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朝田亩制度》
- 共338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洪秀全又是一个独立独行的人,取外来宗教,杂糅本土文化,创拜上帝会,装神显灵,不西不中,断辫蓄发,非儒删经,圣库均田,男女别营,广封王侯……种种想法与作为,大笔挥洒,出人意表。在太平天国……有君有民,有神有妖,有昏君有忠臣有奸佞,有英雄有美人,有正义有邪恶,有阴谋、内奸、逼宫、内讧……高潮迭起,曲折多姿,往往事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外,但在现实之中。这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的奇特文本。
———熊月之谈太平天国
材料二:士不能颂孔子之经,而又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岂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两个完全相反的角度用一两句话对太平天国进行评说。
(2)材料二反映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理由是什么?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综合所给材料,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是借助宗教形式,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是泯灭传统文化,内部争权夺利、不伦不类的宗教运动。
(2)保存传统儒家文化。维护清朝统治。
(3)受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制约,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又否定儒家传统文化;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
第(1)问要以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作答;第(2)问高度概括,从正统思想、封建统治方面考虑;第(3)问要求回答“主观原因”,要全部从材料中提出有用的内容,不可照搬教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叛党(太平军)正在帝国心脏区域迅速无阻地进展中,目前这已使南京与北京同受威胁……大不列颠一国,或是在中国海拥有舰队的三个外强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趁(中国)皇帝还据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我坚决相信无限制进入内地和沿海一切口岸,在北京建立直接外交关系,以及鸦片的合法化,都是当前可以获得的权益,并且,满可以在今后两个月以后,用正式条约获致之。
———《阿礼国上文翰机密报告》(1853年3月3日)
材料二:局势一天一天变化,如果叛军再有很大的进展,北京朝廷就会四处寻找外国援助的,除非政府用大力振奋起来,我看不出政府怎样才能支持下去。……如果反叛运动表现出任何复兴帝国的征象,或是有了定型政府的保证,那么让他们去搞是好的,然而不幸他们无此表现。因此事情就成为简单的选择问题了。是等待事情发展到一个不可知的结果呢,还是稳定现状?如果选取前一条路,现在我们的生意已经全盘陷入危险的境地,商人利益已经破灭了;如果选取后一条路,则这个灾难深重的帝国还有一线希望恢复其安全与和平,我们的生意也可望受到保护。
———《罗伯逊致阿斯登》(1861年5月10日)
材料三:这一场斗争(慈禧太后与辅政八大臣)的关键,主要看这一年我们和恭亲王交际中给他的印象如何而定。幸运的是,恭亲王依赖他自己对我们的观察和经验所获得的结论……全向太后保持,我们在此并无可怕之处,这方面他对太后之回京负完全责任。为了顺从恭亲王的意思,并证明我们是准备帮他把皇帝从那恶党徒手里解救出来的,我和我的同僚们曾注意防止外国人冒犯皇帝一行人入京时的行列。今附送恭亲王照会,他通知我已被任为首揆,仍负责外交事务,我给他的回文亦附来,回文的措辞是有意给他撑腰的。
———《英国派驻清政府公使致英国外交大臣的信》(1861年11月12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英国官员主张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
(2)从材料二看,英国官员此时主张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英国对中国发生的事件采取什么政策?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1)趁清政府面临太平军威胁之机,迫使清政府签订条约,以获得更多的侵华权益。
(2)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因为对华条约已经签订,太平天国运动继续发展,会威胁到列强的既得利益。
(3)暗中支持恭亲王,以扶植代理人。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接起来。
从外交辞令中分析列强的意图,分析西方列强面对中国国内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所采取的策略及其变化,并分析出西方列强政策变化的依据是本国实力,而核心是维护他们的国家利益(殖民利益)。
材料1:太平天国回答英海军照会:
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有如一家。……自为各守天教,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材料2: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材料3:宗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强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之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整理。
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太平天国所持的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2,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4分)
(3)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4分)
(4)材料4宗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能否达到“专心内政”的目的?为什么?(4分)
(5)由以上材料你得到了哪些重要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宗教本源一致,信仰一致
(2)革命主义“万国同喻”。孙中山认为所进行的资本主义革命与列强一致。
(3)都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看不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它们是绝不允许中国富强的。
(4)维持列强在华现状。不能,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反对帝国主义便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5)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因阶级局限不能领导民主革命胜利,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反帝反封建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民国政府与外来侵略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两大阶级的局限性。
