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中国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不同的时期,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代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百万户,其中有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以后到清代。这是中国固有文化复兴和进步的时代。这时期此前的贵族没落了,君主得以建立独裁政治,与此相应,中国官僚群体最后形成,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文化回归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近代。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这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
材料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宋代东京出现了“前代都市所未有的经济生活景观”,请依据材料一概括其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生活景观”的主要原因。(7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两人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5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功能比较完备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和场所。(3分)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大量产品投放市场;政府商业管制松动;政治中心的影响;地处汴河沿岸,交通便利。(4分)
(2)同:都认为宋朝发生了商业革命。
异: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5分)
试题分析:
(1)提取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突破了宋代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坊市制度的崩溃”、“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第二小问从宋代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调整、交通发达等角度分析城市繁荣的原因。
(2)材料二内藤湖南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宋代的文化与西洋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也指出“宋朝时发生了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是“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没有使中国进入近代社会。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一个地名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
材料一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发现了一组文字材料:“……两县共辖109坊,一为永乐、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一为善和、通化、怀远、醴泉等55坊。”
(1)材料所涉及的朝代最晚可能是?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 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2)材料二中的路名,你认为哪两个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的频率会最高(2分)?分别说出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两个路名的理由(4分)。结合史实说明大陆哪座城市最适合使用这些路名(3分)?
材料三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其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3)导致该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的因素有哪些?广场名称的几经反复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4分)。
(4)你从以上材料中得出什么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朝代:唐朝(2分)。理由:因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而宋代开始打破了坊市的界限。(2分)
(2)三民路,中山路(2分)。孙中山在大陆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台湾,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中华民国缔造者)(4分)。后面一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譬如:武汉——武昌首义地(其他如广州、南京、中山皆可)。(3分,城市1分,理由2分,两者必须相关)
(3)因素:启蒙思想影响;法国大革命爆发,对封建势力进行打击;(2分)说明的问题: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十分艰巨、曲折(类似表述亦可)。(2分)
(4)地名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地名的变化有政治色彩;地名的变化能够反应出当时的时代特色.(答出两点给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试题分析:(1)依据“古代中国的商业”一课“市”的形成与发展,可知坊市格局被打破是在北宋,北宋时期突破了坊市分开的格局,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而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则是坊的大量存在,说明应该是坊市分开的格局,应该是北宋以前的,也就是说最晚可能是唐朝。(2)大陆与台湾所谓政权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台湾不可能出现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这样的字眼。而三民路、中山路则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为提出三民主义伟大理论,领导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与他相关的这两个路名在两岸最有可能共同使用。后一问,言之成理即可,因为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只是一座。如武汉,辛亥革命起义地;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中华民国都城、后来解放等等。(3)改名“自由广场”的主要原因要结合材料中的时间进行回答。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因此更名为自由广场。此外,很明显的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广场的名称几经变化,能够反映出法国的民主之路艰难曲折。(4)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不论中外,地名均与政治有关,通过地名变化可知看出当时的政治状况。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有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明嘉兴濮院镇“日出锦布千计,远方大贾携囊群至”,至清代,“镇上业丝者无不兼业绸,而业绸虽不业丝,亦必购买新丝以贷于机户而收绸。”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了。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明清商业中的哪些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5分)
正确答案
(1)具有区域性、专门化;商品种类繁多,商人云集;有资本主义萌芽;在东南地区相对集中;一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4分)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1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分)
(3)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2分)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明清至近代的经济结构。(1)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发展呈现了鲜明的区域性和专门化的特点;(2)近代中国商业市场中出现了西方的工业品的入侵,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3)从农业过渡到工业文明史必然的趋势,尽管有些民族或地区并非自发,但是外部力量的入侵,依然可以使它们被动开始近代化的历程。
(14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成就历史发展的机遇。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
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
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
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
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
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
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
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
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宋朝发生的商业革命为何未对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原因:铁钱体重值小,交子作为纸币使用方便;商品经济发展。(2分)
(2)表现:市全面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与使用;
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4分)
根源: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2分)
(3)表现:推动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2分)
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闭关锁国趋势加强。(4分)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
第(1)问,主要考查交子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考
虑。
第(2)问,主要考查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和根源。表现结合所学即可得出,根源一般从经
济这个角度来考虑。
第(3)问,主要考查中西商业革命的影响的表现,以及影响不同的原因。表现在对材料信
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几个方面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3分)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5分)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2分)
正确答案
(14分)(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2)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3分)
(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4分)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分)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2)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4分)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分)
试题分析:(1)问,从材料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可以看出纺织业发达,“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可以看出苏州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2)问,很明显也是一种资本主义萌芽,“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表明商人已经涉足纺织业生产领域。
(3)问,材料三中描绘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生活方式,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阻碍作用。
(4)问,雍正帝的观点“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明显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当然对于自然经济来讲有促进和稳定作用,但是却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点评: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为什么发展缓慢?
