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

毛泽东在此强调要处理好的关系是什么?处理好这一关系有何重要意义?(14分)

正确答案

毛泽东在此强调要处理好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直接关系到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题考查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书的了解情况,属于识记能力考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而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且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末,失业问题便不会存在,而且在受到由此而造成的反响的推动下,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挖窟窿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1)概括上述材料所揭示的理论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2)凯恩斯在上述材料中的理论观点对当前我国经济实践有什么启示?

正确答案

(1)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投资,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

评析:凯恩斯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的问题。

(2)我国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政府应当根据国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有效需求,如扩大消费、刺激民间投资等;政府投资要注意提高效率。

(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财政支出的作用。要注意从财政支出对投资、需求、就业、经济增长方面来思考。评析时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评价凯恩斯的观点。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其作用。要联系我国的经济形势、经济政策及其注意事项组织答案。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是2009年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回答(1)—(4)题。

小题1: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下列措施正确的有

①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②扩大就业→保证居民收入→鼓励居民储蓄→拉动消费需求

③提高人民币汇率→增加商品出口→扩大外需→促进经济增长

④实施家电下乡→促进农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小题2: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历史表明,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的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复苏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小题3:2009年3月3 日,浙江省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国家实施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做法是

小题4: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提高经济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 ②绝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才有助于社会安定和谐 ③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④要注重社会公平制度的建设,理顺分配关系

正确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1:的选择题里②鼓励储蓄是不对的,不符合扩大消费的国内背景,③扩大外需和提高人民币汇率的措施有点不太现实。所以选B.①④;

小题2:是根据题意的限定,实际上是强调需求对生产的作用,而科技创新的意义也在于此;

小题3:首先看题目中的关键词,“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这说明国家是在运用经济杠杆来促进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

小题4:①②的说法都不对,提高生产力水平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而我们不能搞绝对公平,那样不符合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8分)【经济学常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材料二: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背景?(5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正确答案

(1)①斯大林曾与列宁一样,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不再存在商品生产。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即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因而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种观点有利于苏联经济建设从实际出发,促进经济发展。(3分)②邓小平在领导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不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主张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分)

(2)无论是看待商品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斯大林和邓小平都没有在不相容的对立中思考问题,都未将它们看作社会制度的范畴,都把它们的性质与其相联系的社会制度统一起来,因而都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选做题  12分)材料一  1921年的苏联,五一劳动节到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

材料二   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苏联国民经济逐步恢复,自1923年开始苏联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1)苏俄1921-1928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6分)

(2)实施新经济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正确答案

(选做题  12分)

(1)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是苏俄向新经济政策过度的标志。(2分)

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2分)

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2分)

(2)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①巩固了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分)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新经济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2分)

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2分)

下一知识点 : 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