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闱……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日“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
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 (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以及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6分)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的文化特征,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
正确答案
(1)表现:专业化市场得到发展;街巷店铺林立、市坊界限打破;商品交易种类繁多、数额巨大;娱乐经济繁荣。(6 分,任答3点即可)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2分)
表现: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4分)
(3)文化特征: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2分)
说明:宋词繁荣,风俗画流行、话本、瓦子等。(2分,任答2点即可)
试题分析:(1)本问以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关键信息:姜行
最是铺席要闱、动即千万、“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本问应从时空限定、市场的扩大和经济功能的增强等方面归纳。
(2)关键信息:“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第一小问,观点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表现应从四大发明在宋代的发明及其应用。
(3)关键信息: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材料三反映了宋代文学艺术通俗化的特点,列举宋代文学艺术相关成就。
有学者认为所谓的现代文明的过程,就是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工商文明”战胜或者说取代以传统农牧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存于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十三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桑弘羊《盐铁论》
元世祖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明朝嘉靖(1522~1566)则规定:“查海船双桅者,即捕之,所载即非番物,俱发戍边卫。”
材料二 18世纪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摘编自《大国崛起》
(1)依据材料一,分析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引领着世界的发展”的工商业文明的内涵。(3分)
正确答案
(1)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观念,求利成了“小人”与卑鄙的标记;封建政府推行盐铁专卖制度,与民争利;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若答重农抑商政策可酌情给分)。
(2)工商业文明内涵:以科技为基础;工业化(工业革命);市场化(自由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试题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前两点文字意在强调中国传统儒家中的“重义轻利”观对商品经济的影响,第三段材料选自《盐铁论》以及第四段材料,分析可知事实上市一种重农抑商政策这在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依据这样几段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从思想、政策两个方面归纳。第(2)问,注意关键信息“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等信息,再结合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有关史实从 工业、科技、经济体制等方面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1573-1620年,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明清史散论》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正确答案
(1)规模大;发展快;重视商品质量;管理规范;注重商业信誉。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资本活跃。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3)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诚信为本。
阅读下列材料: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请回答: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略”。(言之有理即可)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社会位置的变动,它既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更,又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的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分别为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夫、篦头、修脚、修养、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一时期社会流动节奏之快是空前绝后的。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在传统贵族因为自然原因人数减少时,都铎国王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限的任命贵族,使贵族人数总量基本不变。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特点: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2分)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2分)双向流动(地位由高到低;由低到高)。(2分)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3分)政府的控制放松;(3分)朝廷赋役沉重;(3分)土地兼并加剧;(3分)科举制度的推动。(3分)(任三点得9分)
(3)原因: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孕育大量职业官僚人员;(2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新贵族;(2分)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特点的文化革命,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新发展的知识分子。(2分)
(4)影响: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2分)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产生(2分)
试题分析:第(1)小问依据“社会流动”的概念,可知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从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更、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的改变三个方面分析,同时依据材料一“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二十四民”可知明代社会成员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从材料一“二十四民”中“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可知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同时从材料可总结概括出社会成员的流动是双向流动。第(2)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明代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可以看出,经济方面朝廷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从“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可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在政治方面,政府的控制放松、科举制度的推动。第(3)小问结合材料二,从16-18世纪英国的历史阶段特征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来分析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第(4)小问,结合两则材料可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分析社会流动中英两国的相同影响。
点评:这是古今中外贯通融合的一道综合性试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1)是什么:如第(1)小问,着重依据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历史现象;(2)为什么:如第(2)小问和第(3)小问,着重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3)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考查学生对相似的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能力,如第(4)小问,着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进行分析对比。
(18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6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2分)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特点:专业性强、分布密集。(2分)
影响: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或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推动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2分)
(2)因素:①棉纺织业的发展(或机器化大工厂的建立);
②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③殖民扩展使世界市场扩大。(每点2分,满分6分)
(3)差异: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2分)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2分)
试题分析:
(1)可根据对材料一的概括来回答,材料一可反映出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是指专业性强;分布密集。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使资萌产生等角度来回答。
(2)根据材料信息“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 说明棉纺织业的发展;“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说明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再联系这一时期英国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扩大。
(3)通过诺表格数据对比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城市人口百分比远远低于同时期英法等西方国家,实际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滞后,联系这一时期西方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说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点评:城市化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要注意将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及欧美有关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内容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货币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
(1)材料一是什么时期的什么货币,它的出现说明什么?