有利条件: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货币的充足,银两的大量流通;租佃关系的普及,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传统科技的发展,科技著作的涌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②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国家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不断增设关卡,征收重税,影响了商品的流通;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使资本主义萌芽缺乏海外市场。
(19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7分)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2)材料三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四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3)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五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
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举措。一个自强奋进的东方民族,一个日益强盛的伟大国家,以特有的胆识和远见、包容和胸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浩荡洪流。
(5)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洪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4分)
明代: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3分)
(2)强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为丰富的原料产地。(2分)
(3)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分)
(4)主要原因:计划经济。(2分)
(5)因素:改革开放的决策;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答对任意三点即可4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市的时间、空间、规模、草市的饮食服务设施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明代市场发展根据材料从商人数量、商品种类、长途贩运等角度回答。(2)从材料“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可以看出扩张的目的是销售商品、掠夺原料。(3)新现象根据材料概括,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计划经济,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回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学生可以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球化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发展的较为薄弱,但是在不同的朝代,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宋朝等。近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逐步的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落后国家成为了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地建立,真正的自主的融入到世界。
(30分)生产与消费决定着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动的原因。(8分)
材料二 19世纪80、90年代,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据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兴起“消费社会”的表现(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消费社会”的影响。(6分)
材料三 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看,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过去,我们很不重视建筑业,只把它看成消费领域的问题,建设起来的住宅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这种生产资料的部门,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部门。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所以,在长期的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大量的人口问题,就可以多盖房子,更好的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邓小平关于建筑业的观点。(10分)
正确答案
(1)趋势:1661—1724年呈下降趋势。(1分)
原因: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大;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趋势:1724—1820年呈上升趋势。(1分)
原因:人口快速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缩小;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2)表现: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人们消费观转向休闲消费、提前消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们实际消费水平提高;商业支付形式的更新,分期付款成为重要支付形式。(4分,每点1分)
影响:休闲消费、提前消费等,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保证了高就业率及社会稳定;但福利制度和“提前消费”,也给资本主义国际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经济风险。(6分,每点2分)
(3)观点:邓小平认为建筑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建筑业发展;建筑业可以解决生产与消费问题。(2分,每点1分)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借鉴西方经济发展道路,经济思想逐渐成熟;完善中国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影响与认识:推动中国建筑业兴起、发展,活跃了社会经济;解决了人们就业问题和满足了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2分,每点1分,任答两点)邓小平关于建筑业的观点,反映了领导人敢于创新社会发展理念,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2分,其它认识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数据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表格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归纳出1661—1724年呈下降趋势,1724—1820年呈上升趋势,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人口、耕地面积、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动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依据“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 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 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等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了高就业率及社会稳定,但是也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危险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即评述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归纳出邓小平在建筑业的观点,认为建筑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建筑业发展;建筑业可以解决生产与消费问题;其次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思想以及经济结构的完善等方面分析其原因;最后可以从建筑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解决就业问题以及有利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等方面论述其影响,就此分析可以得出邓小平的观点反映了领导人敢于创新社会发展理念,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材料二
圆明园旧址 20世纪初的北京
材料三 上海的地位很快超过广州,因为它腹地很大。太平天国闹到江南以后,当地的士大夫都往上海跑,因为上海有租界。如果说是开工厂,有大烟囱有锅炉,大家其实还是挺害怕的。比如江南制造总局刚开工的时候,那烟囱呼噜呼噜的往外冒烟,老百姓都很害怕,觉得是在烧人,所以没人去做工。太平天国在江南制造了大量孤儿。这些孤儿没什么其他活计做,就去做工人了,做了以后发现挺好。后面的人就跟上了。有一点肯定的是,尽管是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用西方的方式来管的。这一套现代城市发展与工商业的结合在租界里面体现的最好,并提供了一个中国现代化的样板,或者说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较表
