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42.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1)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正确答案

(1)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4. 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事物不断出现,“微时代”带来大变革。回答下题。

根据上题材料,该游戏成功开发体现了(      )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  

②人得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

③认识过程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3)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记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功能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记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3)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2.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因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而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现今,“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不可预期的

④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塑料袋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生活,被称为白色革命,但塑料袋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被称为白色污染,无论是白色革命,还是白色污染,都是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认识的不同说明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②④正确;认识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①错误;③是不可知论,错误。该题选C。

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3. “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到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1.2006年以来全球有数十亿蜂群死亡,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收成。研究发现,导致蜂群大量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为增产而滥用杀虫剂是主要原因。使用杀虫剂本来是为了农作物增产,结果却事与愿违。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B认识具有反复性,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运动过程

C片面认识指导的实践,缺乏直接现实性

D离开正确认识的指导,实践的目的将无法实现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7.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5.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界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该由质子和种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5 分

28.“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施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材料二:  图9是山东省“十五”末、“十一五”末、“十二五”末(发展目标)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图。

材料三: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省政府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为实现“十二五”末的产业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山东省委为什么要组织调研,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

(2)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3)材料二反映了那些经济信息?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为实现“十二五”末的产业发展目标,山东省政府的各项措施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正确答案

(1)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山东省委组织调研、听取建议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求听取民主党派建议;

③听取群众建议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2)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3)第一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①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②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④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