(2)下表是人民币发行的简表。要求参照前三套人民币发行的简要说明,编写第四套人民币发行的相关说明(填入对应的表格内)。说明限60字。(5分)
材料二 海关总署2010年4月10日发布2010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1至3月,我国出口总值6178.5亿美元。
(3)目前世界各国为什么进出口贸易结算以美元为主?简述二战后美元地位的变化及原因。(9分)
材料三 图
(4)欧元的出现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也反映了多极化趋势加强,简述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正确答案
(1)材料一是宋代出现于中国四川的交子(1分)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的纸币(1分)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3分)
(2)第四套人民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发行。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行大面值的纸币,以满足人们对货币现金面额的需要。(5分)
(3)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2分)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与黄金挂钩,从而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元由占主导地位的削弱。由于1973年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防御;欧洲和日本崛起等原因。
(4)进程: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试题分析:
(1)结合教材相关的基础知识,该图片的是课本上讲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时说明的“交子”。
(2)总结前三套说明的逻辑顺序,再结合表格提供的时间线索和时代背景,即可完成表格填空。
(3)考查了二战后经济的国际格局,结合教材说明即可回答,二战后美元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需要注意地位和地位的原因要一一对应。
(4)这类题考查比较简单,但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总结。根据教材原文内容,然后结合事件的意义即可概括出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共11分)
(1)以字母A虚线标注的陆上交通线,历史上称之为___ ,它开始于__ 朝。(2分)
(2)以字母B实线标注的海上交通线,宋时起点是______(1分);导致该条商路兴盛的主要原因有: (2分)
(3)概述开辟C线的主观动因(2分)客观评价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⑴.丝绸之路(1分),西汉或汉朝(1分)
⑵.泉州(1分),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两宋的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任二,2分)
⑶.西方为了寻求黄金或获得东方商品(2分)。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加强了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与交流(任一,2分);亚、非、美洲等地区开始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文明遭到破坏(2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片,以字母A虚线标注的陆上交通线是指连接亚欧的陆上通路,联系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开拓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2)根据图片,以字母B实线标注的海上交通线应是指海上丝绸之路,联系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再结合宋朝的相关知识分析原因。
(3)开辟C线应是指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结合开辟新航路的目的和影响回答。
点评:图片型材料题(文物图 、漫画、 地图等)
此类题目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进行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历史要素,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二 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
材料三 (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摘编自《水浒传》,书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
请回答:
⑴联系《春望》简要分析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诗在题材方面的特点。(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铸钱数额巨大的原因。(4分)
⑶结合材料二、三判断,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铁)钱还是白银?简要说明理由。(3分)
正确答案
⑴原因:杜甫的《春望》直接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痛恨战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历史。(2分)特点:唐诗题材广泛,关注现实生活。(1分)
⑵宋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分)解决三冗问题也需要大量货币。(1分)
⑶铜(铁)钱。(1分)理由: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1分)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作者更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2分)
试题分析:第(1)问,安史之乱中,长安被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直接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们痛恨战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题材广泛,关注现实生活;第(2)问,联系史实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在经济领域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同时在宋代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冗官冗兵问题出现,是朝廷开支大增,故需要多铸钱;第(3)问,宋代人使用的应是铜(铁)钱。因为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而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同时作者更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流通的是白银。
点评:宋代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考试的常考点。尤其是商业和城市。宋朝商业出现新的高峰:①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②边境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③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④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14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6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4分)
正确答案
(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务设施;(3分)明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人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3分)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3)观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1分)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从材料二“大抵徽俗”“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市场出现的新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从材料“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可以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运的东南财赋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扬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结合材料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
正确答案
(1)为京师转运粮食财赋,对维持唐朝后期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南北交通,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交通线的意义: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第(1)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取的信息尽量做到全面,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运河作用有为京师转运粮食、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南北交通,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二 关于明代中后期石门镇(注:浙北名镇之一)油坊经济的发展,文献有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防夷五事》: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据称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据称借领外夷资本积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据称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据称夷船进泊处,应请酌拨营员弹压稽查也。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12分)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两方面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防夷五事》的政策实质和消极作用。(6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或商业资本活跃)。材料二: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部门。材料三:对外贸易严加管理,有了明确的法规,使闭关政策成为制度。(12分)
(2)主观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或“敬业”“进取”“守信”“讲义”)。客观上: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繁荣。(6分)
