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共2079题
(28分)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
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你参与探究。
网友声音 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
近年来,食品药品等一些领域安全事故频发,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对此,政府重拳出击。网友呼唤: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8分)
网友议题 直面道德困惑 引领价值选择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好人”能不能做?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道德典范给出了鲜明的回答。
(2)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8分)
网友心声 践行道德不止步 追求完美无止境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近年来,安徽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告关注的“安徽现象”。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是网友们的共同心声。
(3)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12分)
正确答案
(1)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干扰了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②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维护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③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④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若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正确价值选择”角度回答,可酌情给分)
(3)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
(1)本题以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为背景,以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回答评议类设问,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答题秩序,首先回答,诚实守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缺失的危害,然后回答如何建立市场经济诚信制度即可。在回答“怎么办”时要注意分清主体,国家、企业、市场经济的其他参与者要如何做?
(2)本题以直面道德困惑,引领价值选择为背景,以正确价值选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理解能力。本题回答较易,只要对教材掌握较熟,就能准确答出,首先要回答价值观的作用,其次回答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着重把握两点,一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二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最高标准。
(3)本题以更高的道德追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原理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要求从文化传承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作答,材料中强调中华传统美德的历久弥新,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其次要求从思想道德建设角度作答,材料中强调安徽好人与道德模范成为指向标,说明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并且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伟大实践,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说明要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
(10分)辨析题:作为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中基宁波集团,是一家新型股份制外贸企业。中基的成功离不开它的率先改制,也离不开它的企业文化,中基文化的核心是“三道文化”,即天道、师道、孝道。天道,以客户为天,使企业永存;师道,以当下师为榜样,使企业发展;孝道,以尊敬老员工为主体,使企业稳定。这“三道文化”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智慧,因此小李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让我们的社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就是财富
请你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评析材料中小李同学的观点(10分)
正确答案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三道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并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因而能够激起我们强烈的认同感;“三道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智慧,其内涵发展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落后的、腐朽的东西,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融入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的财富。故小李的说法是片面的。
试题分析:本题以“中基宁波集团”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和问题的能力,及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评析类”主观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点,知识范围限定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首先需要考生找到小李同学的观点:“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让我们的社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就是财富”,所以考生在做评析类试题的时候,注意辩证的分析,既要看到该观点的合理性,即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又要看到该观点的局限性,即传统文化除了财富以外也有糟粕,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向心力.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凡是世界上华人聚集的地方,总能看到龙的身影,龙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标志,龙文化得到了世代传承和弘扬.
小题1: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4分)
小题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们今天对龙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10分)
正确答案
小题1: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2分)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分)
小题1:①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辩证的认识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升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分)②目前海内外华人均以“龙”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应充分发挥龙文化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激发中华民族的的生命力、创造力。(3分)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倾向。(3分)
本题以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
小题1:可以从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方面回答。
小题1:可以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中华民族的的生命力、创造力,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方面回答。
在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和会徽的设计上引发了国内的争论,这种争论反映了时代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再认识。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个态度”的内涵。(9分)
正确答案
①所谓分析的态度,就是要辨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③所谓前瞻的态度,就是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面向未来,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9分,每小点3分)
本题以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和会徽的设计引发的国内争论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考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知识点。题中提出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这三种态度结合材料一一分析即可。分析的态度即分出精华和糟粕并分别对待。开放的态度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前瞻的态度即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仔细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20分)材料一: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出自维吾尔族人民,是一部著名套曲。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和《宋史》是许多少数民族史学家参加编写的。杰出的满族大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气势磅礴的三大英雄史诗。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和彝族的《阿诗玛》也是誉满中外的叙事诗。同时,早在唐朝,白族张胜温绘出的梵画长卷,长达十丈,共有628个菩萨像,工细生动,辉煌精致,光彩夺目,是我国古代绘画精品。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材料三: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风暴的洗礼:雪灾、暴力事件、地震、金融危机……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什么道理?(4分)
(2)根据材料二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4分)
(3)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材料三中“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中的 “脊梁”是指什么?(4分)你觉得应该怎样继续挺直 “我们的脊梁”?(8分)
正确答案
答:(1)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分)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分)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分)
(2)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分)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2分)
(3) “脊梁”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2分)
应这样挺直 “我们的脊梁”: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2分)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分)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2分)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是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2分)
⑤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2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