(3)问抓住问题中“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注意“各有什么影响”,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从当时的社会现状出发,进行说明。
(12分)
材料一 叫卖广告在先秦已出现,《楚辞》记载姜太公站立市井吆喝卖肉,可谓吆喝叫卖的祖师爷。宋代叫卖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到清代商贩及手艺人有近500种,所售商品不同,唱卖的声调也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季节的唱卖,或艳丽或悠长。
材料二 国初民居尚简朴,三间五架式甚狭小。服布素,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少者出游于市,见一华衣者,人怪而哗之。
——(明)嘉靖《江阴县志》
材料三 二三十年间,富贵家出金帛,制服饰器具,列笙歌鼓吹,招至十余人为队,搬演传奇;好事者竞为淫丽之词,转相唱和;一郡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
——(明)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叫卖广告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原因。(5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社会风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5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消费与生产两者关系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2分)(1)概括叫卖广告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原因。(5分)
从单纯的吆喝到以唱卖为主,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1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对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商贩更需要用特色的叫卖声来引人注意;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也使叫卖声有一些艺术色彩。(各2分,共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社会风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5分)
从从崇尚简朴到追求奢华,风气糜烂。(1分)
变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进步,消费观念的变化。(任答1点得2分,共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消费与生产两者关系的认识。(2分)
生产发展有利于消费,健康的消费促进生产发展,过度消费会引发经济危机和资源浪费。(2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得知“姜太公站立市井吆喝卖肉”到“宋代叫卖广告中以唱卖为主”,形式是从吆喝到卖唱,并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究其根源都是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物品更为丰富,时空限制被打破,商贩更需要用特色的叫卖声来引人注意;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也使叫卖声有一些艺术色彩。
(2)根据材料二得知,国家初期,百姓都崇尚节俭,穿布衣,居室小。如果遇到穿着华丽的,都会觉得很奇怪。而材料三中,富贵人家生活奢靡,追求富贵奢华。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消费观念也有了变化。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下:
首先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我们的消费对象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 2、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质量。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如没有汽车的生产,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
其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1、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皇室生活的奢华习气自北宋中期开始从上到下感染到黎民百姓,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东京处在时尚中心,俨然一座消费或寄生的城市,为了满足种种消费需求,城市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相应的商业、服务业项目,如商店、酒楼、饭馆、瓦子等,沿街分布,从而使完整的街市得以形成。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造成东京市坊分离制度破坏的因素并指出其根本原因。(5分)
材料二 直到16世纪中叶,利物浦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镇。1650年代英国内战后,利物浦的贸易和居民人数开始缓慢增长。踏入十八世纪,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超过了同爱尔兰和欧洲的贸易,利物浦开始发展。而奴隶贸易的利润帮助该市迅速繁荣起来,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同时这里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地区之一,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到十九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通过利物浦船坞,利物浦的人口继续快速增加,最终成为英国第二大都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利物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利物浦城市发展的因素。(3分)
材料三 上海英租界是最早的租界,1845年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划定,1863年与美租界合并而成上海公共租界,租界内实行自治管理,不由英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租界因享有公民领事裁判权,中国政府不能轻易干涉租界内部事务,难以对租界内的行为进行司法活动,要从租界引渡犯罪的公民就会很困难,这个特点也往往令租界成为一些持不同政见者或战争时期平民的最佳避难场所。
——摘编自搜搜百科《外国租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公共租界出现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因素:政府放宽抑商政策;城市人口增长;物资需求压力;沿街、沿河分布的邸店和行市大量出现;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4分,答出四点即可)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1分)
(2)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工业革命。(3分,答出三点即可)
(3)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特权。(1分)影响:租界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和司法主权,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前沿;提高上海城市管理水平,传播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科学文化、生活方式;为政治流亡者和战时平民提供庇护。(3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宋朝“市”的繁荣的原因。“因素”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巨大的人口压力”“原有的……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奢华习气……成为……社会时尚”作答;“根本原因”可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作答。
(2)本题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英国内战后……利物浦的贸易……开始缓慢增长”“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奴隶贸易的利润帮助该市迅速繁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地区之一”作答。
(3)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对中国侵略的影响。“背景”可根据《南京条约》的内容作答;“影响”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租界内实行自治管理……市政管理机构……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中国政府不能轻易干涉租界内部事务,难以对租界内的行为进行司法活动”“成为……持不同政见者或战争时期平民的最佳避难场所”作答。
在探讨“社会生活变迁”问题时,某同学从古代、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习俗等角度入手,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一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与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4分)
(3)根据上述图片信息,概括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呈现的趋势及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6分)
(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杆,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分)
正确答案
(1)宋代城市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2分)
(2)宋代城市突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城市经济发展,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4分)
(3)趋势:传统的陈规陋习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2分)实质:文明开化。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造成中国社会的变化;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产生;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民主趋势加强;文化上,受西方先进思想观念的影响等。(4分)
(4)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决定作用;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文明的载体,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出前后继承、发展的关系,又呈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补充、交融、促进的关系;开放是文明进步的有力保障,历史的进步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6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的出处《东京梦华录》和材料二中的“(宋代)都市”可知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宋代的城市;由材料一的“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和材料二中的“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可以知道这是反映城市里的市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2)首先要明确材料二中“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是指在宋代城市里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市一天24小时都可以进行交易,且没有固定的地点。可以在城市的任何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这种种限制的取消,使得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经济活动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生活的多样化,随之带动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趋势:需要结合图片反映的现象来总结和概括。第一幅图片反映的见面礼节为作揖,第二幅反映的新式婚俗,第三幅反映的是大众报业,第四幅反映的是电影这种娱乐方式;综上可以得出其趋势是传统的陈规陋习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实质:根据趋势就不难得出实质。原因:需要从内外两方面来思考。国内来说,应该考虑清末民初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外部来讲,应该考虑中外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中国的影响即可。
(4)这一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来回答。由材料可知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逐渐往更文明、更先进的方向发展,而这背后则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而且对一个国家来讲其进步是自身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又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同时还应看到文明的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根本因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