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1kg的物块A放在与水平面成θ角的倾斜木板上,当θ=30°时物块恰好处于平衡状态,已知物块A距离木块下端的距离为m,g=l0m/s2,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相等,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物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因数μ=

B将木板与水平面的倾角改为60°,再释放物块,其运动加速度为m/s2

C将木板与水平面的倾角改为60°,再释放物块,其运动到木板下端的速度为2m/s

D将木板与水平面的倾角改为60°,再释放物块,其运动到木板下端的过程中重力做功5J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解:A、物块平衡可知mgsinθ=μmgcosθ,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故A正确;

B、将木板与水平面的倾角改为600,则mgsinθ-μmgcosθ=ma,则物块运动加速度为,故B正确;

C、将木板与水平面的倾角改为600,物块运动到木板下端的速度v2=2ax,则v=2m/s,故C正确;

D、将木板与水平面的倾角改为600,物块运动到木板下重力做功W=mgh=15J,故D错误

故选:ABC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质量为2m的物块A与水平地面的摩擦可忽略不计,质量为m的物块B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已知水平力F的作用下,A,B做加速运动,A对B的作用力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对整体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隔离对B分析,有FAB-μmg=ma

解得

故答案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质量为1kg的物体以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为2.5N,且保持不变,g取10m/s2.求:

(1)物体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2)物体落回到抛出点时的速度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1)上升加速度大小为mg+f=ma

a=

上升的高度为

(2)下降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mgh-fh=

代入数据解得 v′=

答:(1)物体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是16m;(2)物体落回到抛出点时的速度是

解析

解:(1)上升加速度大小为mg+f=ma

a=

上升的高度为

(2)下降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mgh-fh=

代入数据解得 v′=

答:(1)物体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是16m;(2)物体落回到抛出点时的速度是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水平地面上放一重为30N的物体,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若对物体施加一作用力F,使物体在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F与地面的夹角为______时最省力,此时的作用力F是______N.

正确答案

30°

15

解析

解:设F与水平地面夹角为θ时最省力,根据平衡条件:

Fcosθ=μ(mg-Fsinθ)

得:F=,由数学知识知θ=arctanu=30°时F有最小值,

F的最小值为:

Fmin===15N.

故答案为:30°,15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放有质量均为m=1kg的小物块A和B,A、B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4和μ2=0.1,两物块相距为L.现给物块A一初速度v0=3m/s,使之向物块B运动,同时给物块B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使其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F=3N.经过一段时间后,A恰好能追上B.求:(g=10m/s2

(1)物块B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两物块相距的距离L的大小.

正确答案

解:(1)对B,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2mg=maB

aB=2m/s2

(2)设物体A经过t时间追上物体B,对物体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μ1mg=maA恰好追上的条件为:

两物体出现在同一位置且速度相等;

即:vA=vB可得:v0-aAt=aBt------(1);

xA-xB=L

即:v0t-aAt2-aBt2=L------(2);

联立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L=0.75m;

答:(1)物块B运动的加速度为2m/s2; (2)两物块相距的距离为0.75m.

解析

解:(1)对B,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2mg=maB

aB=2m/s2

(2)设物体A经过t时间追上物体B,对物体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μ1mg=maA恰好追上的条件为:

两物体出现在同一位置且速度相等;

即:vA=vB可得:v0-aAt=aBt------(1);

xA-xB=L

即:v0t-aAt2-aBt2=L------(2);

联立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L=0.75m;

答:(1)物块B运动的加速度为2m/s2; (2)两物块相距的距离为0.75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现实中,雨滴大约在1.5km左右的高空形成并开始下落.取g=10m/s2,试分析:

(1)若该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求雨滴下落到地面的时间和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大.

(2)实际生活中,雨滴落地的速度一般不超过8m/s,为什么它与你计算的结果差别这么大呢?

正确答案

解:(1)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由位移公式得:h=gt2,解得:t≈17.32s,

雨滴落地时的速度:v=gt=173.2m/s;

(2)雨滴的速度通常不超过8m/s,而理论计算值约是实际值的21倍,差别很大.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是:雨滴自高空落下,受空气阻力作用,速度越大,阻力也越大,雨滴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到达地面之前,已做匀速运动. 答:雨滴落地的速度按照理论计算是1.732×102m/s,而实际的情况是:雨滴自高空落下,受空气阻力作用,速度越大,阻力也越大,雨滴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到达地面之前,已做匀速运动.

答:(1)雨滴下落到地面的时间是17.32s,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173.2m/s.

(2)雨滴落地的速度按照理论计算是173.2m/s,而实际的情况是:雨滴自高空落下,受空气阻力作用,速度越大,阻力也越大,雨滴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到达地面之前,已做匀速运动.

解析

解:(1)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由位移公式得:h=gt2,解得:t≈17.32s,

雨滴落地时的速度:v=gt=173.2m/s;

(2)雨滴的速度通常不超过8m/s,而理论计算值约是实际值的21倍,差别很大.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是:雨滴自高空落下,受空气阻力作用,速度越大,阻力也越大,雨滴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到达地面之前,已做匀速运动. 答:雨滴落地的速度按照理论计算是1.732×102m/s,而实际的情况是:雨滴自高空落下,受空气阻力作用,速度越大,阻力也越大,雨滴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到达地面之前,已做匀速运动.

答:(1)雨滴下落到地面的时间是17.32s,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173.2m/s.

(2)雨滴落地的速度按照理论计算是173.2m/s,而实际的情况是:雨滴自高空落下,受空气阻力作用,速度越大,阻力也越大,雨滴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到达地面之前,已做匀速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质量M=10kg,上表面光滑的足够长的木板在F=5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0=5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右匀速运动.现有两个小铁块,它们的质量均为m=1kg.在某时刻将第一个小铁块无初速度地放在木板的最右端,当木板运动了L=lm时,又无初速度地在木板最右端放上第二个小铁块.取g=10m/s2.求:

(1)第一个铁块放上后,木板的加速度是多大?

