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蒙运动
- 共383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个小题,共26分)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就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然而,美国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它作为没有以往数千年的负担和沉淀的一块新的土地而受人羡慕。”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为什么说美国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6分)
(3)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1)为欧洲思想领域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启蒙思想的萌发;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8分)
(2)建立了新类型的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证明启蒙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促进了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的传播。(6分)
(3)(参考答案)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力打开了大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社会环境;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的扩展。因此,正是由于这三大革命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1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可以看出近代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欧洲思想领域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启蒙思想的萌发;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2)从材料“它意味着启蒙运动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可以看出美国革命在当时有深远的影响,最大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个民主的共和国,证明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可行性。(3)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可以从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的相互作用和思想的解放对政治革命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反对天主教会,主张信仰自由,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与康德等,其中,康德把理性精神发展到成熟。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26分)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阅读材料一,指出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4)谈谈你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因素:中国的商品,如瓷器、丝绸、茶叶等;来华的欧洲旅行家、传教士或商人;启蒙思想家涉及中国的作品。(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现象:闭关锁国政策;官僚腐败;天朝上国的观念;中国人的某些习俗和信仰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共同抗击日军;中国抗战有力支持了美国;中国政府的亲美政策;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形象: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背景:美苏冷战;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按以下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美国人的中国观是不断变化的。(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第二层次:美国人的中国观变化的原因不主要取决于中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现实需要。(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三层次:对美国人的中国观进行简要评价。比如,美国人的中国观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提供的时间线索,再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征,即可简要说出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的现象。
根据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反馈的关键信息,最符合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和所学的二战进程,即可说明此时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首先应该根据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即可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根据题目提供的时间是朝鲜战争,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即可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可以从纵向时间轴的角度得出结论,或者对其进行客观性、全面性的评价均可。该类题,建议学生一定要动手去写,不要空着,只要写了内容,老师会酌情给分,否则一定是零分。
早期的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带有宗教色彩,主要是因为 ( )
正确答案
A
宗教色彩是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处的时代造成的。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4分)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些“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6分)
正确答案
(1)异:欧洲强调神权至上,突出反映教会专制统治;中国强调君权至上,突出反映君主专制。(2分)
同:都反映了封建专制、等级社会的时代特征。(2分)
(2)国家构想:人民主权、政教分离、法治。(2分)
意义: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代议制的建立)。(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问属于比较历史问题,要找准比较的基本点,用“求异法”去解题,图表中一、三和五项是比较点,欧洲显然是神权统治,然中国则是君主专制,二者共同之处可以从君主专制角度思考。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表格丙概括国家构想,材料丙中一是人民主权、三是政教分离、九是法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产生助推作用,对西方代议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崔卫平:能向我们读者概括谈谈,当我们谈论启蒙时,是谈论什么吗?
陆碧娜:谈论启蒙(启蒙思想)就是谈论对权力的批判,是对于权力的理性批判。启蒙不是一个方案,启蒙是一个提问题的方法,一个特殊的手段和角度,尤其是提出政治的问题。你总是可以看到事情明显地受到利益主导,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他种种利益,但是启蒙对此采取始终不渝的批评态度。因此,启蒙不意味着曾经发生的,而是始终活跃的一个东西。启蒙不是单单属于某个历史阶段,而是超越历史时期的。
——摘自《南方周末》(2013年1月17日)《访陆碧娜教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启蒙不是单单属于某个历史阶段,而是超越历史时期的”这一观点。
正确答案
发生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一场思想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传自由、平等,提倡用理性来评断事物。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4分)
启蒙运动的思想超越了历史时代,主要体现在:提倡民主、科学、平等的思想;反对一切权威,主张用理性去判断是非;对权力理性的批判以及批判权力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等。(4分)
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中,民主、科学等思想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对权力的批判,主要缘于社会的不平等,任何社会只要存在政治权力无限膨胀等不平等现象,就需要有对权力进行理性的批判精神,并对权力进行合理的制约。在启蒙运动后的欧洲及世界各地,依然存在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比如:专制制度,民族压迫,科学、民主程度不高,滥用政治权力,权力与利益相勾连等现象。所以,在启蒙运动后,启蒙思想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民主、民族革命斗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4分)
试题分析:该类试题突出能力立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今后的高考中仍需高度关注这类题。可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启蒙运动的性质、内容、意义等方面。进行评析。但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启蒙运动一般被公认为纯粹的基督教文明的产物,没有利用过也无须利用任何来自其他文明的精神资源。按此逻辑,启蒙运动所构想出的包括现代民主政治在内的全部现代性,乃至建筑在启蒙原则基础之上的整个现代文明,也都被看成了纯粹的西方性和西方文明。
可是,西方文明在锻造现代性的时候远不是这样“自足”的。启蒙思想家们看到了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他们还看到了佛教、道教在中国都可以自由传道,这在他们心目中是欧洲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精神。由此可见,启蒙运动的核心信念——“自由、平等、博爱”的奠立,就曾得到过来自远东的中华儒家文明的支持和推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三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观点一:启蒙运动在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受到中华儒家文明的影响。依据: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启蒙运动借鉴儒家诸多思想。
观点二: 启蒙运动是纯粹的西方文明。依据: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观点三:启蒙运动是在中华儒家文明的支持和推动下产生的。依据:启蒙运动借鉴儒家诸多思想。
评述标准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于字句表达。下面提供三种不同观点供大家参考。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正确答案
C
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这个事件发生在法国启蒙运动之前,故法国启蒙遇到浓不能对之产生影响。
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在近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担任政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G.W.F.黑格尔说:“一旦‘张扬的自由’这个抽象概念进入了个人和民族的头脑。就没有什么比它更难控制的了。”请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说明哪些人怎样控制“张扬的自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自由主义完成了从思想到法律的发展过程。试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回答各国是如何完成从思想到法律的转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列举17—18世纪英国、法国主张自由主义的思想家各一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或列举下列史实之一:①1642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②查理二世复辟,实行反攻倒算的政策;③詹姆士二世继位后,大力压制反对派,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
法:波旁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或列举下列相关史实之一:①1789年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制宪议会;②1792年路易十六暗中与普奥联军勾结,他的反革命面目得到充分暴露。)
美:英国实行殖民高压统治(或列举下列相关史实之一:①英国用高压手段压制北美人民的反英斗争;②英国要破坏北美民兵的军火库。)
(2)三国资产阶级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掌握了政权,颁布法律来确立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实现自由主义思想到法律的转变。如: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美国颁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法国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
(3)英国:霍布斯、洛克、亚当·斯密;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断,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是指
[ ]
正确答案
有学者说:“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亩,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材料中所说英国、法国开先河的事件分别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