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清政府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商人有时“且贩自东市,既已纳课,货于西市,又复重征”,再加上官吏勒索舞弊,“以致商人裹足不前”。这对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清政府对手工业产品实行违反价值规律的限价收购的做法,不仅见于云南铜矿,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的铜矿中、在贵州的水银矿、铅矿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封建政权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对民间手工业进行直接掠夺,窒息了这些手工业部门的生机,商人宁愿求田问舍,将资金转向土地而不愿投入产业。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3分)
②依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是如何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并分析其影响。(6分)
③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观点?(1分)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3分)
正确答案
①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管理勒索舞弊;对手工业产品限价收购;对民间手工业进行直接掠夺。
影响:阻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强化自然经济,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工商皆本。背景: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午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1 )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 )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 )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进传统(自然)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其中“东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其他各国占42%左右。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研究后指出,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学22项、天文历法气象25项、地学25项、化学9项、农学25项、机械7项、水利7项、轻工8项、兵器8项。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三 1821年英人伯顿出了一本奇书《忧郁症的解剖》,选举中国人……有组织良好、效率很高的政府,有完善的选拔举用人才的文官制度。他说:中国人“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他们……不论在战时或平时,就是保卫和治理他们的国家;而不像(英国)许多人那样,只知道放鹰打猎,吃喝玩耍)”
(1)写出古代中国两项领先世界的天文学成就。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这种特点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大发明为什么“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为什么三大发明在明清之际未能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有组织良好、效率很高的政府,有完善的选拔举用人才的文官制度”的事例。你如何看待作者对东西方官员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成就:我国对彗星的记录;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僧一行首测子午线长度;郭守敬制成简仪等。特点:世界领先,涉及领域广泛;农业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基础:农耕文明为主的经济形态;农本思想。
(2)帮助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加速了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传播。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交流;政治上君主专制日益腐败;实行文化专制。
(3)三省六部制,军机处;科举制。不尽合理,作者对东西方官员的评价过于绝对化。中国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统治腐朽,吏治腐败;而英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新兴资产阶级努力工作,有较强的上进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广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除了希腊光辉灿烂的理论建设高潮之外)要进步得多,但是从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科学就开始占领先地位了。确实,到了伽利略时代,可以说科学发明的技术本身被发现了,其结果就产生了现代科学的统一世界,科学为全人类所公有……欧洲有许多特殊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制度的形式,欧洲的重商主义和工业化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希腊人从苏格拉底时期以后对欧洲文化历史一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一切以及其他类似的因素都足以充分解释那个“伽利略奇迹”之谜。
——李约瑟《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
材料二 马克思说:“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材料三 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
材料四 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个典型例子说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要进步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欧洲的“特殊因素”有哪些?与欧洲对比,你认为中国社会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生产力发展的飞跃,请写出它们分别开辟了哪三个历史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四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天文学、数学等等。
(2)以人文主义为主流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高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兴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中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4)科学技术发明转化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越来越大。
盛世外交
问题:
(1)唐和清乾隆时期,西欧分别处于怎样的形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从唐到清,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怎样的逆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唐时:西欧处于封建制度形成时期。清乾隆时期:西欧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2)逆转:由宽容、开放走向保守、封闭。分析:其一,文化上,唐时文化开放,“允许外国人自由传教”,清朝不许“购买中国书籍”。其二,政治上,唐时允许外国人参与政治,法律地位平等,清朝推行防夷政策。其三,社会生活上,唐时对外国人宽容宽松,允许居住、通婚,清时对外国人严加限制,排斥的心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