-----摘自周一星《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化的若干新动向》
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最突出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和由此
产生的社会影响。(10分)
指出与材料二相关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据
此谈谈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12分)
(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成不同发展状况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1)成就:部分城镇发展超过地方行政中心(2分)
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4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促进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4分)
(2)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有利:列强入侵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国内战争也有客观促进作用(4分)
不利:西方列强侵略和国内动乱的破坏;传统观念的阻滞(4分)
方法:全面占有资料,辩证地分析评论(2分)
(3)变化:1980年之前城市化进展相对缓慢,1980后加速(2分)
原因:前者 文革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的缓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4分)
后者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交往的影响(4分任两点得满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总结城镇发展的突出成就;中国古代城镇的发展首先是商业的发展,故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可以联系所学商业发展的条件进行总结答案;同样商业的发展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另依据材料中“有的镇也升格为县”、“《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可看出城镇的发展促进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二图片及根据材料三“南制造总局刚开工的时候…老百姓都很害怕,觉得是在烧人,所以没人去做工”可以看出西方列强的侵略破坏和固有传统观念阻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依据材料三中“太平天国在江南制造了大量孤儿。…就去做工人了,做了以后发现挺好”、“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可以看出列强入侵和国内战争对城市化所带来的客观的促进作用。第二小问是对西方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分别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可以看出评价的全面,一分为二。
(3)第一小问可根据图表直接概括;第二小问可以联系所学1980年以前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和1980年以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概括答案。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五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 做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③海外贸易更加兴盛;④都市商业繁盛;⑤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大量使用。
(2)①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②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③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
(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
(4)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材料三:(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一所反映的生产方式与材料三、四的有什么不同?(2分)
(3)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出现了雇佣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
(2)不同点:分别是手工业生产与机器生产。(2分)
(3)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分)影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中国的封闭落后。(2分)
(4)特征: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或民族工业的“春天”);(2分)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4分)
试题分析:(1)从“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所表现出的特点分析,这应该是一种雇佣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是我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其缓慢,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其发展。
(2)这一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比较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联系所学史实,明朝时中国出现材料一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当时采用的是手工生产的手段。而材料三中的“考求机器之学”、“创设缫丝厂”以及材料四中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信息可以看出明显是机器生产的手段。
(3)对外政策:理解材料二,清朝只开放广州一地为对外贸易口岸,说明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影响:解答这一小问可从当时的世界潮流考虑,当时的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清政府这种政策无疑阻碍了中外交往,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特征:材料四以大生纱厂为例,由“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说明其在一战期间取得了辉煌的经营成就。原因:解答其原因要注意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考虑问题。如: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无暇顾及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等,都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只要教材知识熟悉,不难得出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然本州(杭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皆为杭州内地名)俱是米行……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依铺家……”
材料二 “杭城(杭州)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
——皆据(宋)吴自牧《梦粱录》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南宋时期农业与商业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杭州多依赖外地粮食;杭州米行、米市众多。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长途贸易发展;城市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商品经济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交通便利。
(2)关系:农业与商业相互促进。说明:农业为商业提供大量商品;为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粮食,促进商业发展;城市对粮食的需求,带动粮食生产;商业经济发展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
依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材料一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贵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制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卷,其后,达600万卷,“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对推行的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盐法的意义。(10分)
正确答案
