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中国人重视“吃”,也习惯于在“吃”中沟通和传递信息。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流行的是自助餐,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正常合理的请人吃饭本无可非议。但现实中有些请客吃饭已经在变味、走样,有的甚至用公款大吃大喝,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侵蚀我们的勤俭节约优良传统,滋生奢侈浪费歪风和腐败行为,甚至严重到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材料二 曾经是“餐餐有剩、年年有余”,而今是“光盘行动”。自中央发布八项规定,倡导节俭之风以来,公款消费、大吃大喝明显有所遏制。由此使得高端消费特别是高端餐饮企业受到严重影响。据此有人认为节俭“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经济、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大的敌人”。

(1)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在今天和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华传统饮食文化?(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方法论要求评析上述观点的错误性?(12分)

正确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传统文化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吃”中沟通和传递信息,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中华饮食文化的这些功能和特点已潜移默化的扎根于人们的日常饮食,也有其积极作用,应该予以继承保留。(3分)在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政治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妨害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因此传统中华饮食文化中大吃大喝、奢侈浪费必须摒弃。(3分)对待传统中华饮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继承有创新;(2分)还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其它民族饮食文化中的可取之处。(2分)

(2)矛盾分析法要求正确分析和解决矛盾,既要把握矛盾的对立性,也要把握矛盾的统一性,倡导节俭,能使有限的资源更合理地使用,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从而有助于扩大就业,增加人们的收入有助于扩大内需。上述观点只看到矛盾的对立性,而未把握矛盾的统一性(4分)矛盾分析法要求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上述观点只看到倡导节俭高端消费受到一定抑制、高端餐饮受到一定影响,而未看到大众消费受到刺激,普通餐饮得以发展;(4分)矛盾分析法要求抓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抓关键、抓重点,发展经济、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需要的是大众消费受到刺激,普通企业得以发展,上述观点则未抓牢关键和重点( 4分)

考点分析:(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因此,对待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可从以上三个角度分析说明。(2)运用矛盾分析法应主要从对立统一、全面的观点、抓主要矛盾等角度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广州市某校高三(7)班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时,就我国实现“文化强国梦”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甲同学认为,我国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积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乙同学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人有责,我们要积极响应,提升素质。

丙同学认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1)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实现文化强国梦。(12分)

(2)指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什么哲学道理。(12分)

正确答案

(1)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结合时代精神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4分)②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4分)③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每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文化复兴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4分)(评分说明:若学生从其他角度作答,可以酌情给2-3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分)。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2分)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分)(评分说明:若答出“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给3分;如果从其他角度作答,可以酌情给1-2分。)

试题分析:(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设问是回答如何实现文化强国梦,我们要结合材料,选准角度,从立足实践、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等知识点来展开。(2)“如何体现”型论述题是需要回答体现什么原理观点,是如何体现的。其答题要求是:一般摆出理论依据,二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本题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从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去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以合肥为龙头,融淮南、六安、桐城在内的“合肥经济圈”引起某班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兴趣,他们搜集资料,展开讨论,并一致认为:为实现新景象,合肥经济圈应做到“两要”:一要根据经济圈内不同的实际,大力开发环巢湖旅游休闲度假区,大别山红色旅游,桐城、寿县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二要加快建立经济圈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经济圈文化繁荣。

结合上述材料,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两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12分)

正确答案

①开发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文化生机与活力。

②开发各地旅游资源有利于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各地文化通过旅游这一途径得以传播,增强该地区文化的影响力。

③建立合肥经济圈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有利于圈内各城市彼此增进了解、巩固友谊,加速文化繁荣。

④红色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试题分析:文化传承的角度主要有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与文化的继承、文化的发展创新等知识点,材料中所提的“两要”,一是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发展特色旅游,这可以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来分析其积极影响;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可以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来分析其积极影响;将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这可以用旅游推动文化传播、增强文化影响力来分析其积极影响;二是要建立经济文化圈,这可以用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来分析其积极影响。作答时,将这四方面结合材料分析论证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交流的千古佳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

根据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人民是如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12分)

正确答案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我国人民崇尚“和而不同”的理念,睦近交远,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积极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我国人民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实现继承传统与文化创新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进步。

③我国人民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优势,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我国人民秉承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崇尚“以和为贵”的理念,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人民是如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解答原因类的材料题,首先要明确设问的知识指向及主体指向,以确定回答问题的角度;其次,链接材料内容,结合设问指向,凸显回答问题的角度;最后,依据答案具体内容,把握答案核心要素,对答案进行取舍。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仔细分析材料及设问的要求,以从中找到答题的正确方向。从对本题材料及设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本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学生可从态度、原则、文化的交流借鉴等角度展开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

材料一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 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受战争创伤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材料二《意见》指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苏区精神("坚定信念、

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全国爱国主

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有关知识阐述出台《意见》的必要性.(6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的意义.(6分)

正确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3分)该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针对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这一客观事实,出台《意见》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表现,《意见》的出台必将促进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3分)

(2)推动红色文化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分)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发展。(1分)

试题分析:第(1)问,原理指向性明确,学生一般需要先回答原理,再结合材料对原理的观点加以阐释。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识记和理解,从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两个角度加以分析。第(2)问,回答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的意义,是意义类题目,回答该举措有利于哪些方面的发展。学生可以从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三个角度阐述。要注意和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进行表述。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