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3秋•萝北县校级期末)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进行分液操作时,应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待下层液体完全流出后,关闭旋塞,上层液体从漏斗上口倒出

B蒸发操作中,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当加热至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C过滤操作中,滤纸边缘一定低于漏斗边缘,将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的边缘,将烧杯嘴靠在玻璃棒上,慢慢引流倒入液体

D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过程中,定容操作就是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2~3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进行分液操作时,应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上口颈上的小孔,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从漏斗颈下慢慢流出,待下层液体完全流出后,关闭旋塞,上层液体从漏斗上口倒出,故A正确;

B.蒸发操作中,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当加热至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故B正确;

C.过滤操作中,滤纸边缘一定低于漏斗边缘,将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的边缘,将烧杯嘴靠在玻璃棒上,慢慢引流倒入液体,故C正确;

D.配制溶液时,注意定容时不能使液面超过刻度线,应用胶头滴管滴加,故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3春•长乐市校级期末)在盛有溴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四氯化碳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如图所示现象,则加入的试剂分别是(  )

A①是CCl4,②是苯,③是酒精

B①是酒精,②是CCl4,③是苯

C①是苯,②是CCl4,③是酒精

D①是苯,②是酒精,③是CCl4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但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分层,上层呈橙色,下层呈无色;

四氯化碳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但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分层,下层呈橙色,上层呈无色;

酒精和溴水能互溶,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不分层,溶液为橙黄色,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混合物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的是(  )

A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BNaCl和KNO3

CKCl和MnO2

D煤油和水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碘和四氯化碳溶液能互溶,所以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A错误;

B.NaCl和KNO3能互溶,所以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B错误;

C.KCl和MnO2能互溶,所以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C错误;

D.煤油和水不溶,所以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以下实验原理或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分液操作中,待下层液体流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B焰色反应实验中,铂丝在蘸取待测溶液前,应先用稀硫酸洗净并灼烧

C中和滴定实验中,如用于盛放待测溶液的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不影响测定结果

D测定溶液pH时,可用pH试纸蘸取少量待测液,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A错误;

B、因金属丝在使用前要用稀盐酸将其表面的氧化膜洗净,然后在火焰上灼烧至无焰色.不能选用稀硫酸来洗涤,因为生成的硫酸盐沸点很高,不易除去而干扰火焰的颜色.而金属氧化物跟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物灼烧时易汽化而挥发不影响火焰的颜色,故B错误;

C、锥形瓶未干燥就加待测液,所取待测液的量没变,故不影响V(标准),所以滴定结果无影响,故C正确;

D、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PH 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装置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是(  )

A

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液体混合物

B

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

C

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

D

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蒸馏时温度计不能插入到液面以下,因温度计测量的是馏分蒸汽的温度,故A错误;

B.洗气瓶长进短出,否则会将瓶中的液体排出,故B正确;

C.因移液时应通过玻璃棒引流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以确保液体不漏出,故C正确;

D.因分液是将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溴的萃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分液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