(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之;刘晏:官署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2)意义: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可知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之,实行官府对盐业的垄断;根据材料二“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可知刘晏:官署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根据材料二“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可知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此外刘晏改革盐法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点评:解答文言文材料题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破除对此类试题的惧怕、厌烦等消极心理,积极正确地面对这类试题。当考题中出现比较难懂的文言文字句时,我们可以不必把注意力集中这些字句上,而应从总体上去思考,这是做好这类试题的前提条件。其次,解答历史文言文材料题的切入点应放在材料的出处,根据材料的作者、时代去推敲和教材连接的部分,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结合问题进行定向思维,组织有效信息准备答题。再次,要抓住材料中所给的关键词,找出材料所述内容或者观点的核心部分,辨别观点是否正确;代表哪个阶级或社会层面的利益;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如何;对现实有哪些启示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最后组织答案,做出回答。
进入今年5月份,羊肉掺假、山东毒姜事件吵得沸沸扬扬,食品安全再次提上日程。食品安全关系着你我切身利益,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法典《唐律疏议》中明文规定:凡是故意以有毒的肉赠送他人或者出售,从而造成他人中毒的,判处一年徒刑;造成他人中毒身亡的,判处绞刑。
宋代,为了加强监管,宋代政府让商人们组成“行会”,按照行业类别登记在册,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
清代茶叶市场是造假贩假最集中的领域,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清后期,主管部门还制订了茶叶质量标准……符合标准的放行,否则一律扣留、充公或焚毁。
——《中国古代的食品安全监管》,摘自《揭阳日报》2012年5月27日
材料二: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德裔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在《《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的书中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
——王加丰《食品安全为何是永恒话题》,人民网2011年06月28日
材料三: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200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据百度百科整理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占代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茶叶市场造假贩假盛行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方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背景。(6分)
(4)通过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加强食品安全(7分)
正确答案
(1)措施:制定法律;对违法者处以刑罚:利用行会进行监管;制定质量标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2)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对外贸易的发展(或外商对茶叶的需求)(2分);商人道德素质不高;高额利润的吸引;政府监管不力(任答其中2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3)背景:工业革命的推进(或科技进步使造假水平提高);市场经济下对利润的追逐(或拜金主义的盛行或商家的贪婪);造假食品威胁人们健康。(6分)
(4)启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惩违法者:制定质量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相关的道德伦理教育。(任答3点即可得6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朝制定法律文献《唐律疏议》,明文规定严惩投毒犯;宋代建立行会,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管;清朝则制定了行业的标准。(2)清代茶叶市场造假严重的原因在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较好,造假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另一个方面,对外贸易发展也刺激了不法商人的造假行为。此外,政府监管不力也是重要的原因。(3)从材料二就可以看出当时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已经用在了造假上,食品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4)从中外历史上的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健全法制,加强监管等方面做文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材料二 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三 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
但关于欧元前景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些专家称“欧元为政治货币”,预言欧元生存期不会超过十年。这显然过于悲观,低估了欧洲政治家的决心和能力。但欧元十周年后不久,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欧元的潜在风险。《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界定了欧元的基本属性,但《马约》阐述的欧元四大承诺全部被打破:政府债务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翻倍了;预算赤字没有得到控制;救援禁令同样遭到破坏;欧洲央行不再独立,却因为大量收购贬值的政府债券而危及信誉。
——黄益平《欧元危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说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元的影响。(5分)
正确答案
(1)秦: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宋: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之间商品交流频繁,货币流通量大;四川地区交通阻隔,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6分)
(2)变化:16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4分)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②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③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6分)
(3)影响:欧元的诞生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众对欧洲身份的认同感;但是欧元诞生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意义,跨主权货币的承诺被打破,为欧元区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5分)
试题分析:第(1)问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货币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分析原因主要从秦实现大一统角度回答,宋代出现纸币交子,主要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贸易往来需要方面来回答;第(2)问首先要分析材料得出中国金银比价 16 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 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的这种变化,分析原因要结合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外贸易状况和中国商业发展情况来作答;第(3)问对于欧元的评价,注意结合材料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回答,既要看到它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带来的问题。
点评:货币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政治的演变,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成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经济交流的重要任务。宋代的货币发展则是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了交子。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白银价格的降低和外国对中国的商品需求有关。国际市场打开,西方掠夺的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白银价格降低。20世纪初期,欧元诞生,是欧洲一体化的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日:‘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特点》和[明]谢肇潮
《五杂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战国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3)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4)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