(2)第二个小铁块放上时,木板的速度是多大?

(3)第二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能运动的最大位移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1)设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未放小铁块时,对木板由平衡条件得:

         F=μMg,所以解得:μ=0.5

第一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a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M+m)g=Ma1,所以 

故第一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0.5m/s2

(2)放上第一个木块后,木板做匀减速运动,设第二个小铁块放上时,木板的速度是v1,则有:

,所以解得:

故第二个小铁块放上时,木板的速度是:

(3)第二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a2,则有:

F-μ(M+2m)g=Ma2 ,所以有:

设第二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能运动的最大位移是s,则有:

,所以解得:s=12m

故第二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能运动的最大位移是12m.

解析

解:(1)设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未放小铁块时,对木板由平衡条件得:

         F=μMg,所以解得:μ=0.5

第一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a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M+m)g=Ma1,所以 

故第一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0.5m/s2

(2)放上第一个木块后,木板做匀减速运动,设第二个小铁块放上时,木板的速度是v1,则有:

,所以解得:

故第二个小铁块放上时,木板的速度是:

(3)第二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a2,则有:

F-μ(M+2m)g=Ma2 ,所以有:

设第二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能运动的最大位移是s,则有:

,所以解得:s=12m

故第二个小铁块放上后,木板能运动的最大位移是12m.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甲所示,在倾角为θ的长斜面上有一带风帆的玩具滑块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滑块的质量为(包含小人的质量)m,它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帆受到的空气阻力与滑块下滑的速度成正比.即f=kv(k为比例系数.把人看作是滑块的一部分)

(1)作出滑块下滑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图.

(2)写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的表达式.

(3)写出滑块下滑的最大速度的表达式.

(4)若m=2kg,θ=37°,g=10m/s2,滑块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图线如图乙所示,图中直线是t=0时刻速度图线的切线,由此求出μ和k的值.

正确答案

解:(1)受力如图所示.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μmgcosθ-kv=ma;

解得加速度a=gsinθ-μgconθ-;   

(3)当a=0时,速度达到最大,即gsinθ-μgconθ-=0;

解得vmax=;    

(4)由图可知t=0时,速度v=0,加速度a0==4m/s2,有:4=gsin37°-μgcos37°,

解得μ=0.25;

a=0时,vmax=2m/s,有:

k=4Ns/m. 

答:(1)受力如图所示.

(2)滑块下滑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gsinθ-μgconθ-

(3)滑块下滑的最大速度的表达式为vmax=

(4)μ和k的值分别为0.25,4Ns/m.

解析

解:(1)受力如图所示.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μmgcosθ-kv=ma;

解得加速度a=gsinθ-μgconθ-;   

(3)当a=0时,速度达到最大,即gsinθ-μgconθ-=0;

解得vmax=;    

(4)由图可知t=0时,速度v=0,加速度a0==4m/s2,有:4=gsin37°-μgcos37°,

解得μ=0.25;

a=0时,vmax=2m/s,有:

k=4Ns/m. 

答:(1)受力如图所示.

(2)滑块下滑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gsinθ-μgconθ-

(3)滑块下滑的最大速度的表达式为vmax=

(4)μ和k的值分别为0.25,4Ns/m.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质量为m的物体,在合力F的作用下获得大小为a的加速度.现要使物体获得大小为2a的加速度,若保持它的质量不变,则应使合力变为______F;若保持合力不变,则应使它的质量变为______m.

正确答案

2

解析

解:当施加力F时

F=ma

要使加速度变为2a

则施加的外力为

F′=m×2a=2ma=2F

若力不变,则质量

F=m′×2a

解得m′=m

故答案为: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传送带长6m,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37°,以5m/s的速度向上运动.一个质量为2kg的物块(可视为质点),沿平行于传送带方向以10m/s的速度滑上传送带,已知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求:

(1)物块刚滑上传送带时的加速度大小;

(2)物块到达传送带顶端时的速度;

(3)整个过程中,摩擦力对物块所做的功.

正确答案

解:(1)物块刚滑上传送带时,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1

由牛顿第二定律mgsin37°+μmgcos37°=ma1

代入数据解得

(2)设物块速度减为5m/s所用时间为t1,则v0-v=a1t1

解得t1=0.5s

通过的位移:m<6 m    

因μ<tanθ,此后物块继续减速上滑的加速度大小为a2则mgsin37°-μmgcos37°=ma2

代入数据解得

设物块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为v1,则

x2=l-x1=2.25m

解得v1=4m/s.

(3)从开始到最高点,由动能定理得

代入数据解得W=-12 J        

答:(1)物块刚滑上传送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2

(2)物块到达传送带顶端时的速度为4m/s;

(3)整个过程中,摩擦力对物块所做的功为-12J.

解析

解:(1)物块刚滑上传送带时,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1

由牛顿第二定律mgsin37°+μmgcos37°=ma1

代入数据解得

(2)设物块速度减为5m/s所用时间为t1,则v0-v=a1t1

解得t1=0.5s

通过的位移:m<6 m    

因μ<tanθ,此后物块继续减速上滑的加速度大小为a2则mgsin37°-μmgcos37°=ma2

代入数据解得

设物块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为v1,则

x2=l-x1=2.25m

解得v1=4m/s.

(3)从开始到最高点,由动能定理得

代入数据解得W=-12 J        

答:(1)物块刚滑上传送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2

(2)物块到达传送带顶端时的速度为4m/s;

(3)整个过程中,摩擦力对物块所做的功为-12J.

下一知识点 : 力学单位制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牛顿第二定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