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共2079题
(1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动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生于斯,死于斯”的格局,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大量渴望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空巢”老人,老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少数老人去世多日都无人知晓,晚年生活甚是凄惨。
2012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在草案形成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9分)
(2)“常回家看看”是中国传统孝道理念,结合上述材料,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对国家设定老年节的认识。(10分)
正确答案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人权。(2分)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1分)既表现在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使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了法律保障,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常回家看看”入法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2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2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正草案)》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立法权。(2分)
(2)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老年节作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一部分,是对我国老年人情感的一种表达,国家设定老年节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4分)②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分)国家设定老年节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的孝道文化,而是有所淘汰,不断创新尊老新形式。(2分)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分析材料和设问,从中获得答题的信息。设问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回家看看”、“入法”等词语学生要多思考。学生可从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及职权等角度展开说明。
(2)本题要求学生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对国家设定老年节的认识。国家设定老年节就是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批判继承,也有创新因素,不断创新尊老的新形式。学生可从对带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这是文人笔下时故乡的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山东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该地做法坚持的方法论原则。(6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6分)
(3)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请你为动员人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拟一条宣传标语,并简要说明其文化生活依据。(2分)
正确答案
(1)①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充分借鉴了试点县的成功经验。(2分)
②坚持抓主要矛盾,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2分)
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措并举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2分)
(2)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3分)
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3分)
(3)标语示例:美丽乡村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美丽乡村大家创,文明成果大家享;美丽乡村你我共创,和谐家园人人共享;我以我心爱乡村,我以我行创文明。(1分)
依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或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1分)
(宣传标语要符合“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人人参与”这一主题,文化生活依据要与所拟标语相对应)
试题分析:
(1)该题运用的原理是矛盾的观点,需要准确概括总结该地做法,主要回答体现的方法论。“借鉴试点县的成功经验”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体现了抓主要矛盾;“保持地域特色”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该题原理大致范围固定,学生需要对该地做法加以总结理解,从其做法中看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富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体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坚持创新。
(3)设计宣传标语是开放型题目,注意标语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朗朗上口,要符合题目要求,体现人人参与。根据设计的标语回答体现的文化生活依据。
2013年7月21日,韩国文化院携手韩国CJ集团、中国华润集团联合主办的“中韩文化交流节”在北京拉开序幕。该文化节通过现场演绎经典韩国传统歌舞、《BIBAP》及拌饭秀等极具韩国特色的节目,让在场民众零距离体验了一次最具代表性的韩国文化及表演。尤其是《阿里郎》,悠扬的曲风和高亢的演唱,更是让现场观众连连叫好。CJ集团不仅在中国推进韩国文化,也在韩国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第五届“中国电影节”也提前于6月在韩国多个城市举行。电影节期间11部优秀的中国大片在韩国展映,让韩国观众领略中国电影的魅力。
中韩文化交流的成功举办说明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0分)
正确答案
(1)中韩文化交流的成功举办,既展示了本民族的文化,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充分说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分)
(2)中韩文化交流的成功举办,说明了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4分)
(3)中韩文化交流的成功举办,说明了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分)
试题分析:该题以中韩文化的交流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意义、中韩文化交流问什么能够成功举办、成功举办的意义等角度加以分析。主要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上思考。
材料一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的主题词之一。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让人们不禁担忧:当几亿农民脱离土地,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那些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居将如何保存?一些文物古迹是否会在铲车声中一去不复返?那些符合农村生活节奏的剪纸、刺绣、蜡染等民间技艺又何以存活?怎样才能既保持原有的历史因素,又能融入新的现代化因素,避免“千镇一面”?
材料二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欧洲各国都有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正面例证,巴黎、伦敦、罗马等世界名城虽然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近些年来,欧洲城市更加注重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们产生上述“担忧”的原因。(6分)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6分)
正确答案
(1)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和发展。(2分)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2分)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2分)
考生如果答“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等也可酌情给分。
(2)①城镇化过程中正要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样才能保护本地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才能增强人们强烈认同感。(2分)
②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2分)
③要处理好创新与借鉴的关系,要立足社会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国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果。(2分)
试题分析:(1)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人们的担忧体现在对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居的保存、对民间技艺的传承、对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的结合等方面,这些担忧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鲜明的民族性,以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作用上。(2)该题原理范围固定,指向性明确,学生需要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知识熟练掌握。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继承传统,同时要进行创新,故需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指出在城镇化建设中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2年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材料二 2013年3月14日,《经济日报》报道,湖南省在发展绿色食品中,坚持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立足点,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大绿色食品宣传力度,面向市场抓好营销,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价值,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湖南省在发展绿色食品中,为什么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立足点?(12分)
(3)请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提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正确答案
(1)答: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重视科技创新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②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和政治文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重视科技创新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政治上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为文化资源的选择、传递和储存提供技术手段,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重视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可以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每点2分)
(2)答: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出发点,是根据湖南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发展绿色食品中,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立足点,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坚持在绿色食品发展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立足点,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民利益。(每点4分)
(3)答: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答两点给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信息,注意从科技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科技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科技与文化发展创新的关系、科技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知识限定为“历史唯物主义”,考生首先要明确其具体的知识范围,然后再依据材料二中“农民增收”这一具体信息可知,本题主要应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3)本题要求回答方法论,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可重点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进行分析,当然,其他方面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可以的,不必完全拘泥于所给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