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邓小平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创新及其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做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由国家调节商业。不过,列宁仍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2)①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

(1)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并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实现社会和谐。

(3)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物质条件,有利于解决“三农”、就业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实现社会和谐。

(4)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和谐。

本题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为背景,考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能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因此,分析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就是分析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意义。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它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

针对上述观点,斯大林指出,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国家制订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14分)

正确答案

材料反映了斯大林与一些经济界人士对经济规律认识的不同观点。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人们只有认识、利用规律,而不能消灭、创造规律。

前一种观点认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其实质是否认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唯意志论的表现。

斯大林认为经济发展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人们可发现、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但是不能消灭这些规律或创造新的经济规律。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要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国民经济的计划必须建立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计划本身不是规律,但是,计划和规律并不是对立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

设计此题意在认识斯大林对列宁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理解斯大林在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否起作用等问题上的突破。通过探究,体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艰难历程,感悟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

下一知识点 : 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3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