第一问:从“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有如一家”,可知是由于双方信奉同一上帝,所以对外国人抱有幻想。
第二问:孙中山的革命是学习西方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他认为西方对于中国的革命一定会不干涉,甚至是支持革命。
第三问:此问是通过对前面两问的分析后,综合概括而出。实质问题就是两大阶级没有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看不到列前不愿中国富强的野心而对西方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四问:通过为了能够“专心一意于内政整理”而“宜维持列强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之变”,等于是承认列强在华特权,维持现状。帝国主义一定会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所以此愿望不会实现,反封建的同时一定要反帝。
第五问:属于知识升华,根据前面的回答可知问题涉及四大力量:帝国主义、封建代理人、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关系:两大革命阶级要反封建,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帝国主义则扶植封建代理人,因此两大阶级领导的革命一定会失败,而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一定要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36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7分)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3分)
(3)材料三反映蒋介合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10分)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6分)
正确答案
(1)基本态度:敌视(或否定)。(1分)
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2分)
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理由: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4分)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不可行。(1分)
说明: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变化: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4分。若答从“卧薪尝胆”或“忍辱”到持久抗战,可得3分)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理解: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6分)
试题分析:第(1)问态度从材料一中不难判断出;理由依据材料一中“遍地皆盗……故相率为盗以谋食……逆匪”等信息来说明即可;因素从“地不能增而人加众,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及方面大臣所及也”来概括说明。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庚子年六月初五日)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可以判断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不难回答,史实从义和团运动的宗旨、列强的利益同盟的驱使、日俄侵华的野心以及清政府对列强的宣战等视角去说明。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从中日民族矛盾变化、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共产党与国民党政策调整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等方面归结原因。 第(4)问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围绕某个视点去综合分析,本题回答时主要围绕史料的甄别视角从日记作为史料的价值判断、日记作为史料受到影响的因素等角度去分析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材料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今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材料三 “兹本大臣恭奉王命,莅临斯土,催办钱漕,兼取贡税。田赋虽未奉其定制,尔粮户等亦宜谨遵天定,暂依旧例章程,如数如期完纳。”
――太平天国1855年告示
材料四 “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兹值该业户粮宜急征之侯,正属该佃户租难拖久之时,倘有托词延误,一经控迫,抵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
――太平天国1861年指示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6分)
(2)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实行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的?(4分)
(3)这种变化,从所有制方面来看,其实质是什么?(2分)
(4)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有田同耕,平均分配土地;材料二、三:照旧交粮纳税;材料四:佃户照额交租,业户照章纳粮,抗租与抗粮同办。(6分)
(2)平均分配土地,是为了满足农民阶级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照旧交粮纳税,是据国家财政和米粮现实需要。(4分)
(3)由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2分)(4)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农民阶级因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决定了其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4分)
试题分析:(1)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一主张土地公有,有田同耕;材料二、三则主张照旧交粮纳税;材料四除了重申材料三的内容外,更加严格:“抗租与抗粮同办”(2)材料一是出自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而规定的;材料二、三、四则是根据国家财政需要而规定的。(3)从所有制方面来看,材料二、三、四否定了材料一的土地公有的想法,转而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4)这一变化说明了洪秀全早期的思想具有空想性,根本不能贯彻实行。
点评:天平天国运动的土地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施政纲领的空想性、落后性。与此相关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理解,也是考试的重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