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代表着中西政治文明的不同走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一代表的政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两种不 同特色政治文明形成的地理和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前者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者则代表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2)理论:法家思想。特点:帝位终身,皇位世袭,不可转移;大权独揽,皇权至上,不可逾越。

(3)前者:在大河流域,平原辽阔 ,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分散性和封闭性的封建自然经济发达;后者:多山靠海,地势崎岖不平,平原小,粮食不能自给;海岸线曲折,岛屿密布,多良港,工商业发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马戛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2)原因: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经济上:中国是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大国心理,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扰。

(3)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2)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

(3)原因: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出发点: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

(4)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

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成就本身。”请结合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论证费正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政治:专制集权高度膨胀,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传统的农耕文明取得了巨大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当世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明清时期虽然出现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但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礼教纲常愈趋苛严,以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新思想的出现与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2: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3: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2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2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

                                                                                                                                                                

(3)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写作思路示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尽可能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英国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必然会成为两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的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2)“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其观点否认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性的本质。“两种文明碰撞”的观点是站在全球文明的角度。

(3)观点一: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观点二: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使新思潮萌发,从而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破坏性: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理由参考观点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材料二 19世纪末英国人的中国印象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1)结合清朝前期的史实,分析材料一中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的什么现象?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针对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加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综合国力强大;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

(2)现象:中国遭受列强瓜分;列强之间矛盾加剧。影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掀起救亡高潮;国际局势紧张。

(3)答案一:错误。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是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偏见。

答案二:正确。伴随改革开放,中国国力迅速增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巨大。

答案三:不完全正确。能结合答案一、二的史实全面分析。

(4)①随着中国形势的变化,西方人的中国印象也不断变化。②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和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③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以及文化的差异,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在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全面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四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加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2)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

(3)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4)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对外来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喜好,刻意仿效。……清朝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别的都是蛮夷小邦,不与外国往来。满清严禁中国人学外语,严禁华人与外人接触。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1)与唐初相比,清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当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超越了民族与各族的界线,传承着和平与发展的福音;世界博览会将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环球小姐大赛、环球嘉年华、迪斯尼主题公园等活动将鲜花、欢笑和美丽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由积极吸收到极力排斥。影响: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条件: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愿望与实践: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提倡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

(3)现象:人类文明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原因:科技革命的发展;全球化的加速;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结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世界是多元化的,东西方文明是相互影响的。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马镫以前,骑者的座位是不牢靠的。中国马镫西传,使得新作战方式成为可能,在这样一种西欧新社会形态中获得了表现:那个社会由武士阶级的贵族政治统治着,武士们被赋予土地,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新颖而高度专门化的方法来打仗。这种贵族不可避免地要发展起和马上白刃战的风格及其社会风尚相协调的文明形态和思想格局。

——摘编自《顾准文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 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马镫对欧洲社会的主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在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 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格局方面出现了什么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影响:改变了作战方式,战斗力提高;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和思想格局;确立了封建制度(贵族骑士的统治)。作用:活字印刷术便利了欧洲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指南针为欧洲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武器对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城堡和骑士阶层起了重要作用。总之,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2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中国闭关锁国,日趋落后。影响: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 )趋势: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科技发展史表明,受国家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科技发展呈现出曲折性和不平衡性,即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如下表:

(l)据材料一回答,以16世纪为界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16世纪以后中西科技地位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从15世纪到今天,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再到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的突出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二战期间和战后的新兴科学技术

(3)从材料二、材料三我们不难看出世界科技中心来到了美国,请分析说明这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由世界领先到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中国: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②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④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欧洲:①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②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科技进步开辟道路;③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科技迅速发展。

(2)①爱迪生:一系列电器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③比尔·盖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利用,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美国利用科技发展经济,巩固了世界霸主地位,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为了争霸世界,利用科技展开军备竞赛,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便于美国吸引各国人才;刺激了科技竞争和发展。

(4)科技发展与否是和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和状况密切相关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五: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本”“末”各指什么?统治者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五,请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本”指农业,“末”指商业。维护封建统治。

(4)重农抑商。表现在设立关卡和加征商税。

(5)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7是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2)结合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4)材料四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本模式:小农经营为主的自然经济(或小农业与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滞后效应。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等。

(3)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外国的入侵。

(4)变化:公有制经济取代私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居主体地位。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或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8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在借鉴历史教训和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的基础上,将强化我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作为强农惠农的根本来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数年来,肃定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松江)十分之一矣。”

材料二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已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田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材料三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材料四 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虏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能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

——《鲁迅全集·坟·看镜有感》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说明了什么?这对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以上现象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现象:元代以来松江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问题: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专业化、区域化发展倾向。

(2)问题: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耕地的增长速度,粮食问题突出;人地相争的现象严重。认识: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多,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过度增长不利于经济发展;发展经济要注重与保护环境相协调。

(3)说明:中国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封建政府顽固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商业的发展。影响:使中国错失了向近代工业文明迈进的良机,导致了中国发展的迟滞与落后。

(4)近代前夜的辉煌与迟滞;向近代迈进的曙光与困难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唐·王建

材料2:“乃令贾人不得衣 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告缗”。“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代晁错

材料3: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材料1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有何共同特征?试分析这种经济形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反映汉代对“贾人”实行什么政策,晁错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影响:小农经济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资料基本归农民所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政策:抑商政策。理由:商人不如农工辛苦,获利甚多,不利于对农业发展;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原因: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以大国自居,施恩与藩属);秉承传统的对外友好政策。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