(3)《防夷五事》是清政府闭关政策的体现;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中国科技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
试题分析:(1)通过审题可知,答案来源于材料,材料一中“晋商”一词,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材料二中“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结合教材知识可知: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典型特征;材料三中《防夷五事》,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依据答题提示从主、客观两分析方面。主观上,依据材料“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可知晋商的经营原则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客观上,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达,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专业化的工商业市镇的繁荣为其提供了经营场所。(3)依据《防夷五事》的内容可知其实质,答题限定是“消极作用”,所以依据教材知识回答“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即可。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人口不断增长,进入举业的读书人增加很多,但科举名额却未见相应增加。应试者日增,而举业出路有限,为谋生计,大批读书人只能弃儒而商,进入正在迅速发展商业领域。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儒商”。
——周生春 杨缨《历史上的儒商与儒商精神》
材料二 江南重商思潮带来了士商关系的嬗变,儒而贾,贾而儒,儒贾相通,士商合流的社会趋势,江南儒商们在此过程中脱颖而出, 但他们不像一般商人那样奋勇趋利,仅以营利为生活的唯一目的,而常常在经商之余博览群籍,诗文作赋,交往文人雅士; 建造园林,创建戏班,丰富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 富而思教,兴办书院,关注子孙后代的教育。
——孙其芬《明清时期江南儒商及其诗性文化艺术活动》
材料三 (儒商)招养食客,资助文人,校雠书籍,从而在淮、扬、苏、杭一带形成“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氛……然固不能谓其于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儒商兴起的社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商群体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5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江南儒商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梁启超对儒商作用的认识。结合所学,指出儒商活跃对经济思想的深刻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商业经济活跃;文化发展,读书群体壮大;科举名额有限,仕途受限。(任答两点,共2分)
表现:活跃了市镇、城市经济;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快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商帮)。(3分)
(2)特点:士商合流;营利与追求生活品味相结合;注重文化;关注教育。(4分)
(3)认识: 推动江浙一带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类似意大利资产阶级推动文艺复兴的兴起。(2分)
影响: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1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材料中文字“商业发展迅速”“人口不断增长,进入举业的读书人增加很多”“应试者日增,而举业出路有限”等文字信息来概括社会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市镇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以及商帮的出现等角度归纳表现。第(2)中从材料二中“儒贾相通,士商合流的社会趋势”“ 交往文人雅士; 建造园林,创建戏班,丰富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关注子孙后代的教育”,以及材料三中“从而在淮、扬、苏、杭一带形成‘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氛”来归结儒商的特点。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材料中“从而在淮、扬、苏、杭一带形成“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氛”说明推动江浙一带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从“然固不能谓其于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概括出“类似意大利资产阶级推动文艺复兴的兴起”的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从思想角度分析作答。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
材料二
十六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约在21010担以上,十八世纪增至8889241担以上。十九世纪仅前四十年输出数量十分庞大,约1500万担,比十八世纪100年的总输出量净增600余万担……输入茶叶的国家,十七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而荷兰是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它的茶叶输入总量约为2万担,是英国茶叶总输入的20倍,俄国仅为10担右,其它国家则更少……十八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中英国取得支配地位,总量为400万担,约占中国茶叶总输出量的45%,欧洲输入量的50%。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英国转口输入茶叶……十九世纪则是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
——摘编自2007年《茶叶通报》
材料三
在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中尽管在中国出口差价变化不大,由于市场“物以稀为贵”和欧洲各国征收茶叶高额税收,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帕来品,完全“是一种奢侈品”,“茶价异常昂贵”,有所谓“掷三银块而饮茶一盅”之说。……十七、十八世纪一些国家将茶价下调,茶叶才逐渐走向普通百姓。
——摘编自2007年《茶业通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茶叶贸易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变化,并予
以评析。(17分)
正确答案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回答任四点8分,每点2分)
(2)变化一:对外贸易迅速发展。(3分)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革命,东西方贸易便利;欧洲市场茶价下调,消费量大增;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增加收入。(8分)
变化二:经历由荷兰主导到英国主导的变化(主导茶叶输入国由荷兰到英国)(6分)
17世纪荷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经济实力欧洲第一;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有大量的销售市场;有利于英国资本积累。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茶叶贸易促进了纸币的流通;“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经济城镇兴起;“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地域商人出现,增加了财政收入;“(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2)依据材料概括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变化:“十六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约在21010担以上,十八世纪增至8889241担以上。十九世纪仅前四十年输出数量十分庞大,约1500万担,比十八世纪100年的总输出量净增600余万担。”出口数量迅速增加;“十七世纪主荷兰是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十九世纪则是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结合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殖民扩张等知识分析中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并作出评价。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牢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远之劳”。
——《明太祖皇帝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9分)
正确答案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3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从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的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9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的两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材料的上半部分主要强调要保护商人的合法权利,材料的下半部分主要强调要利用商人为军事和民生服务;(2)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回答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延续了前代的一贯做法,即以农业为本,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注重利用商人为其统治服务。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最突出也是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经济压迫政策,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重农抑商的原因:根本原因: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原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具体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②重农抑商的发展过程,商鞅变法首创,以后历代均坚持执行;③重农抑商的影响: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受到限制。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社会进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