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封建统治者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周时期,我国商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唐朝以前相比,宋朝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不顾时势”的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述当清王朝“不顾时势”时,西欧诸国的发展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重农抑商;维护封建统治。
(2)官府控制。
(3)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开设,突破了日中为市的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4)晋商,徽商。
(5)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6)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开辟海外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下面是自《世界经济200年》、《世界千年经济史》等著作中摘编的一组资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澳门略记》记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早期澳门史》记载:“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广州)都可以找到;来自全国各省的商人和代理人,在这里做着兴旺的、有利可图的生意。”
材料二:“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16——19世纪初叶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中心市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世界贸易)增长了将近100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讲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也曾经指出:“如果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可以阻止的,那么他必须告诉大家,他有没有设想过阻止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后果。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300年来贸易发展史,谈谈你对约翰·邓宁和鲁杰罗的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农业和手工业发达,是世界的经济中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为紧密的整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桥头堡,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清朝时期在广州设”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欧洲的机器纺织品取代了手工业纺织品,殖民地农产品取代了传统的茶叶和香料;英国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化国家,西方领先于东方;新交通工具(蒸汽机车、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抢占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特征:国际贸易几乎停滞,国际贸易的增长落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原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实行贸易保护;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促各国政府加强贸易保护。
(4)①二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和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空前扩大;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也使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逐步确立起来;③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教材原话)的迅猛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
(5)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阻止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和自身的落后;每个国家只有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才能促进自身和世界市场里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拜金、重商和倡奢。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图(a)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b)北宋东京城的布局
图(c)《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2)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马嘎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2)原因: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经济上:中国是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大国心理,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扰。
(3)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耱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夸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敌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采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泊银流人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人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阅谤村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夏尔尼使团前往中斟,井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采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圆圆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水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培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采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责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足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而,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台所学知识,说明马夏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不同之处: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
(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材料二:(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目的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重农抑商。战国。确保赋税征派,巩固封建统治。
(2)闭关锁国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3)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中国的近代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曲折前进,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不利因系有: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人才不足。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趋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③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③官僚资本主义压制。
从环境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印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以促进海洋经济的永续发展。历史上中外政府有关海洋的政策有着明显的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有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17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的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政策出台的直接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两种政策对两国历史产生的不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国实行海禁,闭关锁国。英国鼓励海外贸易。
(2)中国清政府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英国为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保护英国的海上利益。
(3)中国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鼓励海上贸易,实行海外扩张,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2: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3: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4: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6:“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王朝》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4、5、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6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请简要评价此思想。(4分)
正确答案
(1)现象:反映了在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 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现象: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政治上是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6分)
(3)重农抑商思想。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发展 起到了一定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但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 经济原因。(5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可知是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信息“永乐二年,禁民下海。”“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等,可以得出是指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由封建社会的 经济基础和封建统治的需要决定的。
(3)“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使民知本业为贵。”可知是指重农抑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点评:本单元主要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古代手工业经济的主要部门、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主要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形成原因、历史影响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清朝皇帝雍正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实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1) 材料一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世宗(雍正帝)的观点(2分)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3) 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是否有利于材料三中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王朝为落实雍正帝的这道谕旨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最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4) 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2分)
正确答案
(1)主张:农工商业同等重要;农工商皆本(任答一点都行)。
观点:重农抑商。(2分)
(2)特点: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形成区域化生产;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国内市场扩大,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江南地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等。(4分)
(3)不利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措施:官府对待商业采取了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清政府的抑商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从根本上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甩在工业文明潮流之后。(6分)
(4)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工商业;坚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协调发展。(2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试题分析:(1)题第一问,“农,虞,丁,荫”很重要,并引《周书》的话说:“农工商虞”不可或缺。体现了司马迁对农工商虞的重视,本题学生易错在不读材料,照搬重农抑商。第二问,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工贾皆其末”体现了本末思想。本题可以通过前后对照来印证。
(2)题 材料三中根据“著名的产棉区”、“专业户集中”、“花乡”、“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等信息概况。
(3)题,第一问联系所学知识解题。第二问中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时注意广度联系。
(4)材料中主要围绕农工商的关系,结合重农抑商的评价可解题。
点评:本题难点在古文的阅读理解,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难度适中,考查主干知识。还可以考查海禁政策等。
新华社首尔2010年11月12日电:国家主席胡锦涛12日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发表题为《再接再厉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表明,贸易越是自由,世界就越是发展;经济越是开放,发展就越是迅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并对这一政策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率先行动的是美国,它通过国会立法,提高了对大部分进口工业品和农产品征收的关税。从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先后有76个国家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率。
——袁明《国际关系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国提高关税的目的及其给当时世界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胡锦涛主席访法时指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尽早实现发展回合目标……并出席了总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涉及航空、核能、金融和环保等领域,其中包括向空中巴士公司购买102架客机,价值140亿美元。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与胡锦涛主席的会晤中承诺要打击贸易保护主义,同中国一同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他说:“英国将继续在欧盟中坚持向中国贸易敞开怀抱的立场,不修建贸易壁垒。”英中两国在卡梅伦访华期间签订总价值高达17亿英镑的新商务合同。
——新华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主张贸易自由、经济开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评价:它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手工业与世界市场隔绝,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2)目的:转嫁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导致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3)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凤凰网
材料二、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凤凰网
材料三、近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的“搭台布阵”备受国际舆论关注。面对着中国的日益崛起,显而易见这是美国对中国实行的围堵战略。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却选择了陆地”是指什么?这对以后的中国发展带来那些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中国终于决定要走向世界,获得重大发展与成功。试举例中国相关重大史实说明它。中国的走向世界与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走向世界有何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材料一二和中国的历史,你认为中国应采取怎样应对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闭关锁国政策。②消极影响:不仅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市场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遭到西方列强频繁的侵略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重大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未开放、2001年加入世贸。②区别: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原则;西方的本质则是侵略与掠夺。
(3)“略”(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 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同时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把西洋器物当做“贡品”“玩好”收藏。材料三 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航海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总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你对清政府实行的对外交往政策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2)原因:农耕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政策;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统治者愚昧自大、故步自封;脱离世界潮流,鄙视近代科技。
(3)看法:闭关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妨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商旅指南
1340年,佛罗伦萨人裴戈罗蒂依据当时商人所了解到的亚洲情况撰写成一本书,为那些想到中国的商人提供参考。从塔纳(Tana)到中国,你旅行的道路是很安全的,据走过这条路的商人说,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安全的。……中国有很多的城市和市镇。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它的都城,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商人,有大量的贸易……无论商人们携带多少银子远去中国,中国的君主都会从他们手中拿过来纳入国库。对带来白银的商人,他们用纸币与其兑换。……用这种钱,你可以购买丝绸和其它你想买的商品。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一定会接受它。
——《新全球通史》547页
问题:
(1)1340年的中国处于哪个王朝统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商人到中国经商有何利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00多年后,商人若依据本书再到中国去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风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元朝。
(2)利:商旅路途安全;中国市镇多,商品多,交易量大;可以兑换纸币,携带方便。弊:个人私产(银子)难以保障;兑换纸币时可能遭到勒索;纸币购买力难以保证。
(3)东西陆路不畅通,商旅路途安全难以保障(或奥斯曼帝国崛起,过境商人受到盘剥);即使商人到了中国,也可能难以进行直接贸易(或中国实行朝贡贸易,贸易有时间、地点和人员限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