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数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类。
——贾谊《论积贮疏》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作者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生产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因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3)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同意: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闭关阻碍了中外交流,落后于世界。
不同意:农耕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表现:农业:粮食税;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减少耕地面积和农牧产品数量(或减耕减产);稳定(控制)物价,保障民生(发展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1573-1620年,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明清史散论》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正确答案
(1)规模大;发展快;重视商品质量;管理规范;注重商业信誉。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资本活跃。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3)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诚信为本。
“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高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农业问题,并发现了一些规律。
探究一 古代中国
“僇力(lu齐心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反映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简述实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战后苏俄(联)
表1 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表2 粮食税征收额的变化
(2)概括表l中数据所反映的变化,依据表2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和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 危机中的美国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摘编自2008年8月《大生》
(3)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四 80年代的中国与苏联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4)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对苏联的趋势加以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研究,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重农抑商。生产力水平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富国强兵。
(2)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目的:调整农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价格,恢复和发展农业,缓解经济危机。
(4)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片面发展重工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从本国国情出发,及时大胆地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廷慰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日: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据材料一,当时对诸子功臣的安置办法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了什么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试以你所知道的历史现象证明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国家的赋税收入“赏赐之”。郡县制。影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2)旧俗与汉法之争。文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3)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
(4)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5)积极作用:有利于治理黄河、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
消极作用:沉重的赋税延缓了扩大再生产的过程;重征商税,成为商品经济的桎梏,封建社会晚期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哪几方面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中,耕作技术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明早期在耕作技术的改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世界其他文明。然而,自从唐朝在耕作技术上取得了一项伟大的改进后,中国农业耕作技术就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突破了。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2)材料二中“唐朝耕作技术的伟大改进”是指什么?中国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汉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3)材料三中“本”、“末”各指的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古代中国的一种什么经济政策?简述这项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栽培水稻,使用铁制农具,育蚕,兴修水利。
(2 )曲辕犁。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3 )“本”:农业,“末”:商业和手工业。重农抑商政策。压抑社会经济活力,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萌芽,未能得到正常发展。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材料二:(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目的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重农抑商。战国。确保赋税征派,巩固封建统治。
(2)闭关锁国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3)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逐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陈亮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农业和商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2)黄宗羲的观点是农工商皆本;雍正帝的观点是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抑商。
(3)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不利于社会发展,是落后的。
(4)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封建统治者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周时期,我国商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唐朝以前相比,宋朝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不顾时势”的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述当清王朝“不顾时势”时,西欧诸国的发展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重农抑商;维护封建统治。
(2)官府控制。
(3)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开设,突破了日中为市的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4)晋商,徽商。
(5)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6)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开辟海外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也。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三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
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冲动的办法”和“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为什么要调整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1929——1932年和1933——1937美国股市走势有什么不同?指出20世纪30年美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有何新的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使国家富强,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列宁决定调整政策。
(3)不同:1929——1932年股市持续下跌;1933——1937年则呈上升趋势。突破:罗斯福新政摒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4)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关键冈素。国家制定政策应该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促使生产关系利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雍正帝)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税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纳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税关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仁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主张重本抑末。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所以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动力。
(2)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买卖。影响: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世纪时,虽然欧洲各地已可见到商人,但他们经营的商品绝大多数是奢侈品。到14世纪时,商业已从日常生活的边缘性活动发展成为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尽管从事商业的人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纪后期商业的巨大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 这一发展给欧洲商人带来了地位及权力,这在欧亚大陆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在中国……商人被视为下等人和不受欢迎的人;在西北欧,商人则拥有社会地位,其财富和政治权力也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是的,没有一个地方,除了欧洲。在欧洲,商人的政治权力及经济力量正稳步增长他们正成为伦敦的市长、德意志帝国自由市的参议员、荷兰的州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从材料看,从10到14世纪,西欧商业活动呈现怎样的发展?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时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主要是受到什么思想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10—14世纪西欧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发展:经营的商品由以奢侈品为主发展为涵盖日常生活所需;虽然人数不多,但对西欧社会的影响加强;作为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产生并逐渐发展。主要因素:生产力的提高。
(2)以农为本或重农抑商的思想政策的影响。
(3)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活动已经渗透到西欧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商人为主的市民阶层兴起,通过与领主的斗争(武装斗争或金钱赎买的方式)争取到了城市自治的地位,成为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复兴、商品经济的活跃,王权呈加强之势,国王需要借助市民阶层的力量来打破封建割据的局面,使市民在等级代表会议中分享权力,商人的利益得到重视;主要服务于市民阶层的中世纪大学兴起,大学注重世俗教育以及自由探索的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
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中国的近代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曲折前进,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不利因系有: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人才不足。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趋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③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③官僚资本主义压制。
从环境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